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系列遊記,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112)
慶安宮
由埤塘、水圳、廟宇、遺址、聚落組成的八寶社區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八寶村,由於山水受到良好的保護,加上田地肥沃,孕育出多樣化的林木、白米、茶葉和甘藷,物產富饒,因此有「八寶」之稱。村裡有清澈溪流貫穿、千里步道環繞,在這裡居住如獲至寶,更吸引許多新住民到此攜手打造有機家園,開啟與大自然對話的機會。
八寶社區鄰近太和、永美、丸山及中山村,全村總面積約300公頃,社區總人口數為3百多戶、近千人,組成人口大多為閩南人。內部由三個聚落組成,各個聚落皆有一座信仰中心。主要產業為農業及畜牧業。社區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及保存,並保有多項鄉土民間習俗;著名的丸山遺址即位於八寶社區內,為社區更增加了一份歷史的迷人風貌。
八寶這一帶,在清代包括八寶、公埔、零工圍三庄,日治初期將八寶庄再分為八寶、員山二庄。1901年重新調整行政區域,將八寶、員山、公埔、零工圍合併為一員山庄,下轄八寶、公埔、零工圍三土名。1920年改員山庄為大字,下轄八寶、公埔、零工圍三小字。終戰之後,員山大字分為員山、八寶、中山三村,沿用迄今。
250年前大陸移民到宜蘭時,因原住民時常出草,石頭公顯靈護鄉,也常保佑來拜拜的香客。當地民眾有感石頭公靈驗,帶小孩來拜拜祈求庇佑,開始有「掛貫」之俗。主要是因為小孩難養大,父母就會將小孩送給石頭公做義子,並在頸上掛古錢為記,以得到神明的保佑。石聖爺廟香火鼎盛,尤其是每逢七夕,全省各地都有善男信女帶孩童來求「貫」。
宮旁有條清澈的小溪,以前人都在這邊摸蜆兼洗褲。早期民眾都會請石聖爺來保佑小孩及孕婦,宜蘭因此有「兒童守護節」,列為宜蘭四大節慶之一。從七月初一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家長帶著小孩前來「掛貫」,乞求石聖爺保佑孩子乖巧平安。直到七月七號邁入高潮,最多曾有兩萬人次前來朝拜。
廟後方的湧泉埤圳
綰絭(掛貫):求小孩乖乖長大
石聖爺廟至今仍保有當初建廟的大石頭,彷彿大廟罩小廟。之前,它本是一座石頭外露的小寺廟。傳說很久以前石頭公會變成騎馬武將,揮舞大刀,保護村民安全。村民為了感恩,給石頭公刻雕神像,尊稱「石聖爺公」,並建廟膜拜。
另有一說:一百五、六十年前,公埔埤附近水田當中有塊大石頭。由於大石妨礙農民工作,農民便把石頭抬到公埔埤裡;但第二天早晨,卻發現這塊石頭又回到原來的地方,便把它抬走;第三天,又回到了老地方。如此經過了好幾次同樣的情況,居民認為這塊石頭一定已經通靈,便蓋廟奉祀,尊稱為石聖公。
〈石聖爺廟的歷史沿革〉寫道:「由於石頭公的靈驗,地方人士很早就有意籌備建廟,但石頭公卻認為小神不應該享有大廟,而不願接受此一好意。直至二十多年前,彰化員林『至賢宮』所奉祀的金母娘娘降令特准石頭公建廟後,才開始興建。」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是八寶村石聖爺誕辰,各地陣頭,善男信女都來朝拜,並且舉辦八寶石聖爺廟的「掛貫」(又稱綰絭)儀式。除了祈求孩子平安長大之外,「掛貫」還有一種說法:「掛貫」的紅線就像將小牛的鼻子打洞穿鼻環的牽線,可以牽引保護孩童(直到十六歲成年為止),讓不知如何自我節制的孩童無法調皮亂跑,乖乖長大。
八寶掛貫
八寶村有一處天然湧泉,泉水甘甜無污染,終年不斷。只是居民表示,自從北宜高開通後,泉水已少了很多。最近因為連續下雨,所以水量多些,但他們擔心以後會乾枯。
丸山遺址
