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病平台】同理心就是最好的關懷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病平台】同理心就是最好的關懷

文/Milky(重度憂鬱症患者)

2017-12-22 11:30
精神官能症並非大家一眼就能看出的身體殘疾,我們是心理殘疾,就因為這樣,大家無法給予同理心,而用妒嫉之心來看待我們需要休息的狀況,這樣的人本身心態就不健康,亦缺乏同理。圖/取自pixabay
精神官能症並非大家一眼就能看出的身體殘疾,我們是心理殘疾,就因為這樣,大家無法給予同理心,而用妒嫉之心來看待我們需要休息的狀況,這樣的人本身心態就不健康,亦缺乏同理。圖/取自pixabay

晨起,氣溫驟降,一身乾淨整潔的揹起包包,一如往常的下到B1騎著機車一路往公司前進。憶起「 憂鬱症」、「 精神官能症」 這些多到數不清的精神科項目,似乎是這幾年來突然很夯的話題。隨著一個又一個的路口,紅黃綠燈的變換,到底這是正常還是不正常總在腦海裡不停交錯。 每天一貫的作息,先走去買杯咖啡再快速到辦公室就位。 雖然沒有制式的打卡制,但同事們都是很有默契的在差不多時間到公司。老闆對於晚到的問題,自然不必多花心思在這裡頭痛。

7點半、8點,漸漸的辦公室開始熱鬧起來, 大家都陸續來上班了, 這是一個異常熱鬧的大市集,但喊價不為買賣,只為產品,這是有趣的現象, 略有爭吵不是為了價錢,是為了能為公司生產多少的數量。這樣的現象,天天無時無刻上演。這只是表面的 「生存遊戲」之一。要在這偌大如市集,上百人的辦公室工作,人和人如何相處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在這辦公室裡發生了發一則很有意思的插曲。也就是在那樣一個驟變的天氣,患有憂鬱症的我因為長期服藥、換藥後的不適,擅自停藥一週,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 精神科的藥就是這麼的特別,不能恣意妄為的停藥,即使病人們都知道,但是身體不舒服的惡魔終是戰勝了心裡催促自己要規律吃藥的天使。

停藥一週了, 這週以來有漸漸感到不太對勁, 但仍能如往常維持正常且規律的工作,並無特別的想法,只是一個說不出口的怪。天氣特別冷的那早,是假日。我如同每天般上班,且不斷的敲著鍵盤,現在己經是接近9點多了,但來自心裡的不安感一直倍數成長,此時我停下了手邊的工作,看了辦公桌上的筆記,忽然間我伸手大力撥掉了桌上那一疊認真做的筆記。

有一股很害怕的感覺。於是我快步的走下樓去。電梯直達一樓。我就坐在電梯旁廁所外的落地窗邊發呆,腦中問著自己怎麼了,情緒怎麼變了。此時公司的護士從我面前經過,但卻全然無視於一個員工待坐在那角落, 過一會兒護士又從我面前走回去了。我看著護士的背影,好想叫她,但她方才走過的那種冷漠,讓我喊不出聲音來向人求救。我一直呆坐在那走廊盡頭落地窗的角落。

約莫20分鐘後,一位同事下來找人,但我也因為呆坐過久,已陷入所謂的解離狀態,我知道分離到那個小女孩的人格去了,我沒有辦法說出身體的不適,儘管同事喊叫著我,我卻彷彿聽不到聲音,害怕像是空氣般一直吸進我的身體裡,隨著每一個呼吸, 我害怕的掙扎脫同事的手,起身往前跑,但因身上還帶著腰椎骨折的傷,走不到幾步,正如香港人說的 「仆街」 ,我整個人僕倒在男廁所的外面, 我使盡力氣卻因骨折後的後遺症,背痛的無法起身, 腦中一片混亂, 那個小女孩來了又哭又喊叫的拍打著地板,不顧形象趴著痛哭的喃喃自語:「鄭醫師,為什麼我要吃一輩子的藥?」 不知哪來的力氣,又起身快速的走向公司大門。我蹲在大門旁,同事和護士緊跟著後面而來, 護士多次問話要不要回去休息。但護士的態度和口氣並無法讓人感受出在照顧一個病人,而是在質問。在不到一會兒的時間,護士原本答應我和老闆通完電話後讓我回去休息,不料和老闆電話通完之後在我準備要回去休息時,一轉頭就看見救護人員及擔架進了公司大門,連同公司安管人員也在場。

我強烈感受到這是護士對病人的不信任,說好的休息呢?說好的讓我選擇呢?怎麼會早先一步就已準備好擔架要把我載往醫院強制就醫,這是所謂的專業護士,對一個長期患有精神官能症的病人所給出的同理心?

