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從「我們中國人」到「我們台灣人」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從「我們中國人」到「我們台灣人」

 2021-08-08 10:00
如今自稱台灣人的已是絕對的多數,顯示著土地認同的深化。大家應敞開胸襟,大聲呼喚「我是台灣人」、「我們台灣人」,來擴大台灣族群的台灣認同,發皇台灣主體性的國家精神。示意圖/民報合成
如今自稱台灣人的已是絕對的多數,顯示著土地認同的深化。大家應敞開胸襟,大聲呼喚「我是台灣人」、「我們台灣人」,來擴大台灣族群的台灣認同,發皇台灣主體性的國家精神。示意圖/民報合成

2020年台灣人又越過顛簸之路,繼續保住了本土政權。不久,全球疫火連天,台灣的超前部署,擋住門前的中國病毒,成為世界唯一的安樂土。更是觸怒了中國的狼子野心,飛機、軍艦日夜騷擾台灣,與美日海空相互對峙,而引起國際的憂心,甚至以為攻打台灣,危在 旦夕,我外交部長說要「要奮戰到最後一刻」。

只可惜台灣民間享受著沒有疫情的太平生活,而不見台海戰雲密布。台灣不能恃敵之不 來,一旦飛彈來襲,兵臨岸邊,我們只賴國軍應戰,那廣大的群眾呢?也勿忘島內也有敵人的 內應。國防不是只有軍防,是要全民國防,全民國防首重心防。台灣人有心防嗎?

心防是防守台灣的安全,防守台灣的自由,其實就是凝聚國民集體意識的力量。台灣長期 以來是外來政權統治族群多樣的海島,百餘年來住民由清國人、日本人,而中國人。都是統治 者的國家圖騰。倒是台灣島一體的概念和「台灣人」之名,逐漸形成,但不成有國家意識。1946年冬,我到台北插小學二年級,完全不懂北京話,校門口立著「我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大家都是中國人」,長期下來,我和許多台灣小孩,以為自己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但台灣不是國家。加上我年少就左傾,嚮往中共。我是中國人是理所當然的。二百多年的清治時,泉漳客人是不曾有「中國人」的概念與自稱,國民黨政府高壓手段灌輸了大半台灣人對中 國人的認同,成功洗清了不可逆轉的各族母語。我直到文革後期中壢美麗島事件才幡然醒悟,回歸台灣。

然而時時也聽到台派朋友說「我們中國人」的口頭禪。回想二十多年前,一位東大出身,至新加坡任教,回師大成為我同事好友的宋明順教授,是著名的社會學家,雲林人,是道地的台派,有一日午餐聊天,台華語並用,突然他冒出:「我們中國人」,大家驚訝,語言停頓,「中國人?」,他臉色尷尬,我說「這是喙頭話!」化解氣氛。他說他師範畢業,當小學老師多年,才進師大。「我們中國人」幾十年語言內化了。他大我八歲,去年在美國過世,懷念。

黨外運動,解嚴以至於政黨輪替,是開始由中國認同到具有國家意識的台灣認同量變的過程,舉步惟艱,距質變的法理國家,尚待時機。

如今,自認為台灣人,雖有的民調高達八成,依有學術性的政大選舉所2020年:「我是(唯一)台灣人」是64.3%,主張(唯一)獨立的是32.4%,這才是純台灣國家的認同,統一的11.2%。數據符合近年大選地方選舉的態勢,本土較勝,依然拉鋸之中,台灣尚未建構主體性的歷史文化認同,具有現代理性的國家公民意識,我稱之為台灣國家精神。台灣人是台灣國民,不是島人。然而台灣人頭殼還不少還沉澱著中國封建威權、傳統迷信的思想,也有希被統一的。過去約三十年間,我潛心於建立台灣主體性文化、國民意識,破除中國封建思想的論述和實踐然而我始終沒有強調言簡意賅號召力強的「我們台灣人」命題。

