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台灣有一部紀錄片「灣生回家」引人熱淚。這是描述日本時代,在台灣花蓮出生的日本移民後代,戰後雖被遣返,但卻已和台灣這塊土地和人們形成一個難以割斷的情感臍帶,即使在50-60年後故地重遊,人物全非,仍然會在內心深處有如巨浪般澎湃的感動。
服務於台東基督教醫院血液暨腫瘤內科的劉漢鼎醫師,最近在從事台東醫療史的研究時發現,日治時期的台東也有一位神田全次醫生的故事,他稱之為「《灣生回家》的台東版」,甚至比灣生回家的故事更讓人感動!劉醫師說,神田醫生很多的付出與犧牲,是來自於他將內心的信仰,體現到他對這塊土地和人民的愛上。
根據劉醫師的研究,神田全次醫生如果還在世,今年應該138歲了。他出生於1878年(明治11年),甲午戰爭那年進入東京濟生學社(今日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前身)繼續習醫。大約是日本治台將近20年後的1914年,他正值36歲青壯時期,跟隨武智岩太郎醫師到台灣。武智醫生在打狗溪畔(今愛河)開設武智病院,神田醫生就在此開展他在台灣的醫業生涯。一直到他45歲(1923年)時,應台東製糖株式會社之聘,志願前往台東鹿野村行醫。
一顆不忍人之心 讓他從日本到台灣 從都市到偏鄉
劉漢鼎醫師判斷,神田醫生會選擇前往台東偏遠的鄉鎮行醫,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應該是與神田醫師是位虔誠的基督徒有關,他的信仰讓他願意捨棄舒適的執業環境,而去到一般人所畏懼的後山台東。
日治時期為了日本人移民台灣設了移民村,鹿野也是其中之一,村裡還建了公學校。(取材自台大圖書館)
為什麼會選擇台東鹿野,應該是有一些歷史背景。劉漢鼎醫師的研究顯示,治台20年,日本政府開始在東部實施移民開墾政策,打造了鹿野、鹿寮、旭村、池上四個移民村,並從日本東北地區(特別是新瀉縣)引進移民,從事甘蔗種植和製糖事業。其中設在鹿野的移民村就是今天鹿野鄉的龍田村,最盛時期移民人數可高達2000多人。神田醫生就是在這個時期,捨棄了都會的工作機會,志願來到偏遠的鹿野移民村醫務室擔任「囑託醫師」。所謂囑託醫師是台灣總督府為了照顧來台的日人移民所設置,用以來解決日人移民醫療和衛生方面的問題。
神田醫生初到鹿野村時,正逢瘧疾流行,醫療人力又不夠,他因此常需親自到台東街(今台東市)拿金雞納霜來治療患者。有時遇到鐵路中斷,就只好花上兩晝夜長途跋涉徒步來回,雖然辛苦卻毫無怨言。回到村中,就立刻為村民診治,甚至徹夜不眠。
「鹿野慈父」不停歇 只為了讓病人能被救治和休息的機會
除此之外,劉醫師還說了一個關於神田醫生的傳奇故事。他說,有一天夜裡,一位稻葉村(今卑南鄉嘉豐村,隔著鹿野溪與鹿野村遙遙相望)村民深夜來向神田醫生求援,原來當地有一位婦女難產,他二話不說,帶著診療器材,和藥局生一同打燈籠,涉過寬闊的溪谷前往救治。他不僅救回了婦人一命,而且分文不取。隨即再涉溪回到診療所,到達時天色已大亮,他沒有休息,就再接著為久候的病人開始診療工作,從此「鹿野慈父」的美名就此傳揚開來。
此後,許多患者得知神田醫生之名,遠從新港(今天的成功鎮),大武,甚至花蓮港等地前來就診。他也以基督的愛心對待患者,不分台灣人或日本人,一律平等看待。遇到窮困的患者,他也不收診療費。他的人道主義精神,深深感動一般民眾。
那個時期的台灣,有著許多單身移民來台,遇到挫折又會想念故鄉,自視甚高的日本人,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就是常常藉酒澆愁,又衍生一連串酒後鬥毆或其它意外事故。神田醫生見到這個情景,為了制止頹廢風氣,就自掏腰包拿錢出來組織了「向上會」,「尚武會」等團體,聘請教師教導村民武道,並戒除吸菸酗酒惡習。村民為了感謝神田醫生的義舉,每年在「天長節」這一天全村戒酒,以表達他們的感懷之意。
神田醫生還有一點值得欽佩的地方,他的祖父是日本皇室小爵,然而他因為基督教的信仰,因此反對軍國主義,更拒絕向神社的天照大神行禮,這一點讓鹿野鄉老一輩的居民都欽佩不已。
「上到崁仔頂 病就好一半」患者蜂擁而至 鹿野火車站因此繁榮
有一位盧瑞女士,他的父親是神田醫生的助手盧賜等醫師。她回憶起父親跟著神田醫生在醫務所看病的情景。當時從台東坐到鹿野約2個小時(距離約20多公里),患者從東部各地更得花好幾個鐘頭來到鹿野求診。那時鹿野車站出入的乘客中,有六成都是神田醫生的患者,一天下來所看的患者常達200-300位。鹿野鄉志也有描述,神田醫生的影響所及,讓鹿野火車站一帶繁榮起來,旅社、食館生意興隆,還有人專門在車站和診療室間接送患者,以賺取車資。從車站到鹿野村有一段斜坡,斜坡上方叫做「崁仔頂」,當時流傳一句俗語說:「上到崁仔頂,病就好一半。」神田醫生受民眾信賴的程度可見一斑。
日治時期,瘧疾為患台灣,是當時公衛大事。圖為台南州某「瘧疾防遏事務所」成員合影(取材<5元相片掃描館>)
後來,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了,在台日本人都面臨必須被遣送回國的命運。隔年神田醫生已68歲,因瘧疾流行,神田醫生仍留任瘧疾防治醫師,直到1946年底才離台。離台之後,據說活到80多歲離世。他的大女兒公子女士曾在鹿野小學校任教音樂老師,1980年時曾重返鹿野鄉龍田村探視故人故物。
2015年,台灣有一部紀錄片「灣生回家」,描述了日本時代,在台灣出生的移民後代,雖被遣送回日本,但卻已和台灣這塊土地和人們形成一個難以割斷的情感臍帶。即使在50-60年後故地重遊,人物全非,仍然會在內心深處有如巨浪般澎湃的感動。「灣生回家」主要以花蓮的移民村為主軸,神田醫生的故事則是「灣生回家」的台東版,而比灣生回家的故事更讓人感動的一點,是神田醫生的信仰體現在他對這塊土地和人民的愛上。
【編註】劉漢鼎醫師精彩全文請連結:一位仁醫繁榮了一座車站: 鹿野慈父神田全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