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最遙遠的距離是,孩子我愛你、但還沒辦法帶你回家...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最遙遠的距離是,孩子我愛你、但還沒辦法帶你回家...

每個孩子進到「兒童之家」的原因都不一樣,但他們的生日願望都一樣「想早點回家」

2016-11-16 15:50
每個孩子進到兒童之家的原因都不一樣,但他們的願望只有一個,就是「回家」。圖/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提供
每個孩子進到兒童之家的原因都不一樣,但他們的願望只有一個,就是「回家」。圖/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提供

下午四點多,一群學齡前的幼兒從門外衝進屋內,大喊:「媽咪,我回來了」。接著走進保育媽咪的辦公室兼作業區,放好小書包,邊走邊跳邊甩著自己的餐袋到二樓廚房準備洗今天在學校用過的餐具。

小小身軀站在與自己一般高的流理檯前,即使墊腳也難以搆到水龍頭開關,熟練且俐落地拉過一旁椅子,踏了上去,伸長小手按壓洗碗精及開啟水源,在保育媽咪協助下,完成回家後的第一件功課。這裡,是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位於花蓮,收容安置2歲以上遭受遺棄、身心虐待、疏忽照顧或遭遇重大變故失依失怙兒童的善牧兒童之家。

學會照顧自己、打理生活是這裡每一個孩子都會學習到的能力。

來到兒童之家,依據家庭功能狀況不同,每個孩子停留時間也不盡相同,有的可能短期安置,一周就可以返家,有的家庭功能遲遲未見改善、或是家庭狀況難以返家的,一待就是看不見盡頭的數年。

就當是把孩子放在奶奶家

這一天是李小宇確定返家前,在家園過的最後一個生日。在兒童之家的每個孩子生日,都會有他們專屬的生日蛋糕,保育媽咪說:「平常在家裡面父母也都為每個孩子準備自己的蛋糕」,所以這裡不統一月份過孩子生日,而選擇在每個人生日的時候都為大家準備屬於他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日蛋糕。蛋糕款式也許依照流行、孩子喜好而有不同,但每個在黑暗中對著微亮蠟燭光許願的孩子們,第一個願望都相同──希望可以快快回家。

小宇和兩個哥哥來到兒童之家的時候才一歲多,當時因為媽媽離開部落,李爸為了照顧十個孩子從外地回到部落工作,一下子必須一肩擔起有處於青少年、兒童及幼兒三個不同階段孩子的家庭,新手單親爸爸要兼顧經濟又要看顧到每一個孩子需求,時常分身乏術。漸漸的,孩子陸續出了問題,國高中生翹課打架、國小孩子課業無人協助,而小小孩沒有人照顧在路上亂跑閒晃,多次被警方通報。社工來到部落看小宇的家庭狀況,曾建議李爸將包含小宇在內的最後三名年幼孩子交由兒童之家照顧,但他堅持,生活在怎麼辛苦,孩子也不能送走…

堅持了半年,終究敵不過現實的困境。一日,李爸帶著孩子簡單行李,牽著孩子的手搭火車,轉乘計程車,來到兒童之家。一路上孩子以為要出去玩,開心嘻鬧,他卻異常沉重,停在兒童之家門口,不知道該不該按下門外電鈴。「真的很捨不得啊」李爸說。

完成入住手續,與孩子分離前,那雙大手怎麼也不願意放開,社工看出他的不捨,輕聲安慰李爸:「沒關係,就當放在奶奶家,等有空時再來接孩子回去。」李爸告訴孩子們,等小宇上小學一年級,就會帶他們回去。於是鬆開手,也流下男兒淚。


圖/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提供

像「家」,終究不是「家」

兒童之家是個機構,像個有很多孩子的「家」,孩子間以兄弟姊妹互稱,喚24小時輪班照顧他們生活的保育員為「媽咪」。平時,孩子可以學習自己有興趣的才藝,像是足球、舞蹈或樂器等等,學業上若有需要一對一指導,會有志工老師到家園來教學,也為特殊兒童引進早療課程、藝術治療等資源,協助孩子發展;假日,保育媽咪會帶著孩子出遊、逛夜市、買東西;孩子心情不好或是難過的時候,可以跟保育媽咪有悄悄話談心時間,或是睡前躺在床上輕聲跟保育媽咪訴說。

在這個家裡面,有專業的保育媽咪、社工和行政人員細心照顧,環境上更是開闢花園、兒童活動區讓孩子活動、玩樂……但機構就是一個愛的中繼站,難以取代「家」的功能,孩子需要一起和家人成長,一起同甘共苦創造未來,也需要有專屬的家人抱抱他們,給他們溫暖。

一歲多就來到兒童之家且鮮少有機會和原生母親接觸的小瑜,對「媽媽」模樣與記憶是模糊的,卻始終等待與媽媽相聚。在一次親子遊活動,工作人員看到專屬小瑜的幸福時光。

小瑜四歲時,她的母親好不容易出席參與兒童之家辦的親子遊活動,當工作人員帶著小瑜,告訴她這是她的媽媽時,小瑜看著眼前的「母親」露出害羞表情;之後的喜悅不用言語說明,從整天活動中,她臉上不退的笑容就可以知道她很高興,且無論媽媽在哪,都可以從偌大場地及眾人之中很快速的認出她的方位,跑到她身邊。這一天,小瑜終於可以親暱地拉著「自己」的母親,而不是「大家」的保育媽咪。

承諾,一起回家

孩子與原生家庭父母分居兩地,親情維繫成為現實上一大考驗。為了不讓彼此情感成為最遙遠距離,兒童之家每半年舉辦一次親子遊、過年過節協助孩子寄生活照給父母,拉近彼此間情感連結;也會讓家庭狀況穩定、沒有安全顧慮的爸媽來家園看小孩、或是讓孩子在端午、中秋等節慶連假時,可以短期返家與家人團聚……這些都是不斷提醒著在園外的父母,別忘記還有孩子日夜盼著可以早日回家。

有十個孩子的李爸始終沒有忘記與孩子間「男人的承諾」,除了經常參與家園辦的親子活動,每次長假必帶孩子回家團聚。談起收假面對分離的心情,李爸說:「真的很不捨阿,因為分開又要很久才等到連假啊!但怎麼說,為了生活沒有辦法啦!等小宇大一點,就準備把他們接回家,等他們會照顧自己的時候。」

一轉眼,五年過去了,年紀最小的小宇上了小學,孩子們終於等到可以正式返家的時刻。為了讓孩子可以順利返家及好好照顧他們,李爸改到薪水較少但發薪狀況較穩定且離家較近的工地工作,極盡自己所能,和孩子共創一個家。歡送會上,小宇和哥哥們帶著家園每一個人的祝福離園,從前李爸連假有空時才能帶孩子回家,這次換李爸說:「只要有空就帶孩子回奶奶家。」  

每個孩子進到兒童之家的原因都不一樣,但他們的願望只有一個,就是「回家」。這個家的型式有很多,這個家是誰的家很難說,美國的家、自己的家、有時候孩子回到姑姑的家……「只要距離回家的路近了就好,我們要努力把孩子往前推。回家的路也許失敗,也許延宕,也許無法收出養,可是怎麼捨得他們在這裡住一輩子……」曾經是兒童之家主任,現為兒童之家外聘督導的萬育維老師溫柔而堅定地說,「孩子進來家園的第一天就是要幫他找到回家的路!」

相關連結
善牧基金會


本文由洪詩琪執筆,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授權刊登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