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寇謐將:防範「棄台論」的3支箭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寇謐將:防範「棄台論」的3支箭

 2016-11-20 18:25
圖片/臺左維新(Courtesy Photo)
圖片/臺左維新(Courtesy Photo)

英國諾丁罕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非住民資深研究員寇謐將(J. Michael Cole),11月9日於《中國政策研究所分析》(China Policy Institute:Analysis)網站,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台灣在川普時代的防衛藍圖」(A Taiwan Defense Blueprint for the Trump  Era),內容指出,隨著唐納.川普(Donald J. Trump)的當選美國總統,勢將牽動美國內部以及對外的國際關係變局;此一新總統所帶來的變天現象,主要源自於民眾對美國「當權者」不滿;另一方面,川普則成功善用民眾的不滿情緒,順水推舟主張美國在全球事務轉向「置身事外」(disengagement)的重設立場。

對於美國的全球盟邦而言,隨著(未來可能的)美國安全保護傘鬆弛,勢必意味著亞洲太平洋、歐洲,過去70多年來的「穩定局勢」,將隨之消失撤離。也可能導致一些較易遭逢險境的前線國家,諸如自由、民主國家台灣,受到北京強權的威脅。此一局勢轉折,是中國所樂見的,因為北京向來視美國在政治、軍事上長期保護台灣。

有一種觀念認為,川普將全面鬆解美國的盟邦防衛體系,這項美國自二戰以來的「外交政策」重心;其預測恐有牽強之虞,因為川普的權力交接團隊,以及美國政府體系,仍有部份人士,極力主張應繼續支持現有盟邦。當然,毫無疑問之處,白宮可能傾向減少對一些小國家提供保護支持,這些國家向來被視為美軍防衛體系下的白吃白喝者;換言之,這些小盟國,其軍費支出,並未符合美國的預期標準。再者,美國部份民意,也認為華盛頓根本不必為了一些小國,捲入一些區域的權力競逐衝突,從而與俄羅斯、伊朗,以及中國等大型國家交惡。依照這類遠離區域衝突危險的邏輯思維,只要一些小國的存亡無關美國戰略利益,其命運就可能在大國的討價還價過程,遭大大讓步(grand bargain)犧牲;像台灣這類小國的防衛力量,有賴於自求多福。

美國削減在國際間的軍費支出,其政策轉折能否「有效」兌現?仍在爭議;不過,這類呼聲卻早已成為美國社會的發展趨勢,特別是美國介入阿富汗、伊拉克這2場戰爭,結局卻一無所獲,而且其在國外的「冒進行動」,導致美國在財政、自信心等層面元氣大傷(此一問題現象討論,可參閱「不平靜的國界:上升對手、脆弱盟邦,以及美國權力危機」(The Unquiet Frontier: Rising Rivals, Vulnerable Allies, and the Crisis of American Power)一書,2016普林斯頓大學出版。)

究竟川普政權會擁抱這類「保護主義」的美國價值,到什麼程度?仍有待進一步觀察;然而,可以確知的是,過去親美陣營,一些實力較弱的國家,必須在獨立自立道路上,及早未雨綢繆,才得以防範未來不測事件爆發。以下,專文作者提出川普時代美國可能削減亞洲防衛部署,台灣的應變生存之道。

第1箭:增加台灣國防預算

贊許「美國應降減全球軍力」政策的支持者,對於美國部份盟邦長期「佔便宜」、「搭便車」的作風,迭有怨言。這類削減美國軍費開支的倡議者,提出反問指出,憑什麼美國士兵,要為美國影響力所及的周邊國家,善盡保衛職責?如果這些小國連抵禦外國勢力入侵的代價都拒絕付出(或出力微薄。)倡議美國應該對這些小國削減軍費支出人士,時常抱怨的一項觀察指標是,他們的「國防花費」不足。以台灣為例,過去幾年來,其國防經費無法達到年GDP國民生產毛額,至少3%的目標。美國人因而認為,台灣當局誠意不足,好像「吃定」美國,關鍵時刻一定會出兵保障台灣,讓美麗島免於遭受中國威脅。過去幾年來,台灣政府對於增加國防經費的政治意願不高,加上立法院意見紛歧,引發美國人士對台灣有類似的「負面觀感」。隨著川普時代屆臨,發生「棄台論」的可能情境升高,因此,台灣確有必要透過GDP3%的軍費編列,以資取得美方信賴,至少在「心理層面」上,讓美國感受到台灣有誠意。

