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我們還活著,在這裡唱歌跳舞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我們還活著,在這裡唱歌跳舞

 2017-01-20 15:22
猶太人的命運曾經相當悲慘,但影響力從古到今都很強大。我們對他們又了解多少呢?截圖/取自Youtube, iurisant提供
猶太人的命運曾經相當悲慘,但影響力從古到今都很強大。我們對他們又了解多少呢?截圖/取自Youtube, iurisant提供

在很久很久以前…連多久都記不得了,就看過這部紀錄片《我從來沒有忘記你們:西蒙‧維森塔爾的人生與傳奇》(I Have Never Forgotten You:The Life and Legacy of Simon Wiesenthal),但我忘得非常徹底,現在再看,就像觀看一部新影片。

之前因為寫文章,閱讀了不少關於西蒙‧維森塔爾的資料故事,所以影片中提到的一些資訊,我很熟悉。但是,閱讀文字和觀看影片是迥異的感覺。在影片中,可以看見西蒙‧維森塔爾的說話神情和語氣感情。尤其,他常常已是熱淚盈眶,但他就是沒讓淚水落下,讓人覺得很是悲傷,也份外感動,甚至在心裡孕生出一種正面的力量,想要自己也能那般堅毅。

而那個結尾,更是久久縈繞我心。

西蒙‧維森塔爾九十歲的生日宴,選擇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帝國酒店(Imperial Hotel)舉辦。那是過往希特勒最喜歡的酒店,他和部屬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在這家酒店都有固定的住宿房間。希特勒認為這裡是完美的作戰指揮總部,所以他們在酒店的地下建造巨大的軍事地堡(現仍存在)。

啊!那的確是個美麗的酒店,而那晚更是美得動人。眾人享用猶太潔食認證的食物(Kosher foods),輕鬆交談。當樂團彈奏起深受喜愛的猶太意第緒語歌(Belz, Mein Shtele Belz),西蒙‧維森塔爾對拉比(Rabbi Marvin Hier說:「你看那些水晶吊燈都在顫抖搖晃哪!因為這是它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音樂。」接著,他說:「希特勒已經不在,也沒有納粹了,但是我們還活著,在這裡唱歌跳舞!」

以下是一些相關資訊:

海因里希希姆萊
1923年加入納粹黨,1925年加入SS(親衛隊)。
1929年,被派任SS頭子,成為希特勒的貼身護衛。

1933年,當納粹黨掌權,希姆萊任慕尼黑和巴伐利亞的警察局長。他利用職務來建立國中之國,擴張SS在納粹黨內的自治權,與在德國的主導權。他在巴伐利亞州的達豪鎮(Dachau)附近的兵工廠,建立達豪集中營,這是第一個納粹集中營,建立的原始目的是提供兵工廠勞工和擴建集中營。

1935年通過紐倫堡法案(Nuremberg Laws),主旨為保護德國血統和德國榮譽。因此,耶和華見證者、同性戀和移民者就依此種族歧視法被送到達豪集中營。接著,政治犯、超過11,000名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數百名吉普賽人、13,000名波蘭監獄囚犯,相繼被送到達豪集中營。

1936年,希姆萊自我調動職務,成為新整合的德國國家警察機關的總長。

SS頭子希姆萊還非常熱衷追求德國血統純正和雅利安優秀種族的選育,鼓勵SS成員和國防軍與雅利安女性生孩子。「生命之泉」(Lebensborn,Fount of Life)就是著名的育種計畫。他們會先作篩選,金髮藍眼是他們最喜歡的,男女都需通過血統純正性檢測,會追蹤至少三代以上的血緣背景。初期,申請參加這個育種計畫的女性,大概只有40%的人通過檢驗。不過,到1940年時,則高達70%。

但希姆萊不滿意育種成果,1939年下令SS成員和國防軍積極和那些女性孕育子女,當然那些女性也被鼓勵繼續和不同的男性懷孕生子。希姆萊自己就有2名這樣的非婚生子女。這些父母若不想養育自己的小孩,「生命之泉」的負責單位就會安排小孩的照顧與送養。