如今自稱台灣人的已是絕對的多數,顯示著土地認同的深化,從國民黨及其移民來台,已餘年了。絕大多數都生於斯,長於斯,台灣是他們與各族群共同生活的家園,感受同舟的共同命運,那麼我們大家應敞開胸襟,大聲呼喚「我是台灣人」、「我們台灣人」,來擴大台灣族群的台灣認同,發皇台灣主體性的國家精神。

別具慧眼的世祥兄大作《我們台灣人》終於要出書了,是台灣新時代標竿發軔之作。是繼《多桑的世代》、《台灣恩人群像錄》兩書後的「三部曲與懺悔錄」,前兩書是尋根尋找自我,尋找台灣文明現代化發展的足跡,緬懷感恩父輩時代的碩彥及來自西方的啟蒙者。

書稱:「是個人遲來覺悟之後的懺悔錄」我覺得和最著名的懺悔錄盧騷自傳一樣,是替代整個時代社會的懺悔。若台灣人有歷史的原罪,一位才華橫溢觀察敏銳,且具有社會正義感的新聞人,這三部的如椽之筆,是對台灣人、台灣文化的救贖,尤其最後一本的《我們台灣人》。

《我們台灣人》是以「台灣人是誰?哪裡來?哪裡去?」為主軸的系統性論述。先析解台灣人組成性格之後,進而探析台灣人在台灣社會各個面向的表象和內涵,文字流利淺白,申論邏輯通暢,而又句句有本,明標附注,引用資料眾多,意外有極專業的漢學、人類學……著 作,還不少柔性嘲諷文學的作品,頗引人入勝,這是一部大眾化又兼學術性的台灣人文化批判的傑作。特別難得的,本書討論的許多重要問題,幾乎同時出現在最新的時間(有2021年4月)斷面上,不愧是出自有深度學養的新聞專業高手。

台灣人是誰?開宗明義「台灣國民的組成」,是國民,不是人民,或公民。這也是全書的立場,我們台灣人,就是我們台灣國人。先說原住民,漢人的福客有85%有南島民族的血統,還有外省人、新住民,這是最後認同「我們台灣人」的重要族群。

本書論述台灣人,是指台灣的國民性,這就要談到族群的問題。台灣原住民以人類學角度,他們是南島民族,原住民族,不是族群,那麼漢人、漢族、華人,就有問題了,其實並沒有漢族、華人。各民族民族性是,主要是地理、土地、氣候、信仰、經濟社會組織等等的下層結構來決定的。第三章「前人對台灣人性格的分析」指的是各民族性格,難得的,從早期清朝官吏、西洋教士、日本學者、台灣人的書寫。看到台灣人的過去在歷史的習性。

其下很有意思的分別,介紹日本和台灣國民性格調查和探討。很用心的廣泛引用學者、團體和研究機關的研究統計民調報告,包括性格、喜愛厭惡……和政治認同等等。作者把日本放在前面,是有意讓台灣人先看看日本,再比自己,使人反思。顯然日本略高一籌。既寫日本,應該寫一章中國的,中國關係更密切,而且台、中有別。

第六章以下半部「現今的台灣百象」,乃本書的精華瑰寶。很細膩的書寫台灣人的善良、懦弱和醜陋以及對統治者嚴厲的批判。塑造在文化、政治、媒體、財經、宗教、生活等面向,活生生的台灣人百像百態。我感受最深的略舉數事:

在文化上,作者最痛心疾首的是「台灣各族群母語的式微或滅絕」,呼籲「文化的轉型正義,需要積極推動」搶救母語,母語須成行政語言,現政府高層首長,凡公眾演說必穿插母語,而社會學校母語尚待加強。此外,台灣土地空間正名,從小地方開始,我高倡三十年,原地踏步,民進黨政府難辭其咎。政治上,作者說:「台灣的政客和政黨為己利是圖的情況,既明顯又嚴重。」「台灣長期買賣選票的行為,深根柢固影響的公民素質和政治品質,成為民主政治極大的污點」「台灣所面臨的危機不僅有來自中國的武力威脅,更根本的是不識大體的政客和國民性。」真是一針見血。這些弊病多來自「文化基因」,作者引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著作的「差序格局」理論,而說「政治上總把自身和自己人的利益考量放第一位,不識大體。……政黨派系林立,D黨曾明令禁止,派系力量卻越禁越大。K黨亦然。」真了不起找出病灶。費氏分析中國儒教父權中心社會如石頭丟水中的漣漪,一波波擴散,至遠而消失,是「親親」的家族倫理今日台灣社會仍延續清代到國民黨的封建倫理,民進黨執政從未思考各級政府為何還在孔子的生日(教師節換日?)釋典祭孔?反孔起家的中共,於今為何反其道越來越尊孔?我畢生之力批判封建儒教,霸權文化。台灣政治要獨立,須賴文化的獨立,有本土政府迄今,從不知思考如何重構台灣獨立的新思想新傳統。

在媒體上,作者透視更清楚,說「台灣新聞界的無良媒體充斥,……敵視民主台灣……近年變本加厲出現比《人民日報》更甚的中國傳聲筒,錯亂了敵我關係。」真是觸目驚心,足以動搖國本,政府好像束手無策。「新聞媒體的天職原是監督政府,政府成了廣告大客戶,不少媒體,自甘墮落,放棄監督政黨和政客的責任,扭曲政媒關係。」「媒體從早年威權時代的哈巴狗,後來到民主時代變為瘋狗,從昔日『兩大報』老闆兼任黨國中常委,到如今媒體大亨儼然 民進黨派系頭人,監督者與被監督者角色混淆了。」公開指出台灣政黨與媒體的不正常關係,勇敢的直指執政黨。在宗教上,稱台灣是「拜拜神國」,2020台北青山宮廟慶,三日夜鞭不絕,小英總統扶轎。引來擾民的爭議。作者:「相形之下,在日本東京神田祭京都祇園祭……以舞蹈、藝術的方式表現。」我極同感。我1984在京大曾寫一篇〈京都的時代祭〉扮演從奈良時代到明治維新各時代的重要人物遊行行列。展示日本二千年活生生的歷史故事, 深具文化教育觀光的功能。作者最後說「宗教與民間信仰的庸俗化,政治、商業都與群眾密切相關,也和金錢沾上邊,這就進一步吸引了黑道上門。」形成金錢、黑道、選舉政治。台灣宮廟文化,也是腐蝕台灣國民性格的因素之一。


新聞媒體的天職原是監督政府,政府成了廣告大客戶,不少媒體,自甘墮落,放棄監督政黨和政客的責任,扭曲政媒關係。示意圖/Pixabay,民報合成

從台灣文化百象顯露當今台灣社會的可憂之處、可行之路,如在最後的生活一章,提出公 德心、群己關係等等的新導向,這正是我們省思遷善的「我們往哪裡去?」之處。

「我們台灣人」是一個主體,我們了解自己,了解過去,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往哪裡去?我們是多元的,但要促他成為有品質的一體,才能產生牢固的的國民意識、全民心防,來防守我們的台灣家園,防守我們的自由民主,因為我們時時面面對著虎視眈眈的惡鄰。每日緊張的防 守家鄉和自由,威脅猶在,並不是我們的去處,我們更要以台灣精神培植實力,排除威脅,走 進國際社會,成為全球國家的一員。

世祥兄是我敬佩的新聞界的勇者,文化界的智者。我三年前罹疾之後,時時關照,是友朋之仁者。承榮邀作序,行將八三的病身,充滿對母親台灣的感恩、愧疚之情。同時,也期待本書如潘恩(Thomas Paine《常識》(Common Sense成為劃時代啟蒙之作,而為之喜悅。《我們台灣人》也是常識。

莊萬壽 2021年5月9日午夜
母親節 追思一百二十二歲老母 台北杭宅

※本文轉載自《我們台灣人:台灣國民性探討》(允晨文化,2021.7)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