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安於現狀的擁核派──以台灣產業轉型失敗為鑑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安於現狀的擁核派──以台灣產業轉型失敗為鑑

 2018-05-04 19:17
「非核家園」絕對不是擁核派所批評的「用愛發電」,「非核家園」和「能源轉型」,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活路。圖/林冠妙(資料照片)
「非核家園」絕對不是擁核派所批評的「用愛發電」,「非核家園」和「能源轉型」,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活路。圖/林冠妙(資料照片)

台灣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創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其後因怠於「產業轉型」,造成我國少有自創品牌、淪為代工王國的窘境,隨國際環境變遷,其他國家的便宜勞動力取代我國勞工,造成台灣產業外移和勞工低薪等問題,荼害我國政經環境至今。過去,政府缺乏遠見,未能提供足夠誘因來創造「產業轉型」大環境,讓當時多數產業只是滿足於現況,無心投入成本來研發創新;眼前,台灣再次站上「轉型」與否的交叉路口,那些安於現況、抗拒改變的「擁核派」,願意走出舒適圈而能避免重蹈覆轍嗎?

蔡政府的「非核家園」願景的重點之一,就是以政府力量來規劃、投資「能源轉型」。這項政策,引起擁核派激烈反彈,那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台灣能源產業停滯不前將造成的危害,他們不願正視核能災變的不可回復之巨大風險,他們也輕忽了「核廢料終端處理」的成本與代價。

關於核能議題,擁核派避談的是,核能發電後端營運的成本及代價驚人,政府於2011年保守估算「核能發電後端營運費用」,包含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核電廠除役拆廠、及放射性廢棄物之最終處置等,估算將耗資3,353億元;而上述費用,隨著核廢料的增加、甚至擁核派期待的核四啟動等,只會越來越高。

細部來說,因我國地狹人稠特性,不如其他國家相對容易覓得「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只能退而使用「中期貯存場」,但這些案場壽命僅40年,就要耗資800億元。並且,核廢料半衰期長達1萬年之久,這些核廢料只要出現在台灣,就註定長伴左右,且隨著時間積累不斷增加卻又無處堆置,直到人類文明消失仍舊存在。台灣就這麼小,能有多少案場能收納核廢料?

尤有甚者,台灣不僅地狹人稠,還位處板塊活躍地震帶,任一風險,都將損害非常有限的國土資源,這是我國完全無法承受的災難。以日本311地震的福島第一電廠核災慘案為例,當時即便各機組均已關閉,但因海嘯衝擊造成冷卻系統停止運作,最終發生爐心熔毀、輻射外洩、及氫氣爆炸等核災害,就連遠在兩、三百公里外的東京都受到輻射影響,若以我國狀況來說,便是有半數以上、千餘萬國人遭受波及。

此外,日本政府已證實當時處理核災前核廠員工罹患血癌;其次,雖未能證實直接關連,但福島地區青少年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遠高過其他地區,民眾至今仍擔心各種輻射汙染問題;再者,日本政府原本估算核災賠償成本為六兆台幣,但最新民間智庫研究,發現日本政府並未將污染土壤等核災廢棄物的「去汙費」納入計算,估計實際賠償金額應在十三兆至十九兆台幣之譜,而這數字是我國中央政府六至九年的年度預算總額。

綜上所述,台灣國土面積遠不比日本,土地資源異常匱乏的台灣,面對核災的耐受力是更加脆弱,也因此,我國能源政策應避免短視近利的安於現況,台灣必須有智慧及勇氣來堅定拋棄核能。「非核家園」絕對不是擁核派所批評的「用愛發電」,而是台灣在面對核能發電的各種成本、代價和風險下,針對推動「能源轉型」、確保全民養成「節能共識」、並「普及智慧電網」調節儲能等三大主軸來同步進行。就短期看來,安於現況是舒適的,而變革必將帶來陣痛;但長遠來說,「非核家園」和「能源轉型」,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活路。


本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