「生命之泉」的生產醫療院,原本是服務SS軍官們的太太,而後,也服務血統純正之懷孕或產後的未婚女性及其小孩。後來還歡迎SS軍官和血統純正的女友或一夜情的女性到此孕育生命。

1936年,第一家「生命之泉」的醫療院,開設在慕尼黑附近的小村莊施泰因赫靈(Steinhöring)。1941年,第一家國外的「生命之泉」醫療院在挪威開張,而後陸續在奧地利、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丹麥等國設立。

1939年起,納粹為「生命之泉」的育種計畫開始綁架國外小孩。希姆萊常說:「將孩子帶離他們原來的生活環境,是我們的責任…可以獲得對我們有用的好血統孩子,讓我們的人來安置養育他們。若不是好血統的孩子,就可以消滅。」

沒被送到集中營當童工或沒被殺掉的孩童們,其中2~6歲的小孩,送到參與「生命之泉」育種計畫的家庭寄養。6~12歲的孩子則送寄宿學校,老師會給他們一個新的德國名字,強迫他們忘記原生父母,並銷毀所有的祖籍家庭資料,教導他們以身為德國的一份子為榮。抗拒的小孩會被毆打,若還是一直反抗的,就送集中營。

一份戰爭結束後所做的估計指出,大約有25萬名小孩被綁架,最後只有2萬5千名回到原生父母家,有的小孩還被洗腦到拒絕回原生家庭。

1939年,納粹入侵波蘭,希姆萊負責掌管所有在波蘭的占領區。一年之內,他驅逐100萬名波蘭人和30萬名猶太人,讓德國人移入定居。

1941年,納粹入侵蘇聯,希姆萊掌控整個警察系統,並且控制在占領區的政府行政和集中營系統。此時,他認為該殺光全歐洲的猶太人。

1945年,德國投降後,希姆萊企圖以假身分逃亡,但被逮捕。在作體檢的時候,醫生要檢查他的口腔時,希姆萊閉口轉頭拒絕,然後,他咬破嘴裡的氰化物膠囊,立即倒在地,15分鐘內死亡。

2008年,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稱希姆萊是歷史上最殘忍的劊子手之一,也是集中營的建築師。

帝國酒店(Hotel Imperial

位在奧地利維也納,建築外觀為義大利新文藝復興風格,在頂端的石柱欄,刻著巴登-符騰堡邦(Baden-Württemberg)之邦徽上的寓言動物。

酒店建造於1863年,原本為符騰堡的公爵夫婦的宮殿住所。公爵夫婦在1866年入住,但他們並不喜歡這個新住所,5年後出售。後因1873年世界博覽會之需,就將其改成酒店。於1928年加蓋了兩層樓。

1908年,18歲的希特勒搬到維也納,想進維也納美術學院(Vienna Academy of Fine Arts),但是他的繪畫測試太糟糕,連參加正式考試的資格都拿不到。希特勒也沒有意願找一份正式的工作,在典當了他所有的物品後,就睡在公園,靠乞討維生。他也賣畫,大多賣給猶太人的商店。在維也納過著如流浪漢生活的年輕歲月裡,他曾在帝國酒店打零工。1938年3月,德奧合併(Anschluss)時,希特勒以貴賓身分入住帝國酒店,並在酒店陽台向群眾揮手,之後發表演說。

1943年,納粹德國出動空降獵兵(Fallschirmjäger,德國傘兵),營救被囚禁在義大利大薩索山裡的帝王之域酒店(Campo Imperatore Hotel)的墨索里尼,此行動稱「橡樹行動」(Operation Oak)。然後,墨索里尼被安頓在帝國酒店。

另外,如: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卓別林等知名人物都曾入住帝國酒店。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猶太人Samuel Schallinger有部份帝國酒店的擁有權,1938年,被迫賣出所有股份。1942年,他死於位在布拉格附近的特萊西恩施塔特(Theresienstadt)集中營。

