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中女生日前在海邊玩水上活動時,遭水母螫傷右腳,疼痛難當,緊急到急診就醫。醫師指出,近來頻傳遊客被水母螫傷的意外,罪魁禍首就是僧帽水母。一旦被水母螫傷,千萬不要用手去觸碰,因為這個動作,會讓傷口上的水母斷肢,引發更多的刺絲胞釋放毒素,讓傷勢更嚴重。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世光指出,僧帽水母的上方為直徑約10公分的藍色透明器囊,最毒的是它下方長達1公尺以上的有毒觸手。水母攻擊時會射出刺絲胞,因其中含有毒素,所以當人體碰觸後,肌膚會有明顯的條狀紅疹甚至水泡,如被鞭打的痕跡,並出現紅腫、劇痛、發癢的症狀。
李世光表示,遭水母螫傷第一時間的處理方式,應該要用毛巾、衣服沾海水清洗或以其他物品去除體表的刺絲胞,避免用手直接除去,造成二度螫傷。
當刺細胞的活性被去除後,要將還附著在皮膚上的刺細胞或是觸鬚移除。若肉眼可見,可用尖銳的物品(如小鑷子、小鉗子)將觸鬚移除,並用海水沖洗。接著,對於患部,不可搓揉,可冰敷來減少毒性的釋放,並降低患部的不適。小蘇打、醋或硼酸,對於某些種類水母螫傷的症狀緩解也有幫助。至於使用熱水,是否可加速毒素的變性,來減少其毒性,則還有爭議。
坊間有傳言,可用尿液塗在傷口上,用以減少疼痛。李世光指出,這不是很好的方法,而且不乾淨的液體,反而會促使毒液釋放更多。因此,千萬不可使用清水、酒精或尿液去除,以免造成毒液進一步釋放。
幫忙的人,也儘量不要徒手接觸,最好包著浴巾或毛巾來移除觸鬚及刺細胞。之後並立刻洗手,以免被螫傷。若刺細胞的數量太多,或肉眼不易見到,可用刮鬍膏塗抹在患處後,再以硬紙板將刮鬍膏刮除,最後用海水、食用醋或溫水沖洗。
由於水母屬於群聚動物,李世光提醒,如果民眾下海玩水時,發現週邊水域出現水母的觸手或類似塑膠袋載浮載沉的物體,表示有大群水母出沒,一定要趕緊上岸確保安全。若已知道某海域經常有水母出沒,最好避免接近。在沙灘上看到死掉的水母,不要去接觸,因為接觸到牠的觸鬚,毒液還是有可能釋放出來。颱風來時,因為水母的觸鬚容易斷裂,而漂浮在海水中。因此,在颱風過後,儘量避免到海中玩水,以免接觸到這些斷掉的水母觸鬚。
另外,不管是浮潛或深潛,建議穿著潛水衣、手套及蛙鞋保護身體皮膚。可以的話,選用可防止水母螫傷的防曬乳液,才能有安全又愉快的海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