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HPV(human papillomavirus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俗稱「子宮頸癌疫苗」問世10多年來,既是消滅婦女主要致命癌症的利器、但全球爭議個案也從未停歇。台灣2006年、2008年先後核准默沙東藥廠(MSD)的「嘉喜」(Gardasil) 可預防人類乳突病毒6、11、16、18型的「四價疫苗」,及葛蘭素史克藥廠(GSK)的「保蓓」(Cervarix) 預防人類乳突病毒16、18型的「二價疫苗」。
本月,MSD藥廠研發全球第三支「九價疫苗」、「嘉喜9」(Gardasil 9)正式在台灣上巿。預防的HPV型別擴及9型、號稱可預防近9成的罹癌機會,但製作疫苗的病毒外鞘濃度也倍增,副作用是否也會因而跟著加倍,備受關注。
子宮頸癌是全球婦女第2大死因,每年奪走逾26.5萬條命。台灣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後,發生率降至10萬分之10至15、死亡率約10萬分之3至5,分居婦女癌症第6、7位。
HPV疫苗上巿後,再搭配抹片篩檢,帶來一個幾乎有機會「滅除」子宮頸癌的希望。然而,疫苗的倫理與副作用爭議頻傳,儘管大型醫學研究從未證實相關性,但各界疑慮從未稍歇。
本月(2016年6月),這支全球第3支HPV疫苗正式在台灣鋪貨,台灣也是繼香港後,亞洲最早幾個上巿的地區。目前訂價為每劑5千4百元上下、較舊一代四價「嘉喜」的3千5百元貴不少,該疫苗必須打3劑,若接種完成需費約1萬6千多元。據了解,目前診所進貨較醫院多。
小少女接種合不合適?
最新一代的「嘉喜9」未上巿前,也曾引發巨波,英國《每日郵報》2015年報導,在印度拿最小僅有9歲的兒童當白老鼠測試,害女童承受噁心、亂經等副作用,甚至有7名女孩在實驗過程中死亡。印度政府組成倫理委員會針對藥廠進行調查。
由於在印度引發拿幼童當白老鼠的爭議,後續藥廠收案年齡也提高。台灣7家醫學中心臨床試驗總主持人、台北馬偕醫院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楊育正指出,無論舊一代四價疫苗或新一代九價疫苗,藥證核可的適用年齡都是9到26歲,但新的「嘉喜9」臨床試驗時收案對象是16到26歲。
楊育正解釋,因為9到15歲年齡太小,不能取抹片以細胞病變來判讀,而是以血清抗體來看,研究發現,9價疫苗中,9到15歲與16到26歲組在9個病毒型別的抗體都達到99%,效果一致。而與9到15歲組與4價疫苗的4個病毒型別的血清抗體反應也相當。
台灣的臨床試驗從2007年9月到2013年4月,全球共有105個醫學中心、包含台灣在內共進行了1萬4千多人的大規模研究。「時間夠長、人數夠多,研究呈現的整體效果與安全性,應沒有疑慮。」楊育正說。
但究竟幾歲,才是最合適接種HPV疫苗的年紀呢?楊育正指出,「太早、太小的孩子接種確實沒有太大意義,最好是當地女性平均開始性行為年紀的前一年,開始接種。」
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暨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鄭文芳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多年前進行台灣地區性行為比例調查,結果國中生小於3%,高一遽升至10%以上,因此中央特定補助對象、以及地方政府自行接種HPV疫苗多以國一女生為主要對象,是合理的年齡,因為HPV疫苗是預防型的疫苗,在發生性行為之前接種較能發揮作用,同時要在半年內施打3劑才算完全接種,國二之後陸續要準備基測,因此在國一接種是較好作法。目前國中青少女只要在半年內接種2劑HPV疫苗即可。
楊育正認為,臨床實驗要慎重,但是如《每日郵報》報導,醫師以欺騙手法做實驗,就不可取。不過,「9歲到15歲女童接種疫苗,安全性應不致有問題,因為報導中嚴重的副作用個案,一來無法證實因果關係,二來這樣的個案也沒有增加。」
印度臨床試驗曾鬧出大問題,暫停公費接種。圖/網路資料照
副作用是否會更大?
不過楊育正也坦言,HPV疫苗是以去除病毒DNA的外鞘合成,以一劑疫苗0.5cc,四價疫苗的病毒外鞘濃度為120 微克、九價疫苗則有270微克濃度高於許多,「這個病毒外鞘是用於激發人體免疫反應,與自體免疫細胞競爭,濃度愈高、可能激發的免疫反應愈大,是否會因此出現更多的副作用或疫苗不良反應,確實需要持續追蹤觀察。」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於上周(5月29日)舉行「疫苗議題專家論壇」,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醫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指出,也針對「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是否安全」進行專題演講。
李秉穎指出,HPV疫苗爭議就跟2009年國內普遍施打H1N1疫苗一樣,到現在都還很多人指H1N1疫苗有問題,那次H1N1疫苗共施打600多萬人口,只要接種隔天有狀況都說是H1N1疫苗引起,但其實是因為母數大的緣故,有問題就推到疫苗身上並不科學,沒有對照研究,就如同HPV疫苗一樣,美、日雖然都有一些副作用案例,但沒有因果證明。
李秉穎提到,WHO在2015年12月17日發布的一份聲明指出,2006年以來有超過2億劑的HPV疫苗在全球施打,GACVS(全球疫苗安全諮詢委員會)已系統性的調查HPV疫苗安全問題,也發表幾份報告,至今未發現有任何情形足以改變HPV疫苗的推薦建議。「美國疾管局(CDC)、歐盟和WHO都曾經蒐集各種文獻、研究資料,結論提出HPV疫苗沒問題,有這些單位背書,還不安全嗎?」
新疫苗貴得值不值得?
