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専業,樂於在跨領域跨世代中,進行對話和合作,盡一己之力在自己共同生活圏內,做能夠做到的事,光是這樣單純的企圖心,就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角度和視野。
回鄉八年中,在住家的巷口「解放咖啡舘」,時不時看見具備人文素養和多元藝術人才濟濟,隱在日常的咖啡舘的位置上,進行著思想和不同専業的交流。在「婦女節」愛鎮協會和女書店共同策劃了「Herstory · 她們的故事⋯⋯2016 女書,展顏」,在基層分享了~華人第一間「女書店」怎麼可以存續至今?
# 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書店的誕生⋯⋯楊瑛瑛經理說了以下故事分享:
⋯⋯⋯⋯
女書店今年四月就滿22歲了!自 1994年創辦至今,她不僅是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專門書店,也是台灣目前僅存的唯一一家。回顧女書創辦的緣由,女書店首任董事長蘇芊玲說:「70、80年代的婦運,包括拓荒者出版社、婦女新知出版部、加上大環境的轉變,87年台灣的解嚴釋放出社會渴求民主多元的能量,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是女書店得以誕生的背景。
1990年,當今的婦運立委尤美女帶著國內10個新興婦女團體領袖到美西遊學的那一次:「我們在史丹佛大學的婦女研究共學一週,並在舊金山灣區花了一週時間,參訪23個婦女運動和婦女團體相關的一切,深受『女性書店』這個概念的啓發。」「還記得當時婦運團體參觀灣區的婦女大樓後, 一直希望台灣的大都市都能有 NGO 婦女團體的婦女大樓, 一樓是書店, 樓上是各個婦運團體.....」於是,起意開設女性書店的想法,便在婦運圈醞釀了一陣子,最後終於在1994年,由婦女新知基金會的蘇芊玲臨門一腳,獲得基金會許多夥伴支持,催生了女書店。
當然,即使肩負婦女研究及推廣使命的小眾書店,也得要通過商業市場的嚴峻考驗。女書店在一路赤字連續到第九年的時候,出現了熄燈危機,2003年,大家認為「女書店已經完成了階段性的歷史任務」。然而,因為年輕工作人員被激起的鬥志,女書店居然在2004年的國際書展大賣!推出的新書,也創下一個月三刷的紀錄。一年下來,赤字轉虧為盈,女書店活下來了!現在的女書店,仍然要為每天的油鹽柴米醬醋茶張羅。女書文化先峰鄭至慧生前認為:或許有一天,女書店會消失;但那一定是有形的作法與無形的精神,都已經充分傳承的時刻!⋯⋯⋯⋯
女書的多元出版仍以大都會讀者為眾,在基層緩慢的性別概念薄弱的文化氛圍中,桃園市大溪中山路的「新南19」,一個老屋再生利用的空間,安靜而務實的推動著女書普及和生根的閱讀,仍屬於草創值得以「女書年」為期緩緩的落實時間,深入社區生活之中,促進城鄉同步無差距的幸福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