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省國民黨」和「本土國民黨」之決鬪為題,乍看之下非常扎眼,好像故意挑撥離間,撕裂族群,唯恐天下不亂。其實,這只是直白,直指問題核心和本質,打開天窗說亮話而已。不攤在陽光下來曝曬探討,只是隔靴搔癢。
自從二戰在1945年結束,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派蔣介石集團接收中國戰區(東北除外)和越南北部及台澎地區後,原歸屬日本統治的台澎便為蔣軍所占據,而蔣介石又為中國國民黨總裁,在「黨國主義」~黨高於國的列寜式的專制體制下,台灣實際上是被中國國民黨所霸佔統治,黨軍丶黨政丶黨産⋯⋯一一逐漸鞏固,尤其228事件及相隨而來的白色恐怖,將台灣大部分菁英剷除殆盡以後,國民黨就像八爪大章魚緊纒各主幹,謂之「黨國主義」~沒有黨那𥚃有國?台灣就被國民黨「籠罩」七十年,當然是「中國國民黨」。
至於何時出現「本土國民黨」?其實沒有真正的出現過,有也是因緣際會局部如曇花一現而已。那就是台籍李登輝實際掌權後,1988年4月,在立法院由親李登輝的少壯派立委吳梓等,籌組一個「集思會」次級問政團體,成員包括台籍青壯立委吳梓丶黃主文丶林鈺祥丶饒穎奇丶紀政丶林源朗丶洪玉欽丶陳哲男丶林聯輝、蔡璧煌⋯⋯等21位台籍立委, 圍繞在台籍黨主席李登輝總統周邊,等於「主流派」,於立法院議事上,常與郁慕明丶趙少康丶周荃等外省籍青壯派立委發生扞格,後者遂於1989年8月形成「新國民黨連線」,自謂為「非主流派」次團,兩者還談不上「敵對」,但運作上已是有所區隔。
其時黨祕書長為宋楚瑜,對於吳梓等籌組的「集思會」,認為影響到黨中央的威信,也違反了「黨中無派」的原則,對之相當排斥。於是在1989年第二屆立委選舉時,背著李登輝,運用各級黨部組織運作,將吳梓、林鈺祥丶黃主文等集思會要角,不是不予提名,就是輔選不力任其敗選。經此一役,集思會有的離開立法院,淡出政治,有的則退會,短短三年內,被「大內高手」宋楚瑜打散,有點「本土派國民黨」意味的集思會名存實亡。
另方面,打著黨務「革新」的「新國民黨連線」於1989年8月成形,於翌年正式成立,針對李登輝施政屢有批判,取代集思會成為立法院最強大的次團,背後有曾任黨組工會主任的關中相挺。宋楚瑜又再度「清理」,該連線台籍立委李勝峰等未獲提名,形同「外省政團」,隱然造成國民黨主流和非主流的分裂,1992年第三屆立法院改選,新國民黨連線成員大勝,翌年正式自國民黨出走,另組「新黨」,為立法院第三大黨,在省市縣市議會亦共有15席,可謂聲勢赫然。然得權後內訌,逐歩崩析,至2000三足鼎立的世紀大選中,新黨已被後來的「親民黨」所替代,2004年親民黨又被財力豐盛的國民黨所收編,回歸原點。
集思會和新國民黨連線在1990年代,有好一陣子枱面下的「較勁」,可約略說成國民黨「本土派」和「外省派」的鬪爭,即以「台灣優先」對上「大中國主義」。但前者意識形態不甚明顯,又被黨祕書長宋楚瑜結合中國籍黨大老,以「拿著藍旗反藍旗」為罪名,巧施數計,也就敗下陣來「散了了」。而後者則挾國民黨改革者自居,號召以黃復興黨部為主的鐵桿子藍營,祭起「正藍旗」大纛,針對台灣人李登輝主席攻擊,「呼群保義」,集結各路支持「法統」的政治勢力,一舉在1992年立委選舉大勝,1993年正式另立山頭,原欲登記「新國民黨」未果,改以「新黨」為名,是為國民黨據台後第一次分裂。
另原黨祕書長宋楚瑜雖在打散集思會過程得心應手,但在「應對」新國民黨連線則有心無力,致1992年選舉大敗於國民黨新連線和民進黨手中,宋楚瑜負「政治責任」的結果,是外調擔任第14任台灣省主席,大出各界預料之外,可見李登輝對他的「寵信」之一斑,但也種下倆人由「情同父子」到翻臉相向之遠因,是由於宋在1年9月省主席任期,及接下來首任且是唯一省長任內,羽翼豊盛直逼中央,而李登輝選擇行政院長連戰為總統候選人,宋不服而變起蕭牆,造成陳水扁以三成多選票當選總統,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陳水扁8年任期中,國民黨在連戰手中無所作為,致被「外表光鮮丶哈佛博士」的馬英九光芒蓋過。2008再度政黨輪替,連戰被奪權,走投無路居然自命為「純種中國人」,而當起兩岸政經買辦,剛好和馬英九「終極統一」的政治目標一拍即合。馬執政近八年,每每向中國傾斜輸誠,幾有要將台灣和中國「送做堆」的企圖,直到新加坡馬習會確立「一個中國原則」,「一中各表」卻消失無蹤,引起台灣內部不滿。歷經2014和2016兩次大選,國民黨連續兩次敗陣,國民黨內「本土派」和「中國派」矛盾浮上檯面。
直白而言,國民黨目前雖由興盛期「二百萬黨員」,經過再登記而縮實為卅多萬「有效黨員」,然此有效黨員以特種黨部「黃復興」成員為主,絕大部分為外省籍軍人及眷屬為主之組織,嚴密而有效率,相較於其他行政區域一般黨部,黃復興可謂國民黨之「鐵票部隊」,他人難攖其鋒。洪秀柱能當上總統候選人,背後就是黃復興力挺,2016朱立倫大敗,和黃復興不滿「換柱」不無關係,要不然,宋楚瑜總統票為何從2012的卅多萬票暴漲到2016的157萬票?其實宋只不過學學諸葛亮「借東風」而已。
大選旣畢,朱立倫大敗下台,洪秀柱首先表態競選黨主席,背後當然是「中國派」為靠山,黃復興和新黨也力挺,實力不可小覷。相對地,國民黨內「本土派」雖是人多但鬆散,很多人未繳黨費而非有投票權的有效黨員,又毫無制度性組織可運作,面對中國派的黨主席爭奪戰,無法樂觀看待,但又不能「束手待斃」,故代理主席曾任嘉義市長的黃敏惠代表本土派出征,終於和洪秀柱形成「兩個女人的戰爭」。
簡析而言,洪秀柱如當上黨主席,國民黨依舊是「中國派」當道,傾中路線會繼續強硬執行,否則就扮演杯葛民進黨執政的角色,談不上有所反省或改革。但如黃敏惠當選,結合成員較多的本土派立委,應對傾中路線有所調整,對於黨的改革,(例如拿掉"中國"兩個字丶黨産清理丶廢黃復興黨部⋯⋯)以及重大政策如公投法修正、年金改革丶司法改革、甚至於修憲,都會有較具彈性務實考量的可能。
易言之,中國派的洪秀柱如接黨主席,朝野間政治鬪爭必然激烈白熱化。如黃敏惠當選,則較可能出現「台灣國民黨」和邁開大步的興革。至於會不會再次「分裂」?並不能完全排除,尚待事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