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的資料,網路上或園區網站已有不少內容;針對綠島監獄簡史,台東縣綠島鄉公所發行《綠島鄉誌》的〈監獄篇〉,也能從網路上下載。我認為從在地認識全球文化遺產的視角,來談綠島園區需要在地團體參與經營、詮釋人權遺產,這是全球文化遺產與在地緊密結合的必然趨勢。
台灣順勢而為,將因此而深耕在地文化、發展全球觀光的長期效益;展現台東綠島帶給世界有關人權、南島、原住民文化的多樣故事、普世價值、溝通教育、藝術展演、博物館遺產實務的多種機會和挑戰。
觀光旅遊業是台東的重要產業之一。這幾年來,在地多樣文化廣泛地吐出新芽,並與國際交流,如南島國際會議、島嶼音樂祭等,形成跨界文化交流。台東旅遊業者規劃的特別旅程之一,是讓多數遊客懷著興奮心情前往綠島,追尋亮麗陽光、湛藍海洋,享受晨曦雲彩、夜空雲河。然而,年輕遊客舟車勞頓,當她/他們目睹島上監獄遺址,親臨暗無天日之地,年輕的心情如何能體會四十多年之間,同樣年輕的政治犯在島嶼黑牢度過的每一天!
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內導覽解說,背景牆面為政治監獄時期留下的宣傳圖樣。攝影/曹欽榮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全區照片,右側為新生訓導處監獄區(1951-1965),左側為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區(1972-1987)。攝影/劉振祥
紀念遺址和台灣民主化
多數遊客到達綠島監獄時,可能都是他們有生之年第一次走進監獄。如何感受環境的張力和故事,每個人或許都有難以描述的初體驗心情,然而我們對他們的感受,了解得很有限。如果我們想要多了解遊客的感受,日常觀眾互動、記錄和訪談是不二法門;我們應多鼓勵在地民眾積極參與遺產經營、詮釋,貼近遊客心情,如此一來,文化遺產在日常實作中才會顯得更可貴。
我們回顧紀念館或紀念園區的發展,這是歷史的機緣,也是民主政治帶來的機會。陳水扁執政的不同階段裡,順應民意,設立:
1.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1997年開館,台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陳水扁1994-1998年擔任台北市長期間
2.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2001年)
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2007年,台北市南海路)
4. 景美人權紀念園區(2007年,新北市新店)
5. 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2008年,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等。
2002年12月10日,綠島人權紀念園區開放典禮,近百位受難者及家屬出席,先期開放遊客參觀。攝影/潘小俠
這些台灣戰後重要的紀念館,在廿一世紀交替前後設立,目前都處於博物館法治地位不明狀態。我們檢視紀念館開館後的資料,多數缺乏年報紀錄;更嚴重的是,這些缺乏文獻基礎以致無法累積轉型正義期間全面性探究的歷史真相。紀念館作為當代「記憶所繫之地」,應避免政治干擾文化,繼續深化台灣民主的重大社會工程,紀念館這條路途還很遙遠。這是轉型正義最容易被忽視,但卻是極為重要的博物館任務。
現今,正當轉型正義立法時刻,「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已通過「不當黨產條例」。而未來立法要求「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及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並促進社會和解」的三項任務,都和紀念館宗旨關係緊密。不義遺址的立法,將會影響在地參與遺產經營的方式。
台北市的二二八紀念館、景美園區,擔負戰後轉型正義的主要任務:廣泛蒐調檔案及口述、研究出版、推廣人權教育。然而綠島政治監獄紀念地,因歷史累積、現代旅遊型態變遷,需要中央政府明訂法律,支援台東、綠島在地民間經營遺產。我們若從國際社會的黑暗觀光發展來看,綠島政治監獄更有必要如此做。這和中央官僚體系管轄綠島、景美園區的方式完全不同。
全球的暗黑遺址
談到歷史記憶、轉型正義、紀念地,大家總會提到二次大戰時期的猶太人大屠殺以及德國經驗。從以色列、美國華盛頓,到德國柏林的大屠殺紀念館,以及集中營紀念地,如世界著名的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許多研究者認為,讓人們趁機認識大屠殺,已形成了「國際化」的趨勢。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紀念地、紀念館,正面臨解讀民主社會發展下,觀眾與博物館更友善、平等互動的課題,並進一步涉及當代人權論辯議題。
德國紐倫堡,納粹時期黨集會場改建的「法西斯與恐怖檔案中心」。攝影/曹欽榮
德國東南部慕尼黑附近,達豪集中營紀念地,是當時西德境內最早開放參觀的集中營。攝影/曹欽榮