當救護車扺達醫院,手績才辦完,警察竟也跟著來了,我知道這一次我完了,老闆最厭煩最忌諱的人都出現了,在剛才那個哭泣的場合,安管及警察同時都出現了。

護士並未隨車到院, 而是同事就陪。紛亂的一天結束由家人領回,隔日休息一天,再回到公司,我開始陸續被約談了。大家都糾結在一模一樣的問題:「 你為什麼要停藥呢?」「是又怎麼了?」

大家在這一刻都只想著要給出一份報告來交差,交代你為什麼會出這樣的亂子,反覆的糾結在「吃藥」與 「停藥」的問題間,近一個星期裡我所收到的都不是「生活上是否出現什麼壓力還是困難」、「 需不需要幫忙?」

反之, 我完全沉浸在一萬個為什麼:「為什麼你停藥」、「為什麼你這樣」、「你要如何保證下次不會再這樣」, 隨著這些為什麼,終於我忍不住的自行寫了份檢討報告,在報告裡殘忍的說出自己是長年飽受精神家暴的兒童。

敘述著不想讓人知道的家事,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以致於憂鬱症發作後不同普遍憂鬱症病人,用藥物就可以盡量的抑制住所有舉動,我在檢討報告裡大膽的寫著希望大家可以由這件事情反思一下,今天這件事都不是發生在各位的小孩身上, 所以出了事只會一直要求病人或質問病人,總是在出了事才要去檢討當事人,可是大家捫心自問, 有誰有真正的同理心及關心身邊這些早已知道有精神官能症的同事?大家只希望不要把事牽扯到自己,卻不曾去真心關懷。

電視上的家暴兒童大家看了有多心疼,可是當身邊的人就是家暴兒童其中的一位時,大家的那種同理心呢?怎麼因為場合換了、年紀換了,從同情同理變成了指責與異樣眼光看待?

在大型公司裡,每個人都會分別有不一樣層級的主管,在這整件事情中,眾多知道的人只有少數人,五根手指頭算的出來的人,用同理心來看待這件事。

在我被約談後,一位平常低調的同事,我和她並不是最最要好的朋友,但她卻毫無懼怕的傳了訊息告訴我,她深深的了解到長期吃藥的無奈和痛苦,不為了誰,但為了自己好,把自己照顧好,我們之間的座位相隔有多遠,她竟是如此的同理到我的內心深處 。而另一位跨層級的主管也是同理到我內心深處的痛苦,自發的想要去找我的醫生了解他的員工怎麼了,他該怎麼做才能幫助這位員工。

在這一場插曲裡,完全凸顯了現代人缺乏同理的心,尤其是職場上對患有精神官能症的同事。我心中是一陣的心酸。當經理在急診床旁用衛生紙拭去我眼角不停流下的淚,輕輕的摸著我的額頭安撫我的情緒穩定下來,誰拿出了大家最會說的同理心?沒有,只有這位男主管。

從事發那天的整整一週, 大家一味去八卦,病人沒事幹嘛停藥?不是知道自己有病,為什麼要停藥?人內心的同理呢? 那些平常表現出自己很有同理心、很有愛心的人,怎麼事情發生在自己身邊時, 同理都消失了呢?

感冒的人,大家會去關心有沒有發燒,要不要看醫生; 生理期不舒服大家會問,看需不需要請假回家休息,唯有精神官能症,多少人是避之危恐不及。甚至連我自己的直屬老闆都沒有同理心,我相信在看了檢討信件的同時,有同理的人自會同理,但不會同理的人,還是只會覺得精神科病患該好好管理自己的用藥。我甚至曾經和直屬長官提出自己因代謝問題,故而在午後易躁動,提出是否可離開辦公室稍作休息,卻一直未得到正面回應及同意,反倒還被說了一頓 。也被同事說,讓我去休息,會讓別人覺得老闆對我太偏心,但也就是這句話讓我自己想了好久,我回應了同事的這番話,我告訴她,會因為我需要休息而覺得老闆偏心的人本身就無同理心,因為我是病人,並不是無來由的,且精神官能症並非大家一眼就能看出的身體殘疾,我們是心理殘疾,就因為這樣,大家無法給予同理心,而用妒嫉之心來看待我們需要休息的狀況,這樣的人,本身心態就不健康,亦缺乏同理。

諷刺的是我也曾厚著臉邀請直屬主管一起和我的醫生談談,但主管說她要參加公司的一個小小的運動活動,15分鐘和醫生的談話、了解員工身心健康,竟遠比不上和大長官的一個小小運動活動。這是多麼令人感嘆的社會現況。

大家常說,有事要說出來,但治療這麼多年我能理解大家聽久了會厭煩的情況, 畢竟未做過治療的人,大多都會認為是患者不願意走出來, 其實不然, 一個長年飽受精神家暴的兒童,瞬間被喚醒過往深放在心裡的秘密是多麼的不堪, 何況要再一件一件的回憶,拿出來與醫生討論。人沒有那麼偉大,大家總是喜歡在事情發生後才要做檢討,很多時侯,檢討的不是別人,而是患者為何如此失序。世界趨勢在改變,科技如此進步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真真正正的同理心卻相對的退步,事情往往只看表面,只關心自己有無受到影響,早己不像早年的台灣,人與人之間是真誠的相互關心。

經理並沒有爽約,確實立刻安排了時間和我的醫生見面,希望了解該如何幫助員工,我十分感謝我的經理對我的同理,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般,但醫生也提醒了主管,規律服藥是必需的,但同時也需要大家的同理和理解,在這個精神治療的狀況裡,藥物不是大家想的如此萬能和絕對的徹底,大家要破解這樣的迷思。

這樣的插曲顯露出現代人與人之間早己不像台灣早年社會般,富有真正的關懷和同理。自掃門前雪成了常態,對於身邊有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多選擇敬而遠之,每當大家在瘋狂檢討這些失序的病人的同時,應當反思,且同理去想想,如果今天這是你或是妳的孩子,你還會如此漠視和排斥嗎 ?

更多醫病平台精彩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