最後,帝國酒店的巧克力松露蛋糕(Imperial Torte)相當有名,據說食譜源自1873年酒店開幕時,一位廚師學徒的創作。現在,住宿的房客都會獲贈一盒,酒店還接受全世界的訂購。

拉比(Rabbi) 

拉比,在希伯來文的原始意思為「老師」。隨著歷史的演進,拉比的角色和定義也有所變化。

古時,猶太公會(Sanhedrin)是個具有宗教與法律性質的組織,由71位智者組成,成員被稱為拉比。除了安息日(Shabbat)、節慶日和節慶日的前一天晚上,每一天他們都在白天聚會。猶太公會的主席稱為王子(nasi, prince),副主席叫做法院之父(av bet din,father of the court),其餘69人面對著他們,坐成半圓形狀。猶太公會是猶太律法裡的最高權力,任何學者若是反對公會的決定,就會被視為反叛者,要處以死刑。

猶太公會可以審判被控犯法的人,但不能有逮捕行動,而且至少要有兩名證人,才能定罪嫌疑犯。當時沒有所謂的辯護律師,而是由控訴的證人陳述犯行,被控嫌疑犯則可傳召證人為自己辯護,法庭則會訊問雙方所有的人。

公元前2世紀~公元5世紀(塔木德時期,Talmudic Period)的拉比都有其他謀生的職業,就像現在很多的拉比同時也是醫生、律師、心理醫師等等。到了12世紀,拉比才成了一份全職的工作。

塔木德時期的拉比也和現代的拉比一樣,有許多責任,例如決定月曆。猶太人使用陰曆,當猶太公會獲得兩位中立、值得信賴的人的證詞,說明新月出現的確切日子,那天就是一個月的第一天(Rosh Chodesh,first of the month),猶太公會就會派人昭告大眾新的月份開始了。除了決定月曆,塔木德時期拉比的其他責任還有:擔任猶太法庭的法官、協助保障社區福利,以及嘗試增加宗教儀式。

在塔木德時期,拉比是唯一能夠口頭傳授妥拉(oral Torah)的權威,在妥拉被寫成文字之前,沒有人可以自己學習妥拉。妥拉是一套提供猶太人必須遵循之倫理和宗教的生活指導,而不是律法。另外,拉比被視為在社區裡較接近上帝的人,因此受到尊敬。不過,根據猶太律法,拉比並沒有實質權力,不具有天主教神父那種所謂神與人之間的媒介身分。拉比只是經正式的儀式程序認證,或因學識和正直品德獲得人們尊敬之非正式認證的一般人。

現代的拉比,是指學習了猶太教儀俗(rabbinical ordination)和猶太律法(halacha, Jewish law)的人。他們是有豐富學識、能夠回答猶太律法的人,也是服務猶太社區的教育者、社會工作者、傳教者,和提供祈禱服務者。不過,不是只有拉比可以帶領祈禱,任何有學識的教徒都能做這件事。就像,猶太人結婚並沒有一定要拉比證婚,但絕對需要拉比來確認複雜的結婚儀式都實行無誤,並有合法證人確認婚姻有效。不過,在以色列,拉比的證婚是必要的,因為拉比就像法官或律師在公共事務上的角色,能夠確認婚禮合法。

猶太安息日

希伯來文Shabbat,為停歇、休息的意思,是一個禮拜的第七天。根據上帝的指示,這一天是休息日,必須停止工作。猶太安息日包括兩個相關戒律:紀念(to remember,zachor)和遵從(to observe,shamor)。

