「眼看六月將過,臺南市芒果採收期又將來到,可以預期的是,缺工戲碼又要再次上演」。難道「年年芒果採收期,缺工也」也是農民要苦中作樂,自我解嘲的宿命嗎?
無黨籍台南市長參選人許忠信今29日(五)提出「相放伴」概念國際化的新觀念,他認為水果採收季,開放農業外籍移工刻不容緩。為此,建議有條件地開放外籍移工解決我國短期農村勞動力不足。譬如開放在當事國一樣有從事和我國相類型水果種植經驗的東南亞農業技術移工,到本國時稍加講解訓練,即可很快進入農作狀況,本國農民則可專注於經營管理或研發。移工可分兩類,一是比照日本引進的「農業實習生」,以長期方式於固定工場域從事農作。另一種是發揮昔時臺灣農村的「相放伴」互助精神,將「相放伴概念國際化。
「臺灣與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印尼緯度不同,相同水果的收成季節不同」,許忠信指引進季節性的短期外籍移工,以滾動方式到臺灣的不同場域,如依次自屏東、高雄、臺南、嘉義等地,從事相近技術的採收工作,俾以彌補目前近80%的缺工問題。
同時,努力推動吸引本國年輕人從事農業的中長期解決方案,如,搭配引進新技術與鼓勵研發,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推廣有機農業,讓年輕朋友看到農業的展望。假以時日,日起有功後,外籍農業移工數量就可控制在一定數量,甚至可以逐漸由本國農民替代補足。
※許忠信水果採收季,開放農業外籍移工刻不容緩 全文
水果之鄉-臺南
106年農委會農糧署年報中,臺南市耕作面積達87,259公頃,為全國各縣市中最多,其中23,569公頃(27%)種植了各式的果品,106年總產量達419,659公噸(全台灣19.2%),僅稍次於屏東縣位居第二位。各種類的水果產量在全國也占有一席之地(以下依106年農糧署統計,水果名稱後面括號中數字表示產量居全國之第幾名),如:文旦柚(1)、白柚(1)、龍眼(1)、芒果(1)、木瓜(1)、楊桃(1)、柳橙(2)、番石榴(3)、鳳梨(3)、荔枝(3)、棗(3)、梅(4)、椪柑(4)、其他水果(1)。細數農委會35種果品分類中,臺南市產量位居全國前三名的就有14種,產量居首的更有7種。農委會105年農業指標,亦顯示全台總果品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達18.33%。而果品又占農耕業產值(稻米、蔬菜、果品)的45%。以產值、數量、果品種類之多,本市堪稱台灣水果之重鎮名符其實。
從璀璨、落寞到再崛起的隱憂
台灣農村自二次戰後歷經土地改革、「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政策,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勞動力與市場,奠定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1963年工業部門產值超過農業後,臺灣農業發展停滯,雖歷經實施多次的改革方案,積極將農業從量的發展轉向質的提升,但也一直未能解決農村勞動力老化,農地閒置嚴重等基本問題。2002年我國加入WTO後,農民面對來自國外更具生產規模的成本優勢,及失去關稅保護的嚴峻挑戰。
近十幾年來,在各方的協助和努力下,身為農業重鎮的臺南市已逐漸以在地的地理特色,發展出更精緻的農業經營模式。不論是傳統的稻作、沿海養殖、丘陵區作物,推行農產品一鄉鎮一特色,在內外銷都打響了一定的知名度。其中前述的水果作物,諸如玉井芒果、關廟鳳梨、麻豆文旦、大內木瓜等等,更是遐邇皆知、有口皆碑。
根據最新臺南市104年農林漁牧業普查概況資料,指出本市農牧業家數計 91,622家,占全國 11.74%,居全國首位,人數281,568人,占臺南市總人口數約15%。農業對臺南市市政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但是,從事農牧業之農牧戶經營者平均年齡為 64.62 歲,較上次普查(99 年)63.16 歲增加 1.46 歲;人數相較上次的301,230 人,減少 19,662 人或減少 6.53%。農村從事農作人口現況的老化、凋零可見一斑。若無審慎圖振,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的農村殘破景況亦是可以預見。
時時處處缺工找冇人
果樹栽種與稻作或甘蔗的農耕方式不同,機械化工具使用有其限度。消費者拿到新鮮可口的水果,從栽種、除蟲、施肥、疏果、套袋、採收到配送,往往需要投入許多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技術人力,而各階段施作的經驗熟練度也是後續收成率,與成本耗費多寡的關鍵所在。正如前面統計數字顯示,現今普遍存在於臺灣農村老化、年輕人力外流所導致的缺工問題,臺南也不能避免。不僅是在果樹生長期間缺工,每逢水果收成季節,短期間的大量人力需求更是一工難求,尤其是有經驗的熟手更是炙手可熱。