另外伴隨軍費增加,台灣應該跟美國軍售供應者緊密合作,台灣也要透過自己的政治資本說服白宮,要求解除一些先進防衛項目,以及科技轉移的限制。換言之,美國如想淡出自己在亞太地區,扮演防衛樞紐角色,就必須提供先前盟邦國家,擁有自主的防禦能力;這些軍事武器,不論是向美國購買,或透過美方協助下,轉由台灣本土研發成功者。這類武器應該具備反擊能力,以確保足以阻嚇強敵。

第2箭:鞏固區域聯盟

一旦美國從亞太勢力再平衡關係中缺席,一些面臨「修正主義」(revisionist泛指泛指尋求國際力量的改變者)挑戰的區城脆弱國家(例如菲律賓,以及最近的馬來西亞),就可能會轉向新的區域強權樞紐北京。就台灣而言,尋求與一些國家較緊密合作是必要的,特別是一些害怕北京的國家,以及對中國在亞太的領土專斷主張不滿者;其中,尤以日本對台灣的安全關係最為重大;台北、東京之間的合作範圍,不只限於聯合軍事演練,還應擴及防衛科技、情資的合作與交換,政治層面上的支持,以及簽署安全協定。

台北與東海海域,因地域緣固,頗有「東京後院」之稱,加上日本害怕北京的侵犯,以及意識型態歷史因素的中日仇視情結,這讓台日2國的合作管道較為順暢;然而新的防衛關係,並非一步到位,宜採點點滴滴,日積月累為宜。其它位在第一島鏈的國家,以及關注中國崛起衝擊的亞太國家,如南韓、新加坡、越南,以及澳洲,都是台灣新安全防禦的結盟對象;至於近來轉向北京的菲律賓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政權,則不在此列。

僅管美國可能削減對於亞太平衡的心力投注,卻仍應扮演區域聯盟協助者角色;一旦錯失安全聯盟之打造,中國很可能以威脅之姿出現,導致尋求亞太現狀大幅改變,甚至會讓不甘示弱的競賽國,例如日本,全力投入軍備競賽的強硬立場,還有可能轉而發展核武。台灣方面,則可能因美軍撤出防衛,必須在「第一島鏈」位置上,支出較高的安全防禦費用。

第3箭:反制中國對美宣傳戰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對中國而言,有如找到美國超強終於「洩氣」指針,並得以跟美國討價還價的大好良機。川普的商業背景,也讓他被視為「交易藝術」大師;依照中國順理成章想法,認為美國可能願意拋棄台灣這個「刺激物」(irritant,或稱為麻煩問題),以避免美國被捲入中國核武的衝突風險。中國也將透過外交管道,會談,三邊會議,以及發動資訊/政治戰,企圖說服美國不要出售武器給台灣。中共一些與軍事、媒體有關的智庫,已在美國以及隨處可見領域,推動這類「棄台論」議程

蔡英文政府,以及相關的智庫人士,必須全力反擊這類來自北京,更甚過往的「棄台論」國際施壓力道。台灣必須向美國官方主動出擊,說服美方,台灣的主權存在對於亞太區域以及世界安全至關重大。一味指望透過情感訴求,或台灣做為民主國家的「內在價值」來說服美國保護台灣的主張,顯已不足。台灣必須進一步清楚強調,位處第一島鏈,對於屏障西太洋防線的重要地位。

川普的勝選,讓台灣未來,以及亞太地區的「不確定性」,增添新的變數。如能妥善佈署新的安全戰略,並透過持續的公共外交壓力,台灣必能穩定立足於亞太區域;即便有朝一日,美國不再成為西太平洋的安全防衛主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