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六(22)日就是「世界海洋日」,環保署今邀請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等環團,共同宣示成立「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就海洋廢棄物來源包括陸地、海灘及海底漂流垃圾,進行交流凝聚共識,盼能從減塑開始,共同達成「無塑海洋」的目標。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一分鐘都有一卡車的垃圾進入海洋,若不趕快採取行動,減塑、限塑,到2050年,海洋垃圾將會比人還要多。而台灣民眾的塑膠袋用量更是「世界聞名」,每年至少使用13萬噸的塑膠袋。環保署也曾統計,台灣每年光是購物用塑膠袋就高達14.3億個,這還不包括其他小吃、夜市、飲料店等,這些一次性的包裝材料容器,都是海洋垃圾的主要來源。
環保署長李應元表示,海洋廢棄物無遠弗屆、難以掌握來源,目前台灣在海洋環境保育人力、物力有限的現況下,跨領域整合各界資源,擬定可行執行計畫勢在必行。環保署經與環保公民團體會商後,成立「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未來藉由與公民團體合作及雙向交流,將民間意見及經驗納入政策擬定並滾動檢討,更有助於海洋廢棄物管制策略的推動。
李應元說,環保署明年將上路的第二階段限塑政策,從7大行業擴大成14個行業,包括藥局、洗衣店、飲料店都包括在內,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袋,日前量販店業者大潤發也已經率先開跑。李應元表示,知道民眾因此會有一點點不方便,但希望民眾都能想到,將來人們要吃下肚的魚,裡面都是塑膠袋,為了這些海洋生物也為了子孫,舉手之勞是拯救自己也拯救地球。
為響應2017年「世界海洋日」,環保署去年就積極串連全國19個臨海縣市,推動清理海底(漂)垃圾,也成立環保艦隊工作,並將於22日辦理全國同步的大型宣導活動。活動主場將於基隆市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公園舉行,當日預計有超過100位以上的潛水志工進行淨海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