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在報上,看見台北市柯文哲市長,針對媒體提問,市府跨年與元旦慶祝場合是否邀請馬英九和連勝文一事回答。對連勝文,柯市長說:「那怎麼可能」;對馬英九表示要考慮,兩天後市府發出邀請函,總統府說明行程已有安排。今天元旦清晨,見到馬英九總統和柯文哲市長同台總統府升旗典禮,二人似互動冷淡。這件事反映出台灣政治生態中對人的態度。在西方社會,不同陣營政治人物之間的互動非常注意其中的禮儀文化,講究寬容的態度、喜樂的肢體接觸,甚至有幽默的對話。可是我們不能單方面地苛求馬總統與柯市長表現出泱泱大度的風範,因為中國傳統政治對立者多是仇寇相待,對敵人仁慈即是對自己殘酷。
然而,民主政治的精神與目的何在?其精神在於處理政治競爭時與對立者、競爭者和平共存,由於沒有人可以保證下一個任期一定當選,所以對敵人(現在)寬容即是對自己(未來)仁慈,嚴苛不是民主政治的要素,甚至在法律上的考量,嚴苛亦非重點,合法與寬容是民主政治的精神,此將帶來人民普遍自由發展的空間。而民主政治的目的,在於避免惡性專制,因為人民無法預期當政者能夠一直賢能,經過定期選舉,人民可以汰換政治領導人與政府。進一步,我們要問,什麼是民主政治的優點與缺點?民主政治的主要優點,在於政治反對派會(過度)注意當政者與其官僚體系的弊病;而其缺點在於政黨(過度)注重自身的權力與利益,難以真實代表民意,更甚而執著於政黨固有的理想主義,進而直接間接模化與塑造群眾的意識形態,產生社會分裂的狀態,而人民的選擇其實是沒有選擇。
政治的根本意義在於追求賢能政府,如果僅以此項標準審視,則開明專制往往優於民主政治,不論中國傳統政治或西方自柏拉圖(Plato)以降的政治思維,皆認為開明專制是最好的政治。可是英國政治家邱吉爾(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說:「與其他政府相比,民主是最壞的形式;但是其他的形式更壞。」長期而言,民主政治是風險相對比較小的制度,而短線操作的民主政治卻常使人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是以朝野與人民需要常態性的檢視民主政治發展的缺失,以免日益走向民主政治的弱點──代議政治的無效、行政低能以及社會分裂;否則,在社會與國家發展方面,反不若開明專制能帶給老百姓更多的生活實惠與更強的民族精神。
然而要求朝野與人民能夠常態性的檢視民主政治發展的缺失,事實上是有困難的,尤其是處於政治生態與民眾意識已經分化的狀況下,在不斷的激烈選舉過程中,人民只是選民,民主列車會慣性地走向兩極化。對照我們當前的政治狀態,希望台灣走向民主政治良性的一面,目前看來,必須有越來越多知識份子逐漸中立化,甚至於去政治化,以降低政治的競爭激化。因為政治人物與媒體的立場與利益有賴於分化的政治行為,我們難以要求他們主動的自行變革,而知識份子逐漸減低供給政治人物與媒體鬥爭的火藥與武器,是長期拔本塞源的工作。也就是說,知識份子自身要先行民主化,彼此以理論事,建立溝通平台與信任基礎。套句流行的話,「少部份人先民主起來」(馮勝平)。在台灣,一些知識份子應反省自身,先努力脫離歷史的包袱,設法客觀與民主起來,降低政黨政治與特定意識形態的色彩,以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石。這是很不容易的選擇,因為我們早已習於黨派族群之分,我們的是非邏輯建立在分化的群體之中。(在當前中國的專政體系下,知識份子自身的反省與中立,更是中國走向民主政治的啟蒙性萌芽關鍵。)另一方面,已經在特定意識形態中生活與工作的知識份子,則應該力求自己陣營的良性化,也就是說,紅、綠、藍都要做好紅、綠、藍本身的健全化與正常化(沈富雄),內部更加民主,對外則日益理性與寬容。
那麼具體上,我們要有甚麼樣的政治呢?由卡爾‧波柏(Karl Popper)的考慮,第一,我們要分辨「該誰統治」和「政府該如何統治」之間的歧異與比重;第二,在「人民自由」與「政府干預」之間,我們應如何取捨與平衡?以上兩點,恰恰是今天我們台灣政治所面臨的十字路口(中國亦復如是)。我認為,由於台灣已經民主化,兩點可以化為一點,台灣政治的發展應朝向「政府該如何統治」的制度與技術方向側重,而逐漸減低「該誰統治」族群與意識形態的戰略性競爭(鬥爭)。主要由於兩個因素,一是,統獨並不是我們短期內可以完全掌握的(事實上,台灣的統獨議題,在未來可見的日子裡,也不是中國與美國可以完全操作的),我們應該降低過度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在此議題上拔河,可以考慮委託各政黨與社會賢達組合委員會討論爭辯因應策略,並公諸社會大眾;二是,我們有日趨嚴重的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今日之計,縱使我們台灣人民全體團結一致,尤未能保證以後的幾年之內,我們可以走出經濟衰退的波段與脫離社會紛爭的狀態,則人民甚苦,年輕人更苦。
《聖經》〈以賽亞書〉,耶和華如此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裡,我濟助了你。我要保護你,使你作眾民的中保。對那捆綁的人說,出來吧!對那在黑暗的人說,顯露吧!他們在路上,必得飲食,不饑不渴,炎熱和烈日必不傷害他們。因為憐恤他們的,必引導他們,領他們到水泉旁。」這乃是要求執政掌權者行公義,施憐憫。其中主要的態度是謙卑與同理心,服侍眾人,而非眾人(包括行政團隊)服侍執政掌權者。
從《聖經》的教訓以及卡爾‧波柏的政治理念思考,我們應該認識到民主政治中的道德性,政治的賢能不能只是效率與功績,須要有對不同政見者、反對者與弱勢者的包容與理解,否則變成民主苛政與專政,產生社會動亂的因子。更要求台灣的當政者與媒體,在2015年的開始,對待不同政見與反對者以及選舉落敗者,逐漸改變以往對立、仇視與歧視的心態,嘗試走向健康寬容喜樂成熟穩定的民主政治。而知識份子群體,更要認識到自身理念與風範的重要性,公開的一言一行,皆對國家社會機構企業學校社區家庭產生深刻影響,孩童、年輕人與下屬,模仿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我們如何待人接物,他們也必學習,我們今日種下的因,必收將來的果。由此,我們知識份子期待未來有更好的國家與社會,無法只要求當政者與媒體,我們自己不能改善、不能溝通、不能合作,台灣的未來必然走進死胡同,因為分裂從我們自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