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電氣化之前,月台小販的「弁当(piān-tong)、壽司(sú-sih)」叫賣聲影伴隨著成長的歲月,增添腦海趣味的回憶。顯然「piān-tong」是照日語漢字「弁当」做台語的音讀。後來出現華語「便當」的字詞,還附帶「大便當飯,小便當菜」的話語。第一次看到「便當」的字眼,一直有難以解惑的心頭。
《語源由來辞典》記寫日語漢字「弁当」的語源和由來:「便當一詞源自於中國南宋時期,原意是『方便』(好都合)、『方便的東西』(便利なこと)。」以日式「弁当」的起源,最簡單的是「白飯中放顆梅乾做為餐用」,或「白飯舖上海苔」,後演變到配菜等美味,不管式樣「弁当」均以米飯為主,如台語的「飯包」(png7-pau1)、客語的「飯包」(fan55 bau24)。若以日語的「弁」來論,甚難與「米飯」連結,而華語的「便當」兩字又太牽強附會,只得從韻書中相關字之字音字義著手。
「飯」字,《唐韻》「符萬」切,《集韻、韻會》「扶萬」切,《正韻》「符諫」切,音「煩去聲 /ㄈㄢˋ」,台語「huān/huan7」;又《廣韻》「扶晚」切,《集韻、韻會》「父遠」切,音「 笲」,台語文讀「huan7」、白話「png7/puinn7」。又「扶霰」切,音「卞 /ㄅㄧㄢˋ」,台語「piān/pian7」,《蘇轍詩》:「岸上遊人暮不歸,清香入袖凉吹面;投壺擊鞠綠楊陰,共盡清尊餐白飯。」「飯」,讀「卞 /ㄅ一ㄢˋ」(piān/pian7)與「面」協韻。《廣韻》:「飯」同「食弁」,俗字「飰」。換句話,「飯」、「食弁」、「飰」這三字是相同的,而且均有「卞 /ㄅ一ㄢˋ」(piān/pian7)的音讀,清楚的音義已經呈現出來。
日語漢字「弁当」的 「弁」字,顯然是刪掉「食」部的省化,而華語的「便當」兩字詞義難符。若以「有邊讀邊」的簡易判讀,「飰當」的書寫應該較適合華、台語的音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