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圖輯】白色恐怖45處不義遺址特展 見證國家暴力重建歷史記憶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圖輯】白色恐怖45處不義遺址特展 見證國家暴力重建歷史記憶

 2017-07-14 16:50
「台灣監獄島: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特展」今(14)日在景美人權園區開展。圖/郭文宏
「台灣監獄島: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特展」今(14)日在景美人權園區開展。圖/郭文宏

今年適逢解嚴30週年二二八70週年,「台灣監獄島: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特展」今(14)日在景美人權園區揭幕,許多政治受難者均出席開展活動,親自述說自己當年被關押期間在全台各處流轉的故事。策展人張維修表示,透過串連這些城市中不起眼、但事實上承載許多歷史記憶的空間,來建立台灣的人權地景網絡。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籌劃的「台灣監獄島: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特展」,以戒嚴時期政府機構處置「政治犯」的流程為主軸,呈現當時逮補、偵訊、刑求逼供、軍法起訴、審判、判決確定與執行。全台45處不義遺址,加上政治受難者的親身證言,讓民眾了解過去國家暴力的歷史,重建公共歷史記憶。

許多受難者親臨現場。張常美表示,她自己是1950年的受害者之一,當年18歲還在讀高中,在沒有人證和物證的情況下被關了12年又100天;剛被抓時經常三更半夜被叫起來,用大燈對著她照一邊問話。

張常美說,這12年間,因為牢房空間不夠,她輾轉待過許多地方,包括台中、台北、台南,後來又送到綠島去。張常美回憶,她在綠島待了9個多月,「在綠島還不錯,天空很大,海很漂亮,比較自由。」她也表示,在獄中和許多知識份子關在一起,因此還是有些學習。


政治受難者張常美回憶當年被關押的情景。圖/郭文宏

另外一名受難者張則周回憶,當年只是看了學校的活動佈告欄,去聽心理學系舉辦的定期講座,聽了2個月老師就不見了。他也因此被帶走問話,接著就莫名遭到定罪入獄。他曾到過台北看所守,也曾被關在景美過,後來曾經一度被送到小琉球去。等到他出獄時,整個人僅剩48公斤,好險後來他又重新考回學校繼續完成學業。張則周說,期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夠知道這些故事,這樣的事情不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


政治受難者張則周分享自己當年被莫名定罪的經驗。圖/郭文宏

文化部丁曉菁次長出席開幕時表示,她每次出席活動,看到這些受難者,都覺得說什麼話都多餘。這些國家暴力造成的集體創傷,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不可言喻。也因此,文化部想盡辦法透過轉型正義的工作,不論是透過口述歷史或是人權教育的推動,讓故事被更多人知道。除了不忘記之外,也是讓社會一起療傷。


全台共有45處不義遺址在展覽中呈現。圖/郭文宏

策展人張維修表示,這次的展覽名稱,是取自白色恐怖受難者柯旗化的同名著作,而展覽的內容依據2014年到2015年的「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調查案」研究成果,考掘爬梳這些散佈各處的空間歷史,標示出重要的人權地景,期待透過串連個別、零星的遺址,形成人權文化的地景網絡。


歌手王愉均演唱兩首自創歌曲獻給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者及家屬,歌名為「媽媽請你不要擔心」。圖/郭文宏


許多當年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者出席展覽活動。圖/郭文宏


展覽現場模擬當年看守所押房的空間形狀和大小,讓民眾能夠身歷其境。圖/郭文宏


展覽現場展出當年政治犯遭到審判時的文件和情境。圖/郭文宏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