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國家語言發展法之必要——為了更和諧與更團結的台灣 (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國家語言發展法之必要——為了更和諧與更團結的台灣 (下)

 2021-10-20 10:20
作者指出,以「效率」為名的現代主義思維和作法,往往是犧牲弱勢族群的權益,而國語法要對治的病徵就是這種「殖民現代性」的問題。圖為2016年8月1日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擷自總統府,民報合成
作者指出,以「效率」為名的現代主義思維和作法,往往是犧牲弱勢族群的權益,而國語法要對治的病徵就是這種「殖民現代性」的問題。圖為2016年8月1日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擷自總統府,民報合成

國防部長邱國正也承認自己聽得懂台語,但他為何要力勸陳放棄台語質詢呢?事實上,更精確一點的說法,邱不是要力勸陳放棄說台語,而是要勸導陳放棄通譯服務。因為,一旦立委使用通譯服務,兩種不同語言的翻譯,一來一往就會耗掉兩倍的時間和人力,但質詢時間並無法一起增加。

對於「語言工具論者」而言,這就是多此一舉、浪費時間且豪無意義和效率的作法。因為認知不同,所以邱會把陳的執著,誤會成一種不必要的堅持和挑釁;而不自覺地流露出不習慣和不耐煩的樣子。

建立互信、各退一步、彼此成全

問題是語言並沒有那麼簡單,除了工具論,還有文化論和認同論足以解釋語言的內涵和功能。以「效率」為名的現代主義思維和作法,往往是犧牲弱勢族群的權益,而國語法要對治的病徵就是這種「殖民現代性」的問題。筆者大膽問一句:「如果陳願意放棄通譯服務,不放棄台語質詢,不知道邱是否願意以華語答覆問題?」如果雙方都願意各退一步,成全彼此的心願,那麼兩人的語言爭議就解決了。

話說回來,當議事規則改變的時候,主客易位。陳變成了台語文化的強勢者,邱反成了台語文化的弱勢者。如果,陳能夠對長者體貼一點、溫和一點,說台語的速度慢一點,且主動將平常比較少使用的台語或專有名詞翻譯成華語,來釋放善意,相信邱的抗拒也不會那麼大。雙方對話最重要的是理直「氣不撞」,一旦陳對長者動了氣,別人就會認為他不尊重長者、仗勢欺人,最後有理也說不清了。

後現代文化理論認為,語言和符號是多義的;因此,互信的基礎是溝通的前提,沒有互信的溝通往往變成了爭執。這裡所講的互信是真正的彼此了解、彼此相信,而不是盲目的相信或是勉強的接受。如果邱願意跨出自己的族群邊界,嘗試去理解那些遭受政策打壓的語言之美,那怕是說幾句簡單的問候語,也能夠打動那些想要推行語言平權的人的心,在爭取國防預算的時候更加地遊刃有餘。部長只要誠意到了,人民感激都來不及,沒有人會故意去為難不同母語的人。

人民的參與才是推動國語法的主角

9月27日的語言之爭證明了台灣族群問題依然存在,也證實了國家語言發展法有勢在必行的需要;因為陳、邱二人都沒有事前套招,也沒有助理幫忙先寫好劇本,完全是真性情的現場「演出」,才能讓我們看清楚台灣當下的語言文化問題,並提醒我們「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須先有其它配套,此法才能順利的推行。

文化批判理論裡面常講「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有鏡頭的地方就有表演」。就算是立法院的「演出」也有真假之分,這讓我們足以相信,陳的努力沒有白費,邱的反彈也沒有虛假,這絕對是台灣語言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

現在距離國語法最後的生效日期2022年8月1日,還有11個月的時間可以讓各部會首長作準備。喔不!這不應該只是各部會首長備詢的事,而應該是全體國民語言文化交流、互相學習的事。立法院只是先行演練、率先示範而已。人民的參與和推動才是未來國語法施行的真正主角。

母語要經常練習和公開使用才能維持生命力

既然,此事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筆者就拋磚引玉,建議主管機關文化部除了協助公視,拍攝如「斯卡羅」、「茶金」等等,這些多語言文化的精緻戲劇節目之外;也應當幫忙匯集國語+s的資料庫、設立網路影音學習平台讓有需要的人可以隨時惡補一下。至於國防部對於語言平權的看法也要與時俱進,譬如舉辦國語+s的軍歌詞曲創作徵選暨演唱比賽,並開放軍人和社會大眾一同參與,展現新時代軍民一體的文化國防力量。

大家為了更和諧與更團結的台灣,也應該去學習各族群的國語+s,即使是幾句簡單的問候語也好。筆者在此也要藉機推廣一下凱達格蘭族的巴賽語,Maninakana!這是巴賽語的「再見」。此語在告別的時候,亦有邀請下次再來的意思,是不是很有溫度呢?如果只是翻譯為「再見」,那麼它所隱藏的文化意涵就消失了。母語就是要經常練習和公開使用,才能維持它的生命力;而語言的特殊性決不是簡單的工具論者可以片面解釋的。(全文完)

【專文】國家語言發展法之必要——為了更和諧與更團結的台灣 (上)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