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台灣的言論自由發展,1970到80年代黨外雜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當年黨外雜誌倡議國會改選、解除戒嚴,種種「禁忌」言論雖屢遭警備總部查禁,但黨外雜誌一本接一本開辦,在社會引起迴響,最後也催生了台灣的民主化進程。
黨外雜誌評時政 巧妙比喻政局
1970到1980年代起黨外運動開始發展,黨外刊物也應運而生,其中又以「台灣政論」、「八十年代」和「美麗島」雜誌最具代表性。黨外雜誌由當時的知識份子、海外歸國菁英領軍,撰寫文章評論時政,主要議題包括國會改選、解除戒嚴、台灣國家地位等。
曾參與台灣政論和美麗島雜誌的總統府資政姚嘉文表示,當時台灣社會已經不只滿足於一昧批評國民黨,所以雜誌內容也需有主張和論述,同時用各種巧妙的方式比喻,讓讀者更容易了解。姚嘉文說:『(原音)有一期,當時台大醫院在分割連體嬰,有一個人,我們現在知道是誰,有一個人投稿分割的問題,講說該割的割,不該連的就不要連。警總知道你們在講獨立,台灣跟大陸不應該連在一起,我們用很多方法表示台灣跟中國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總統府資政姚嘉文。(王韋婷攝)
警總嚴密盯哨 黨外雜誌漏夜編輯 機車鑽巷送印
在威權統治的時代,「叛逆」的黨外雜誌觸碰執政當局敏感神經,往往沒有出刊多久就被警備總部查禁,雜誌辦了一本又一本。曾經參與多本黨外雜誌編輯的邱萬興表示,編輯團隊全都名列警總黑名單,就算用假名撰稿、編輯,也全都難逃警總的耳目。邱萬興當年為了躲避警總的騷擾,他3個月搬一次家,騎車回家停在3條街外,甚至交代房東如果有人打電話找他,一律回答「沒有這個人」。
而黨外雜誌的編輯工作都是漏夜進行,目的也是為了躲避警總跟監。邱萬興說:『(原音)那個年代,我們編黨外雜誌,我們晚上美編人員8點就會進駐,大概一本雜誌64頁內頁,黑白連彩色,美編進駐到天亮6點前一定要完成,天剛亮你就要把稿子送出去。天色昏暗,警總人員要跟監比較困難,所以背著背包,有時候可能要假裝裝垃圾袋把它丟掉,可能是編輯部或美編人員,約個地方送稿子過去,一定要騎摩托車,先鑽巷子,那時候我們80年代在莒光路,裡面很多巷子我們都知道,在巷子鑽來鑽去,他找不到我們。』
為了延續黨外雜誌的香火,邱萬興說,編輯團隊保密工作滴水不漏,派專人到打字行「監督」打字過程,再第一時間專人帶回原稿,但是警總就是有辦法破解黨外雜誌的印刷流程,編輯團隊只能與警總鬥智、相互過招。邱萬興說:『(原音)全部用稿紙寫,寫完不是原稿過來嗎,原稿拿去中文打字行打字,打完字就送回來,結果奇怪,所有作者明明是原稿給你,為什麼原稿回來是影印稿?後來知道有鬼,被拿走了,趕快再回去跟老闆要原稿,老闆就跟他講說,原稿被警總拿走了。』
參與多本黨外雜誌編輯工作的邱萬興。(邱萬興提供)
越禁越想看 美麗島雜誌全台設服務處
警總雷厲風行查禁黨外刊物,想要購買的人必須是書報攤的熟客,和老闆以暗號交易,才能買到「違禁品」。但是,當局越是查禁,黨外雜誌越暢銷,以只有出刊4期的美麗島雜誌來說,最後一期銷售量突破14萬本,打破當時雜誌銷售紀錄。姚嘉文表示,美麗島雜誌之所以獲得迴響,除了當時民智漸開、逐漸渴望言論自由之外,當時的國際局勢變化和台灣風雨飄搖的處境,也讓民眾關心台灣未來的發展,進而想透過黨外雜誌得到更多訊息。姚嘉文說:『(原音)黨外只要罵說國民黨可惡,罵警察抓耙子,大家都很高興,國民黨死好,這樣罵大家就滿足,但是到1975年時這樣已經不滿足。到美麗島運動時,發生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影響我們的言論,1978年卡特宣布跟北京建交,台灣社會雖然沒有出國,雖然不是知識分子,他們對這個問題也很關心、有瞭解。』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後,美麗島雜誌被查封,隔年的立委選舉,多位黨外人士參選,更讓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姚嘉文表示,美麗島事件證明警總的做法脫節,台灣社會已經不反對黨外雜誌的訴求。他說:『(原音)因為他們認為我們開庭大家都會後悔,簽認罪,警總認為可以宣傳、鎮壓。因為國民黨有個政策是開庭經過要登報紙,我們就笑笑,他們叫我們要跪下來,說以後不敢,不再講國會改選,我們笑笑,我們不要做人嗎,我們也相信不會槍斃,所以開庭將我們主張講出來,結果證明警總觀念失敗,警總跟社會脫節很厲害。』
黨外雜誌爭言論自由 點燃台灣民主運動引信
美麗島事件引發國內外關注,這起事件打破了威權體制下壓抑的沉默,台灣開始追求自由民主。1984年,訴求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自由時代」誕生,創辦人鄭南榕挑戰禁忌,繼續鼓吹言論自由和民主發展。為了避免被政府查禁,鄭南榕申請了18張雜誌執照,又將編輯作業全部集中於雜誌社內,保密工作滴水不漏。直到1989年年底停刊為止「自由時代周刊」總共出版了302期,同時也創下被查禁和停刊次數最多的記錄。
1980年代社會運動萌芽,黨外勢力和輿論壓力衝擊國民黨政府的戒嚴體制,前總統蔣經國於1987年7月宣布解嚴、半年後解除報禁,禁錮已久的社會力量終於得到釋放;而1989年4月7日的鄭南榕事件再替改革帶來更多動力。
黨外雜誌興起,如星火燎原般喚醒社會對言論自由的渴望,催化了台灣民主化的發展,帶來了推波助瀾的效果,更進一步延續到90年代廢除刑法100條等運動,可說是台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引信。
(本系列專題報導取材自《中央廣播電台》)
鄭南榕事件30週年 系列報導
系列2/刑法100條修正 催生100%的言論自由
系列3/集遊修法最後一哩路 卡在自由與秩序的距離
系列4/網路假訊息、惡意攻擊肆虐 你有口難言嗎?
解嚴30/禁歌年代 禁不住好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