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農業政見是承諾不是口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農業政見是承諾不是口號

 2015-12-25 15:25
現今農民福利占農業總預算70%以上,已經排擠到農業基礎建設與研發經費,如何新增經費來源加以整合避免再增加國庫負擔,是身為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態度與格局。(黃謙賢攝)
現今農民福利占農業總預算70%以上,已經排擠到農業基礎建設與研發經費,如何新增經費來源加以整合避免再增加國庫負擔,是身為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態度與格局。(黃謙賢攝)

2016三位總統參選人先後提出農業政見,仔細閱讀發現大同小異(農業技術升級、直接給付、拓展國外市場、農保承諾、提高農民所得)未見新亮點,缺乏宏觀規劃看不到未來的農業願景,許多現存農業問題也沒有對症下藥,展望台灣農業未來依舊充滿荊棘,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難怪今年選舉如此冷清。

謹就專業觀點分析如下:

(1)追求農業技術升級卻忽略把關:農業科技是台灣農業強項,有關新品種育成或新產銷技術研發並非一蹴可成,需要投入相當經費、人力、時間甚至還要加點運氣。儘管經過藍綠政黨輪替,但是對於農業科技保護措施(包括法規、分類、罰責、執行機構等)相當欠缺,執行鬆散,任令國內辛苦育成品種、技術、設施、人才等透過官方、學術、民間、走私等管道外流,農業科技失血速度遠超過補進來的新血,不設法將農業核心技術及人才留在國內並重新檢討農業相關科技創新獎勵規定,讓公部門研發的品種或技術能快速移轉給農民,而不是將這些運用國人納稅經費育成新品種以一次性移轉給企業、財團,讓他們到國外生產謀利甚至回銷搶食國內市場。

(2)調整農業補貼方式卻缺乏風險管控:擬將現行糧食保價收購政策,改成直接給付方式(政府2006年已計畫3年內實施),甚至提到對地補貼政策,事實上若利用簡單公式就可以訂出對地補貼辦法、金額等,那麼農政機構早就可以來推動,否則就是失職。問題是日本政府這些年雖然持續推動直接給付措施,但是在實際推動過程也遭遇到諸多困難,目前實施的是「日本型直接給付」屬多功能性直接給付包括:改善資源給付、坡地與山區農家的直接給付、環境友善農業直接給付等,我國政府每年委託學術機構從事相關研究不可能不清楚其中的風險。未來我國除了固定給付之外,更應根據產業及市場實際情況制定多元配套機制才能達到保障農民所得並確保糧食生產之成效。

(3)拓展國外市場卻以偏蓋全:目前國內部分種植蓮霧、鳳梨、鳳梨釋迦、芒果、蝴蝶蘭、茶葉、優質米等業者品質優,收入遠超過稻農,無需憂心自由貿易衝擊。只是這部分比率偏低,多數農民在技術、設施、規模上無法達到這樣的水準,無法外銷;何況農業本身亦存在貧富不均現象(有年收入千萬也有十多萬元),如何全面提升農業經營效能,讓農業品質均一化,進而拉近彼此差距,是未來農業施政的重點之一,可惜我們未見三位參選人有這樣的論述。

(4)提出含糊的農保承諾:台灣農業規模小,風天然災害頻傳、加以農業基礎資料不健全且農產品沒有納稅資料,要推動農業保險有其先天上的局限需要克服。而總統候選人對農保說法含糊,未來要推動的農業保險究竟是農業災害保險?農民所得保險?農業設施保險?…應該說清楚講明白不能人云亦云。

(5)要提高農民所得卻沒有具體數字:過去馬總統在競選時曾明確提出農家年所得超過百萬元,做為政策努力以及監督的目標;三位總統參選人至少應該承諾要讓農民所得在全國平均所得之上,提高務農誘因。

(6)提倡離農退休制度卻沒有配套:現今農民福利占農業總預算70%以上,已經排擠到農業基礎建設與研發經費,新增離農補助經費來源以及如何與現有老農津貼、國民年金做整合避免再增加國庫負擔,是身為負責任的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態度與格局。

(7)農地缺乏總體規劃:隨著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環境變遷、飲食習性轉變、貿易自由化以及考量農村實際狀況(農業高齡化、大量缺工、農業所得偏低等),台灣究竟需要保留多少農地以及農業用水分配(目前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72.6%)才能滿足未來民生需求以及農地資源有效利用,應該是訂定農業政策的根本,可惜我們也看不到這樣的政見。

(8)其他:農業政策制定與執行均需仰賴人才,總統候選人應該公布未來執政團隊名單,供外界檢驗,別又淪為選舉酬庸、政黨利益交換、過氣官僚回鍋的工具;鑑於高官帶頭興建豪華農舍引發社會輿論強烈反彈,總統參選人有必要公開向選民承諾未來的執政團隊成員暨家屬絕對不會涉及炒作農地、蓋豪華農舍、充當農產買辦等知法玩法的行為!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