紀念安息日,是要記得上帝六天創造世界,第七天休息。以及,記得自己不再是被迫天天工作的埃及奴隸,是個自由人。

古老時代,只有統治階層和有錢人會有休閒時間,一般人要日日辛苦工作,因此,古希臘人認為堅持每七天休息一天的猶太人是因為生性懶惰。

安息日還要遵從規定,不能做一些事。例如:播種和耕作、揉麵團和烘烤食物、寫兩封信、蓋或拆建築物、哭泣等39項。

在猶太教裡,安息日是最重要而特別的儀俗紀念日。對遵循猶太人禮俗的人而言,安息日並不是特別的祈禱日,因為平常就是一日三次祈禱。安息日是他們滿心期待了一個禮拜,充滿喜樂和享受美食的日子,會特別吃些精緻和休閒性的食物。

通常,在星期五的下午兩點到三點,遵守儀俗的猶太人就會停止工作,回家做準備。房子的每一處都徹底打掃乾淨,連洗衣機、電冰箱、烤箱、微波爐等等家用品,都要好好清潔。然後,所有家人都沐浴梳洗過,著盛裝,餐桌擺上最好的餐具,美食全都準備好。

還有一些事要在安息日前都準備好,例如:所有跟火(電)有關的都要關閉,有些猶太人連電冰箱裡的電燈泡都會拔掉。還有,安息日的餐點也要先準備好。

太陽開始西下時,就是安息日的開始,儀式由家中女主人主持進行,點上安息日的蠟燭,開始念禱zachor和shamor兩戒律,要在日落前18分鐘結束。然後就到猶太會堂(Synagogue)聚會祈禱(在家也可以),約45分鐘。聚會結束,回到家,在吃飯前,父母會祝福孩子。接著,男主人會誦讀經文,喝一口杯中紅酒,然後把杯子輪流傳給其他人倒在杯子裡喝。接著再繼續誦讀經文,分吃兩個哈拉麵包(Challah,有兩種,有蛋成份或沒有)。而後就是吃晚餐。

晚餐雖沒有規定該吃什麼,但因為猶太安息日禁止烹煮,所以通常會吃事先已準備好的燉煮食物(可以加熱)。吃完飯後再祈禱感謝神。當所有儀式和飲食都結束時,大約是晚上九點,全家人會花一或兩個小時的時間聊天或一起研讀妥拉(Torah)。然後,上床睡覺。

隔日早晨,約九點左右,安息日紀念儀式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午結束,全家人再次祈禱,然後輕鬆享用美食。典型的下午茶是燉肉(cholent),享用後則祈禱感謝上帝給予食物和庇佑。至此,約下午兩點,全家人開始研讀一會兒妥拉,然後聊天、出門散步…或者午睡等。在安息日結束前,也就是在傍晚的時候,會享用第三餐,通常是輕食。

黃昏的時候,看得到三顆星星時,約日落後40分鐘,就是安息日結束。結束儀式稱為Havdalah,要準備蠟燭(代表安息日的光)、紅酒(象徵歡樂)和一盒香氣甜美的香料(spices,表示安息日的甜美)。在沁人心脾的甜美香氣裡,喝下最後一小口紅酒,就是和安息日道再見,並期待下一個安息日。事實上,結束儀式並沒有固定的模式,有人會將紅酒灑在地上,然後用杯裡的最後一滴紅酒澆熄蠟燭,接著唸讀祈禱文。大部分的人都會再唱一首歌(Eliyahu HaNavi)作結束。

猶太潔食認證的食物

猶太教飲食法(Kashrut,希伯來文)是猶太律法的主體,界定哪些食物能吃或不能吃,以及應如何處理和準備哪些能吃的食物。

猶太潔食認證的食物(Kosher foods),就是符合猶太教飲食法(Kashrut)之準則的食物。因此,像是馬鈴薯餡餅(Knishes)、貝果(bagels)、猶太麵糰子湯(matzah ball soup)等猶太人的傳統食物,若非遵照猶太教飲食法來準備,還是不能稱為猶太潔食認證的食物。