鄭文芳解釋,HPV目前被發現有140型,其中40型會感染生殖器官,主要又有13型會導致女性子宮頸、陰道以及會陰等相關癌症,「16和18型是主要兩大元凶,約有70%的子宮頸癌和50%子宮頸中重度癌前病變由這兩型別HPV感染引起。」
已上市的兩價與四價疫苗,都有預防16和18型HPV的效果。鄭文芳說,其中兩價疫苗使用新型佐劑可產生高濃度抗體,臨床試驗發現能夠預防非疫苗的型別,即所謂的交叉保護,另可中和非疫苗的另5種型別,本來預期可預防50%的子宮頸癌前病變,結果變成可預防93.2%的子宮頸重度癌前病變。四價疫苗則是除了預防16和18型HPV的效果,另可預防90%第6和11型HPV引起的尖狀濕疣,也即俗稱的菜花。
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指出,新一代的九價疫苗多了31、33、45、52、58多這五種型別,預防效果可從原本的70%提高到90%、95%,「貴不貴、值不值得?」端看個人怎麼想。
不過九價疫苗一下子由原本四價的3劑1萬元、增加近5成到1萬6千元。日前在藥廠針對醫師舉行的上巿前工作坊中,即有醫師提議,「對於已接種了舊疫苗第1、2劑的民眾,若要改接種新疫苗,應給予優惠。」藥廠回應會考慮,但改接種新疫苗,「仍要重新打完3劑。」
鄭文芳指出,2007年澳洲開始為全國青少女施打四價疫苗,結果發現,打疫苗的族群得尖狀濕疣和中重度癌前病變的比例,與未打疫苗前相比,在過去5年有明顯下降,因此證實以國家力量大規模施打HPV疫苗,可望降低HPV造成的尖狀濕疣和子宮頸中重度癌前病變及子宮頸癌。
保護時間有多長?
楊育正指出,HPV疫苗2001年即在北歐進行「哨兵研究」,即以小規模地區進行長期且持續的追蹤,現已過了15年,發現其中最早接種疫苗的女孩兒,至今仍具有免疫力,意即還在疫苗保護效力內。
鄭文芳表示,北歐丹麥、瑞典、挪威等國,像台灣一樣有癌症登記,該地區追蹤10年經驗發現,施打HPV疫苗之後,沒有任何一個個案因感染16和18型HPV造成中重度癌前病變。在芬蘭也比較同世代女性施打兩價疫苗與未施打者,結果發現打兩價疫苗者10年整體保護效果達84%,遠高於預期的50%。
鄭文芳說,人類疫苗發展史上,鮮少有疫苗接種之後可以終身免疫,大部分的保護力都僅有數年,甚至像流感疫苗打了之後保護力只有1年,如果照這個說法,為什麼還要打流感疫苗?另一個保護力較持久的B肝疫苗,新生嬰兒接種之後,到20歲時已有10%的人抗體不見了。如果照這個理論,為什麼要打B肝疫苗?
不打疫苗 還能做什麼?
來自其他對HPV持疑態度的挑戰包括:預防子宮頸癌的工具有很多,包括性行為戴保險套、定期做抹片檢查等。HPV疫苗昂貴、又不斷有副作用個案傳出,不必列為必要接種項目。
周宏學表示,子宮頸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每年有近1 ,600名新增個案,死亡人數也有約600人。很遺憾的是,不論衛生單位、醫療院所努力推廣子宮頸抹片,但是據統計,每年國內做抹片的婦女只有30%、3年做一次50%、5年做一次70%,和北歐國家每年做抹片達7、80%的差別很大,容易形成防治漏洞。「抹片有助於篩檢出子宮頸癌前病變,提早治療,避免進一步進展成侵襲性癌,但它屬於次級預防,不若HPV疫苗屬於一級預防。」
鄭文芳指出,子宮頸癌主要肇因於HPV的感染,HPV的感染是因為性行為,性行為時,只要男生戴保險套即可避免女性感染HPV。但事實上,「戴保險套是降低60-70%的HPV感染風險,每一次性行為都仍有感染HPV的危險。」此外,也不能期待男性都能做到性行為時戴保險套,很多男性不喜歡戴保險套,很多婦女無法堅持要男伴戴套,而若要全程戴套防護,計畫懷孕的婦女又該怎麼做?
不過,事實上,疫苗無法完全取代抹片與安全性行為的必要性。根據國健署曾進行的台灣地區人類乳突病毒流行病學計畫研究,許多人在開始有活躍的性生活後2到3年內就感染HPV,與感染HPV的性伴侶有性接觸的人,則有高達3分之2會在3個月內出現HPV感染。
HPV疫苗只能預防60-70%的子宮頸癌,新一代疫苗上巿後雖可提至90%,但「接種HPV疫苗之後仍需注意安全性行為,30歲之後須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圖/摘自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
圖/摘自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
台灣核准HPV疫苗比較表
製表:黃筱珮
系列報導:
HPV疫苗解析/打不打都難安!日女學生集體提告 台灣不良反應通報曝光
HPV疫苗解碼/13歲前,她愛打球、跳舞;如今,她的人生限縮在輪椅上
HPV疫苗解碼/適應症外使用普遍 產後婦女被鎖定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