八寶村是著名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考古遺址:丸山遺址的所在。丸山海拔只有幾十公尺。1963年,台大考古系盛清沂教授在蘭陽平原做史前遺跡調查時,發現此一遺址,當時命名為「羅東圓山遺址」。1990年,考古學者李坤修複查本遺址時,採集到打製石器、磨製石器殘片等史前遺物,並改名為「圓山遺址.冬山」。 1994年,學者劉鵠雄、劉益昌等人在此地進一步發現石器和夾砂陶,建議將本遺址更名為「丸山遺址」;並根據遺址的文化性質與時間差異,將丸山遺址歸屬為盛清沂教授所分類的「新城系統」(4500-3000年前)。
丸山遺址
公埔圍
漢族入墾此地,事實上是在平原邊陲設隘為防泰雅族人。來此屯墾壯丁所居之處名為「零工圍」,而老者與婦孺則另在丸山腳下聚居名為「公埔圍」。二百多年來即漸次發展出不同的村落。此地是新寮溪地下伏流湧出旺暢之地,因此湧泉所成的埤塘以及隱沒在竹圍間的小溪溝,構成一幅水鄉的景致。世居於此的住家,從外觀之即一般鄉村民家,屋前宅後在主人喜歡植栽的培育下顯現其花木扶疏。令眾人驚喜的是,屋後常發現一條湧泉渤冒的清清小溪,在潺潺流水中竟還有苦花、溪哥等,對水質清純度需求極高的魚類,這在山谷溪川中不足為奇,可是來到進入平原的河川流段就很難得一見了!湧泉及伏流所形成的這條小溪是此地公埔圳的源流,雖說僅有數百公尺的長度,不過它隱沒於竹圍林間,連本地人都少知它如優勝美地(Yosemite)那般。
第一條示範「千里步道」
由於八寶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觀,讓這個如詩如畫的小村落成為「千里步道示範區」。千里步道是由社區大學倡議人黃武雄教授、資深媒體人小野及荒野保護協會創會會長徐仁修等人共同發起的「千里步道」行動,立志以「公民行動」串起一條只供行人及自行車通行的環島生態步道,而第一個千里步道的全國示範段就選在宜蘭縣。
這條千里步道貫穿八寶村、太和村,總長約1.24公里,以公埔圳橋頭為起點,盡頭的那一邊則是冬山火車站。步道強調環境倫理,希望來訪旅客多以步行、騎腳踏車體驗當地風情,守護「親近自然」的最初理念。從位於冬山河上游的八寶村騎到冬山河親水公園,只消五十分鐘,便能將沿途自然美景盡收眼底。
千里步道漫步的同時,不僅能靜心觀賞兩旁的農家景觀,步道旁的潺潺小溪中,還能看到活潑的溪哥在水裡優游自在,在台灣河流汙染日益嚴重的今天,還有機會看到水映雲天的景象,更突顯這條步道的彌足珍貴。而千里步道的設立,除了增加沿途植物的種類、縮小路寬以外,也希望可以調降道路旁的電線桿高度與亮度,讓其他生物在夜晚可以免受光害。藉由設定開關燈時間:晚間十點過後因人煙稀少便熄燈的機制,讓夜行性動物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不再因為過於明亮的路燈而分不清黑夜與白天,另一方面也能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離開八寶村,循著新寮溪一路來到太和村。此時行走於蘭陽的阡陌之間,大地尚未開啟綠色地毯的織工序幕,但水田之中有一群群紅冠水雞與白腹秧雞或群飛、或群戲於追逐間;更遠處的田埂上,則是數十成群的白鷺,以及展翅令人驚豔的蒼鷺,或者您可以見到從眼前飛過,嘴上還叼著魚兒的夜鷺哩!
「千里步道運動」要讓每個村落都有屬於在地人文歷史的步道,以減少光害、去水泥化、不用除草劑、步道變綠道為主要訴求。這條千里步道是一條慢行樂活道,農村的景色優美,尤其雨後山嵐雲霧飄渺,空氣清新無比。路旁野花草繁茂,有興趣者可以佇足尋找。隨季節的變化,野花草不斷冒出,有蛇莓、水芹菜、鱧腸、龍葵、霍香薊、大花咸豐草、紫背草、裂葉月見草、白苦柱、泥胡菜、串鼻龍、扛板歸、昭和草等,增添步道的幽美景致。
丸山溪
觀察丸山溪流的生態與親水設計
眾仙雨中巡視第一條示範「千里步道」,好辛苦!
圳中的水生植物
橋面很滑,小心!
社區段農家庭園美麗的花卉
橫跨新寮溪的零工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