猶太教飲食法的基本準則:
1.某些動物絕對不能吃,這些動物的內臟、蛋、牛奶也不能吃。
2.能吃的動物必須根據猶太教律法的規定來宰殺。
3.肉一定要放血,或者在吃之前把血烘烤出來。
4.能吃的動物的某些部位不能吃。
5.肉類不能和乳製品一起吃。魚、蛋、水果、蔬菜和五穀雜糧可和肉或乳製品一起吃。
6.盛放過肉類的器具,就不能裝盛乳製品,反之亦然。器具裝過非猶太潔食認證的食物,就不能將猶太潔食認證的食物放進去(這規定只用於當食物是熱的時候)。
7.不能吃非猶太人製作的葡萄製品。

不能吃的動物之細節說明:
1.動物:偶蹄和會反芻的動物能吃,反之則是不能吃的動物,如:駱駝、石獾、兔和豬。
2.水產海產:有鰭有鱗的都能吃。因此,貝殼類的龍蝦、牡蠣、蝦、蛤蠣、螃蟹都不能吃。
3.獵食其他動物或食腐肉的鳥禽都不能吃。
4.會飛的昆蟲不能吃。
5.爬行動物都不能吃。

符合猶太教律法之宰殺動物的方法:
自然死亡或被其他動物殺死的動物不能吃。要送宰殺的動物,不能生病,內臟也不能有瑕疵。這個規定不適用於魚類。

宰殺動物的人叫shochet,他必須使用極度銳利的刀子,在動物喉嚨處快速深劃一刀,動物就會在兩秒內昏厥,所以被認為是最人道的無痛宰殺方法。接著就是馬上徹底放血。

shochet並不只是單純屠宰動物的人,他必須非常熟悉猶太律法,尤其對於猶太教飲食法要十分了解。因此,在有些偏僻的小社區,shochet也是拉比。

放血:
必須放血的原因,是認為動物的生命存在於血液裡,所以不吃血。宰殺時會放掉大部分的血,剩下的血必須在宰殺後72小時內以烘烤、泡水或鹽醃的方法來除去,然後才能冰凍起來或絞碎。

神經和脂肪:
中樞神經和旁邊的血管都不能吃。在重要器官和肝臟周圍的脂肪都不能吃。

肉、乳製品和器具:
這兩種東西不能一起吃是因為「不能將孩子放在媽媽的奶裡煮」。因此,廚具、餐具、清潔用具都要有兩套。若先吃肉,要等3~6小時才能再吃乳製品。若先吃乳製品,就只要漱漱口和吃麵包,就可以再吃肉。

葡萄製品:
因為禁止使用經偶像崇拜過的產品,而異教徒在製作紅酒的過程,常會有神聖化的儀式,所以不喝非猶太人製作的葡萄酒和葡萄汁。

貝爾茲,我的小鎮貝爾茲Beltz, Mayn Shtelele Belz
作曲:Olshanetsky, Alexander(1892-1946)
作詞:Jacobs, Jacob(1892-1972)
(影片來源:Youtube)

回想起我的童年歲月
它真像場夢
過去總閃著光的小屋
現在是什麼模樣呢
很久以前我種下的小樹
還活著嗎

啊~貝爾茲(Belz,在烏克蘭),我的小鎮,
童年歲月所待的小屋子
啊~貝爾茲,我的小鎮
過去我和其他小孩在那簡陋小屋裡一起歡笑
猶太安息日的時候
我會和所有的孩子們一起跑到一棵小小的綠樹下
玩耍
或坐在溪邊
讀書
喔~貝爾茲,我的小鎮
在小小的屋子裡
我曾有無以計數的美夢

小小的屋子老了
長滿了苔蘚
小小的屋子老了
窗子已沒了玻璃
小小的屋子老了
閣樓屋牆都已歪斜
我已經認不得它了

多少的猶太人在過去的歷史裡,因為被迫遷徙而會唱起這首歌呢?也許有人還能像《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一般,只是搬家而已,更多的是在死亡裡求一線生機。

活下來了!活下來了!而且他們還努力地追求正義。

想像自己就在帝國酒店,在一角靜靜看著他們在水晶吊燈下,唱歌跳舞,忍不住地,用力拍起手來,因為我也一樣歡喜。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