農委會雖然祭出多項措施,例如以農業缺工好幫手APP媒合農場與求職農工、農業人力團、農村人力活化計畫等,或是拋出其他臨時性的政策方案議題,如已在台移工假日打工,外籍配偶親屬來台、國外大學生或度假打工等假日農夫型態,以解決短期缺工之需。
如在106年度共成立37團農業人力團,招募842人,累計服務4,145家次農場,初步緩解約20%的農業缺工需求。但是,這些季節性工作的期間雖短,而不同植栽所需技術未必全然契合,仍須各別具備一定的特定專業程度,以短期招募方式不盡符合實際所需,缺工農家除了要不斷對這些新手做職前訓練,對有心後續從事農務者無法從中累積經驗曲線,也依然解決不了長年性的缺工問題。
他山之石
以同樣面臨農村缺工的日本為例,為了鼓勵農家或農業法人雇用員工、提升新規就農者人數,農水省大力補助新規就農,並利用「農業次世代人才投資基金」,但人手不足問題依然存在。日本目前也就高勞力密集的設施園藝、蔬菜、果樹、養豬、養雞、酪農六項農產業,以有限制名額的方式引進外國農業實習生,初期以五年為限,但經通過技能及日語檢定者,可以再延長五年的方式,來補充不足的人力。韓國除了引進外勞外,也訂定專法,設置韓國國立農漁學院,招收公費生、畢業後從農6年、免服兵役等配套方式,留農率高達9成。這些都是日韓對長短期農業缺工的措施。
遠水難救近火
我國農業現時的結構性人力凋零問題,有其長年來諸多複雜因素,相互交錯糾葛所致,冰凍三尺非短期可以紓解。國內陸續在推動年輕人回鄉務農部分,有農委會的「百萬農青」、地方上也有高雄市的「型農計畫」,臺南市也推出了「新農人計畫」,但長期成效有待觀察,關鍵點是緩不濟急。而其他各種短期措施,包括轉介中年失業轉職、輔導新住民參與、建教合作、實習農場等,多有其質與量不符需求之處。因此,目前實際農村的勞動力是以平均接近65歲的農民,還有外籍配偶,以及逃逸的外勞在苦撐。
「就地產業升級」是忠信三項施政主軸之一,其中往高緯度的國家促銷臺南農產品,是該主軸中很重要的一項推動計畫。首先,要將前述臺南各種在地特色的水果,配合相關措施,提升整個生產供應鏈競爭力;譬如,以地理標示權(GI)增加特色產品附加價值,建立具地理標示權特色產業區(參見107.6.26許忠信參選臺南市長記者會(7):地理標示權(如池上米)乃臺南精緻農業之契機)。進而,建立農業經營新模式,運用智慧財產權(IP)以保障及發展精緻農業 (農業技術、植物專利、品種權)、生產專業分工、管理人工智慧化(AI)、整合外僑網絡,建立國際產銷體系等。
但是,這一些構想如果缺乏解決現階段農民急迫的缺工問題為基礎,穩住現有的農民生計,何以談後續的發展?這不僅是臺南市農民的問題,也是整體台灣農業能否繼續永續經營的關口。或有謂,現在開放的其他產業外籍移工,已衍生諸多的問題,不宜再開此農業移工之門。我們認為,這是國家整體勞動力供需政策要努力去解決的問題,要以滿足各產業的需求為標的,而非僅以偏向特定產業為思考,不能因其他產業的移工問題而擱置農業的需求。
開放農業外籍移工,輔以中長期解決方案
因此,我們建議有條件地開放外籍移工解決我國短期農村勞動力不足。譬如開放在當事國一樣有從事和我國相類型水果種植經驗的東南亞農業技術移工,到本國時稍加講解訓練,即可很快進入農作狀況,本國農民則可專注於經營管理或研發。移工可分兩類,一是比照日本引進的「農業實習生」,以長期方式於固定工場域從事農作。另一種是發揮昔時臺灣農村的「相放伴」互助精神,將「相放伴概念國際化。
因為臺灣與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印尼緯度不同,相同水果的收成季節不同,引進季節性的短期外籍移工,以滾動方式到臺灣的不同場域,如依次自屏東、高雄、臺南、嘉義等地,從事相近技術的採收工作,以彌補目前近80%的缺工問題。同時,努力推動吸引本國年輕人從事農業的中長期解決方案,如,搭配引進新技術與鼓勵研發,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推廣有機農業,讓年輕朋友看到農業的展望。假以時日,日起有功後,外籍農業移工數量就可控制在一定數量,甚至可以逐漸由本國農民替代補足。
眼看六月將過,臺南市芒果採收期又將來到,可以預期的是,缺工戲碼又要再次上演。難道「年年芒果採收期,缺工也」也是農民要苦中作樂,自我解嘲的宿命嗎?
我們呼籲,中央主管機關的農委會、勞動部,國發會人力發展處,農民大旱之望雲霓的心聲,你們聽到了嗎?水果採收季,開放農業外籍移工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