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上午宣布內閣改組名單,其中行政院發言人由民進黨立委Kolas Yotaka(谷辣斯.尤達卡)接任,Kolas Yotaka表示,使用羅馬拼音名字,才能完整發音她的名字,已超過10年,雖然生活中有不少困擾,希望大家能適應、習慣她的名字。
Kolas Yotaka的言論經網路紅人朱學恆,於「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臉書專頁轉貼,並加註「這位根本還沒上任的發言人,是不是想像力太豐富了一點/我根本不用,也不會記住你的名字/因為你的工作,就是講你自己也不信的幹話/譬如說台灣不缺電,譬如說台灣治安超好,譬如說分屍案只是完美社會中的個案,譬如說大家收入史上最高,譬如說台灣注重生命所以沒有廢死/唯一的例外是,如果你也吃姑婆芋,我就會記住你叫姑婆勇」。
朱宅神此番言論,不改一向犀利吸睛,但未免太尖酸苛薄,還帶有隱然的歧視味道,是否妥當,社會自有公評。
今年五月,英國哈利王子(Prince Henry)與妻子梅根(Meghan Markle)的婚姻,引起話題的原因之一,為梅根的非裔血統。英國皇室成員對政治必須保持中立,他們不投票、不表態,然而在喜迎皇室婚禮的態度中,可以看見他們對多元族群融合的重視。
台灣作為一多元族群融合的國家,即使國際地位因政治因素屢受打壓,卻不改台灣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的社會價值。然而,若是講究自由民主與人權,便必須以尊重異己為前提。原住民族早在十七世紀,漢民族移居台灣之前,就已定居台灣,他們有他們的語言、文化,卻因政治更迭化為弱勢族群。
在歷經日本殖民時代與國民政府時期的治理,原住民文化中語言的流失,首當其衝,部落的傳統價值隨之崩解;在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早年的原住民將身份掩藏、不使用族語、不使用族名,族名成為了自身難以啟齒的身份烙印。直到1988年,全台兩千多名原住民於台北街頭遊行,是台灣第一次的「台灣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也揭開了近代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序章。然而,推動原住民族的歷史與轉型正義,最重要的是找回族人的自我認同。
2018年距離第一次的「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屆滿三十週年,行政院將以一位使用族名的原住民立委擔任發言人,意義重大。尚且不論政府對原住民族歷史與轉型正義的實質作為為何,以一位擁有族名的原住民擔任發言人,已成為原住民自我認同的指標事件,並說明了台灣官方對於多元族群的態度。但從朱學恆的貼文,首位以羅馬字拼音的原住民發言人,好像根本不值得知曉名字,這沒有文化岐視嗎?
還記得五年前我結婚時,先生、公婆、小姑與我一家人開車,行駛在部落的路上,婆婆開心提議:「現在結婚了,要不要取一個原住民的名字?」一路上一家人說說笑笑地為我想著泰雅名,說著每個名字給人的不同印象,到了目的地大夥似乎便把此事忘了。剛成為泰雅媳婦的我,並沒有積極思考是否要有個原住民名字,因為即使有了泰雅名,我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並不會改變,作為自泉漳州遷台第十一代的台灣人,我並不覺得自己因為婚姻,而成為了泰雅族。
然而,當我的孩子來到世上時,身份的思考,悄悄起了變化,即使我不是原住民,但我是「原住民的母親」,先生與我幾乎沒有討論便同意,在身分證上以漢名、族名並列的方式,讓孩子立足社會。每個人的血脈,都是祖先所給予、無法改變,父母所給的名字,是父母賦予孩子活在世界上的身份,也是每個人認識自己的第一個步驟。
近年台灣面臨島國困境,在期許自身擁有國際視野與競爭力的同時,對島內居民基本的文化認識與尊重,將是台灣認識自己的首要功課。多元族群的相處與融合,在未來的台灣將更普遍,族群融合的下一代,也將成為主流,唯有學習彼此尊重,才能讓台灣各族群共存共榮。
許多網路言論表示,作為政府發言人,必須捨棄個人特色,以保持中立(意思是否要取個漢名,才能當政府發言人?)然而,「人」本是獨一無二,若要捨棄所有個人特色,恐怕只能以一位無法思考的機器人,來擔任發言人。
吳易蓁/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劇本創作組、英國East15 Acting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Essex,Filmmaking碩士畢業。目前從事戲劇、 影像工作,為【夾腳拖劇團】團長。著有《自由背包客: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愛唱歌的小熊》、《說好不要哭》。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