傳統思維下的紀念館,官方經營方式因此備受挑戰,因而漸漸改向民間協作經營的活潑對策。晚近研究指出,長期以來,由上而下發動的文化遺產法律體系、經營政策,因需依賴中央政府預算,形成逐漸僵化的體制,不利於政府財政,且無法應對變動快速的社會。尤其,在地生活與文化遺產觀眾共感,面對全球性旅遊所需,人權和文化遺產交錯新議題的研究成果,激發了由下而上營運文化遺產的變革。
新型態的黑暗觀光,包括了德國柏林「恐怖地形學檔案中心」、由紐倫堡納粹黨集會場改建的「法西斯與恐怖檔案中心」,甚至包含美國紐約911紀念館等等,擴大了黑暗旅行經驗和人權觀念的解讀。當代遺產研究學者,暫時定義這些遺址是黑暗、恥辱、困難或恐怖的遺產,各式各類的稱法和內容,無不為了增進我們了解,這類遺址為什麼存在。我們與它們的關係,透過遺址增進人和人之間了解跨文化的道德、哲學的思維,紀念館可說是一個挑戰觀眾的衝擊性思辯場域。
紐約911紀念地,完工前開放的圍籬。攝影/曹欽榮
今天我們所稱的文化、自然遺產,已經被視為全球性觀光的亮點。雖然吸引我們的各式各類文化遺產類型:如博物館、考古遺址、古代紀念碑、宗教遺址、生活文化、工業遺產、困難遺產或死亡遺址等,都環繞著「為了繼承過去,而運用於今天」的概括說法,台東不乏這些待重視的遺址,但是需要嚴謹研究,才會有永續運用的前景。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政治和其他因素的改變,我們越能深入了解文化觀光的需求、地理、人口和心理特質及旅遊動機的分析。而遺產的基礎建設、文獻研究及詮釋、供給食宿及大眾運輸等,都成為在地參與經營遺產,切身且權益相關的考量因素;文化遺產經過深入研究,才會是重要的觀光產業,才能面對來自全球的黑暗觀光潮流。
二十年前,國際期刊《遺產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出現了「黑暗觀光」(Dark Tourism)一詞。2000年《Dark Tourism》專書出版,相關研究持續增加,幫助觀眾和經營者理解紀念地、紀念館、恐怖死亡之地的特殊旅行體驗。黑暗遺址需要用心經營,且提出有效、適當的發展政策;博物館如何管理、詮釋和推動人權教育,和當代社會各階層互動,關係緊密又強烈。因此,我們需要更充分理解,黑暗觀光現象在社會、文化、歷史和政治各層次的脈絡關係。
在地經營遺產和觀光
除了遺產研究者指出由下而上在地經營遺產的途徑,為了深耕在文化,多面向理解世界遺產的新興課題,也需要在地的大學、學術機構、社區大學等設立具有跨界活潑的遺產課程。台東大學曾經開辦「產業經營碩士班」,我建議再開辦「文化遺產經營碩士班」,長期培訓在地經營紀念地、博物館、地方產業的文創人才,以便全面紮根在地、面向全球。
1990年,最後一批政治犯離開綠島之後,綠島開始發展自然風景區觀光。二十幾年來,綠島的觀光發展,走在紀念地籌謀之前,人權園區至今還未準備好面對未來願景的機制。綠島觀光的現況,充斥通俗化的商品,位於南寮很多商家販售「大哥」、「監獄」符號的各式各類商品,最近15年店家經過幾輪更換招牌,用的、吃的,「大哥」、「監獄」符號仍然不變。
戒嚴年代,象徵白色恐怖的「火燒島」印記,漸漸被世人遺忘,不知不覺中只剩下「大哥」和離島觀光歡樂的認識。封閉未知的政治監獄孤島,人去樓空的廢棄監獄,被當代使用為「人權」的文化遺產,人們的說法和印象隨著時代變遷,歷史記憶是否逐漸模糊?
綠島或許不需要黑暗觀光,而需要陽光旅遊;最近綠島石朗浮淺區的千年大香菇頭折損,發出了自然觀光的深層警訊。我們困惑於當代的紛爭,要記憶或遺忘黑暗歷史,關係著綠島的未來前景;台東的自然、文化遺產想像和實踐正處於關鍵的時刻。
綠島監獄遺址,逐漸被遊客視為台灣走向民主、自由的見證,觀光地方,或是民主朝聖之地,紀念地的經營政策對台灣民主深化、普及人權教育,同樣具有重大意義。台東豐富的自然地球史、多族群南島風貌,加上爭取民主、自由的紀念地,具有歷史遺產的獨特多樣文化,使得台東有機會在全球綻放出觀光旅遊的多重面向。
德國在現今還在各地設立納粹時期、東德時期的歷史遺址,政府、公民與「克服歷史」共舞同感,就是深怕人們遺忘「非人對待他人」的深層記憶。德國經驗讓我們了解近現代史的「遺產」對人權教育有多重要。台灣已經設立的公私立紀念館,如今需要重新檢視,廣泛參考全球各地的紀念館發展的走向,以期找到台灣自己的紀念方式和作為。
在談台灣原住民、戰後二二八、白色恐怖轉型正義的時刻,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台東將設立原住民人權被侵害博物館(運用史前館現址),近現代歷史遺留的綠島人權紀念地、台東美術館,加上長遠歷史遺留的史前博物館(最好移回台東火車站,創造史前遺址和火車站新複合空間),以上這些遺產將形成台東特殊的人權、南島、藝術文化縱深的開闊想像,創造活的南島生活文化。
(作者曾規畫台北228紀念館、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採訪整理《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新著《奇美博物館:幸福夢想》)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6年/第15期(11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