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客家令仔」解粽謎-關於「南北粽爭」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客家令仔」解粽謎-關於「南北粽爭」

 大學兼任教師(師大國文系退休) 2014-06-01 11:06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苗栗縣幼安教養院端午節推出客家月桃粽。(中央社)
苗栗縣幼安教養院端午節推出客家月桃粽。(中央社)

【每到端午時節,來自台灣各地網友們總是不免俗地發起「南北粽爭」,北部粽、南部粽兩派的死忠支持者,無不為了各自心中「正統」的粽子爭得臉紅脖子粗…】的新聞報導,年年出現,讓生長於南部、定居台北超過四十年的我,聯想到兩則流傳百年的客家令仔(謎語),或許可以解開傳統粽子該是什麼樣的謎,是蒸是煮,一清二楚。

生在山中青揚揚,死在家中討米糧,牽牽連連跳水死,去到衙門脫衣裳。

四面四角無四方,綾羅腰帶繫中央,黏黏拖拖去跳水,去到衙門脫衣裳。

第一則的前兩句是指用粽葉包裹糯米(一般水煮粽以麻竹葉為主,亦可用月桃葉或野薑葉,北部粽則用「竹籜」--麻竹筍殼,可做斗笠),第三句「牽牽連連跳水死」(黏黏拖拖去跳水)是最關鍵的,說明將包好的粽串(一串至少二十顆)下鍋用水去煮,第四句則用「諧音」(「牙、衙」二字同音)、擬人法修辭,說明嘴(牙門)吃粽子時要先將葉子剝下。第二則謎語,三、四兩句與第一則相同,一、二兩句是說明粽子的外觀有四個角卻不是正四方形的。

台灣粽的外觀及包裹方法與中國粽有別,中國粽是長枕形的,用綿線緊緊纏繞多圈來定形;台灣粽則是四角形的,只需在中央纏一圈(綾羅腰帶繫中央),熟練的行家包出來的一定是均衡的四角形,但不是方正平整的(四面四角無四方),新手則往往包不出四個角來,變成三角形,而且有一角特長;台灣粽餡料之豐,也是中國粽所不及。筆者就讀屏東女中時,曾有一生長於北平(北京)、從來不吃粽子、認為它是所有節慶中最難吃的食物…的原籍蒙古的女老師,吃過南方式的台灣粽後驚為天人,一吃鍾情,從此深深愛上它。

筆者生長於南部,從小吃的是水煮粽,民國五十年代上大學時來到台北,第一次嘗到同學送的北部粽,十分驚訝,但不知是胃弱還是吃不慣,竟然胃痛;如今「年深異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我也入庄隨俗,慢慢學會吃「像油飯」的北部粽了,但大多淺嘗即止,最多吃一顆。北部粽因為先拌炒至七八分熟之後以「竹籜」包裹再蒸,較油膩且口感較硬(河洛語一般說「卡粒」),不易消化,老人家及幼童不宜多吃。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