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房屋契約載明嫌惡設施:斷層、液化入列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房屋契約載明嫌惡設施:斷層、液化入列嗎?

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區後的幾點思考

 2016-03-17 16:54
日本東北部發生九級地震引發海嘯,導致福島電廠3座核反應爐損毀。(截圖取自Greenpeace衛星圖,中央社)20160317
日本東北部發生九級地震引發海嘯,導致福島電廠3座核反應爐損毀。(截圖取自Greenpeace衛星圖,中央社)20160317

【編按】目前在不動產買賣契約書裡被強制揭露的,只有「放射性汙染」(即輻射鋼筋、輻射屋)、「氯離子檢測」(即海砂屋),賣方應負有瑕疵擔保責任,而所謂嫌惡設施如垃圾場,也只明訂在200公尺內應揭露,其它,沒了。也就是說,土壤液化、斷層帶以及距離核電廠距離......,這些真正動搖國本、毀家滅族的不利資訊,卻可輕輕帶過了?

小年夜的台南地震造成建築物倒塌,釀成重大死傷,年初一台北市長柯文哲率先宣布,將在半年到一年內,公布台北市的土壤液化資料,一週後,行政院長張善政就跟進宣布,一個月內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區。

3月14日,行政院舉行記者會,宣布「土壤液化潛勢區資訊查詢系統」正式上線。眾人這才發現,原來在台北市許多高貴的菁華地區建物,包括內湖、中山、區、大安森林公園一帶,都是土壤液化的紅色高潛勢區。緊接著媒體焦點就轉到了是否應該在房屋買賣的定型化契約中,明訂揭露這項訊息。

土壤液化迫使揭露潛在威脅

包括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在內,許多人都會說,倒塌的維冠大樓並不在土壤液化的高風險區域。但這一段時間的新聞聚焦,確實也讓人關注到,居家的安全,其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般高枕無憂。

「土壤液化潛勢區」這項資訊的揭露,對消費者而言自然有絕對必要,不過內政部對這項政策持保留態度,原因是精度不足,落實到每戶登錄有實際執行上的困難。

對於決定買下一棟房子、要花盡一輩子心力的多數消費者而言,選擇一棟風險最低、CP值最高的房子,當然是理性抉擇下的必然。內政部的考量也不能說不合理,於是兩者產生差距:地圖上被劃在紅色區域的不動產,落入滯銷可想而知。

但不在紅色區域裡的房子,就可以被稱做是「安全」嗎?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中問題重重,有太多的潛在威脅值得大家多加思考。

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稍有常識的人就會明白,土壤液化恐怕不是最大的威脅,真正有巨大破壞力的,還是位於斷層地帶的區域。遠的不說,造成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逾十萬間房屋半倒或全倒的1999年921大地震,主因正是車籠埔斷層活動所引發。

最該登錄的是「活動斷層帶」

活動斷層的討論曾經在921大地震之後引起一番波瀾,然而是否應在不動產買賣契約強制揭露,討論至今仍然沒有定論。

房仲業者曾經與官方開會討論是否應將斷層帶納入,內政部避重就輕,只說在地質調查所網站有資料,寫進去說明說裡「告知」消費者即可。但房仲業者實際操作,卻發現進入網站的「使用注意事項」,大剌剌寫著「提供各界評估參考使用,無法作為申辦依據」,擺明了不負任何責任。

地調所2010年調查資料顯示,台灣北部8條斷層,中部8條斷層,西南部9條斷層,南部4條斷層,東部8條斷層,共33條活動斷層,另外4條存疑性活動斷層,每條斷層從十多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地圖上幾乎每個縣市都畫上紅線,看得令人觸目驚心。

另外一項大家買房子時會十分注意的,就屬淹水。這方面其實地質所也早有公開資訊,以2007年至2010年的降雨資料所做的調查,依照各縣市區分,從一年最大降雨量到預估五百年最大降雨量(一日降下600公釐雨量)的圖資,都可以在地調所網站上下載。

暴雨易淹水地區圖資已公開

除了易淹水潛勢圖資,另外一個比較少被人提到的,則是「土石流」。這項災害同樣在921大地震一年之後才廣為人知,中央主管機關是農委會。

土石流的潛勢成因,依據崩塌規模、坡度、土石粒徑、植被與水量計算分數,再與建築物、交通設施綜合研判,專業度極高,目前已知警戒基準值較低的有高雄六龜鄉、甲仙鄉、桃源鄉、那瑪夏鄉,南投信義鄉、水里鄉、仁愛鄉,以及嘉義阿里山鄉等。

如果買了房子,事前不知此處容易淹水,或是投入畢生積蓄,卻在下一場颱風之後被土石流沖得片瓦不存,當事人自然無法接受,因此強制在買賣契約書中公開這些資訊,實屬必要,但目前不但缺乏這方面的討論,社會對此也無從形成共識,亟待整合。

旅日專欄作家劉黎兒多年前在日本櫪木縣買了300坪大的房子,還搬來10萬冊藏書,打算退休後在此終老,沒想到2011年3月一場芮氏規模9.0的大地震,造成80公里外福島第一核電廠爐心融毀的核子事故,至今輻射汙染仍十分嚴重,家產不僅全數歸零,連回去看看的機會都沒有。

萬一發生核災,往哪裡跑?

台灣目前正在運轉的三座核電廠中,位於北部的核一、核二廠的居民密度高居世界第二、第三名,以福島核災發生時疏散30公里半徑居民的前例來計算,核一、核二廠30公里半徑內住有550萬人與470萬人,幾乎整個大台北地區居民都得趕緊逃命;萬一核災發生在東北季風盛行的冬季,核災疏散範圍達80公里,新竹以北恐怕都不能住人。

如同劉黎兒一般,在核電廠80公里外買了房子準備養老,卻在一場核災事故之後全數歸零,相信沒有人能夠接受,那在不動產買賣契約書裡載明與核電場的實際距離,難道不是最起碼應該做到的一件小事?

事實上,目前在不動產買賣契約書裡被強制揭露的,只有「放射性汙染」(即輻射鋼筋、輻射屋)、「氯離子檢測」(即海砂屋),賣方應負有瑕疵擔保責任,而所謂嫌惡設施如垃圾場,也只明訂在200公尺內應揭露,其他關於安全潛在威脅的資訊,官方並無明文規定,民眾生命財產損失的潛在威脅,顯然並未獲得重視。

居住安全該有人出手管一管

坊間各種教授買屋必看秘訣、文章、書籍汗牛充棟,從學區、交通、社區機能、風水到好鄰居等不一而足,但最關鍵的安全威脅,難道就只有海砂屋跟輻射鋼筋值得關心嗎?

台灣人命不值錢嗎?回頭看看每次災難發生時,電視鏡頭前所流下的那些眼淚,或許新政府上任的今後,該有人出手管一管了。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