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在前段班與後段班之間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在前段班與後段班之間

 2019-07-04 17:18
我們常常只看重知識教育(特別是科技教育),卻忘記了若沒有好的宗教心靈在人的生命裡,這些科技或是充分的知識常被人拿來當作欺騙的工具。圖/Pixabay
我們常常只看重知識教育(特別是科技教育),卻忘記了若沒有好的宗教心靈在人的生命裡,這些科技或是充分的知識常被人拿來當作欺騙的工具。圖/Pixabay

我曾看過一本很好的書,書名叫《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這本書的作者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在該書的前言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也讓我多次省思。

考克斯教授提到,哈佛大學會邀請他去開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該校教職員告訴他的:「哈佛不能再忽視這股日益嚴重的窘境:我們為何越來越常聽到內線交易、司法黑幕、醫生注重利潤甚於病患、科學家捏造資料的事情?更糟的事,為何某些元凶還是哈佛校友?為何這麼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做出壞事?我們灌輸給學生的教育是否少了什麼?」

這段話說白了,就是學生有充分的知識,卻對別人痛苦的生命沒有憐憫的心。這是因為教育中欠缺了宗教素材。有好的宗教教育當素材,就會幫人重新思考一個基本問題:到底生命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到底我們要教學生建構怎樣的生命核心價值?我對教育現況的感想是我們常常只看重知識教育(特別是科技教育),卻忘記了若沒有好的宗教心靈在人的生命裡,這些科技或是充分的知識常被人拿來當作欺騙的工具。

在過去,我們的教育把學生分成所謂「前段班」跟「後段班」,更早的時候,甚至把班級名稱譏諷地叫成「升學班」和「放牛班」。這樣的結果,就是社會在無形中「分裂」得越來越大,二者之間彼此的互動也越來越疏遠,這是造成社會問題更加嚴重的主因。

這使我想起一則自己的經歷:

有一次,嘉義國中輔導室的陳俊吉主任邀請我去為學生演講。當時嘉義國中全校都是女生。陳主任特別提醒我,說要聽我演講的是「後段班」學生,因此,若是我演講時學生比較吵鬧,希望我能夠體諒。

果然,當我進入禮堂時,大約聚集了近四百個女生,吵雜的講話聲此起彼落,簡直就像菜市場一樣。大家一看見我穿著牧師服裝進入禮堂,就大叫「耶穌來囉」、「阿們」等這樣嘲諷的話。老師都在學生旁邊一直比著手勢,希望學生們安靜下來,但學生顯然不理會老師。

首先校長介紹我給大家認識,學生熱烈鼓掌,也大聲呼叫,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全都是女生(而且是被看成「後段班」學生)的學校生態。被她們這樣熱烈地拍手叫「耶穌,我愛你」,還真的有點受寵若驚。

演講一開始,我就說:「我以前也是後段班的學生。」沒想到這句話一出來,紛鬧的會場竟然開始安靜下來。

接著,我描述我以前在後段班讀書的情景,包括有:上課睡覺、考試作弊、同學打架、「泡妞或釣馬子」(意思是指找女朋友)的情形,她們聽了全都安靜下來,我看到站在兩側的老師們都開始微笑,並露出有點訝異的表情,我想他們大概無法相信牧師也會是後段班的學生,也會有這種後段班學生常見的行為吧。

說完這些之後,我告訴她們,學校的課業只要能通過就好,可以利用其他時間多讀些有意思的書,我說這些書的重要性絕對不輸給教科書。於是我開了張書單給學生,告訴她們這些書寫了怎樣的故事。其實這些書都是著名的小說,我告訴她們,讀這些小說,對她們一定很有幫助,至少在生命的看法上會有所不同。

到了結尾時,我提到那時「世界展望會」正好在嘉義市公園推動「飢餓三十」活動。我對學生說:「有誰知道這個活動的,舉手!」結果很多人紛紛舉起手來,也有人大聲喊說:「我有去參加喔!」

我告訴學生,只要每個同學捐出十塊錢,就可以讓非洲那些飢餓的小孩延長生命,多活一個禮拜。我請大家一起來接力救助這些非洲貧困飢餓的小孩,看我們可以延長一個小孩的生命多久。

我真的沒有想到,我演講完後,學生用非常熱烈的掌聲回覆我,她們不斷拍著手,而且持續很久。

結束後,我騎著腳踏車離開。

不久,校長騎著機車追上了我,跟我說:「盧牧師,是不是可以請您再回來學校,因為前段班的同學問說為什麼她們不能聽?她們不要上課,也要聽。請您再講一次,就講剛才講的內容,拜託。」就這樣,我又轉回學校去。

當我進入禮堂時,果然,氣氛完全不同。前段班的學生和後段班的學生很不一樣,大家都安安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有幾位學生拿著書本在閱讀,而班級導師則是聚集在一起,輕聲地彼此交談。

校長上台介紹我給同學認識,說我就是剛才對後段班同學演講的牧師,既然大家說要聽,就用熱烈的掌聲來歡迎。

我也曾是個前段班的學生,所以我一上台,就用了跟剛才差不多的開場白:「我以前也是前段班的學生。」但這一次,學生並沒有多少反應。

我接著說:「可是我們以前聽演講,不會帶書本來看,而是會專心聽,因為有人來演講,表示那是課本以外的內容,應該會增添許多知識。」有幾位原本低頭看書的同學,聽到後就抬頭看著我,也有人默默把手中的書本收了起來。

我告訴她們,過去我在前段班時,我和同學們是怎樣讀書、做筆記……等等,然後我話鋒一轉,說:「其實,學校的課業,只要能通過就好,因為很多都是讀了以後不會用到,甚至是根本用不到的東西……」當我講到這裡時,突然發現老師們紛紛露出驚訝的眼神,專注地看著我。同學們也是一副驚訝的表情。

我一樣列出書單,告訴她們看這些書所得到的東西比看那些教科書好多了,也才不會浪費我們青春的生命,這對我們以後遇到事情、要思考問題時,一定有所幫助。

接著,我一樣問學生,是否知道「世界展望會」的「飢餓三十」活動? 結果只有八個學生表示知道,但沒有任何學生去參加。我把在後段班講的話重複敘述一次,希望同學們能捐助非洲苦難的小孩。

說完,我也是在學生的掌聲中走下台,然後騎腳踏車回家。

隔兩個禮拜後,學校輔導室的陳主任打電話給我,說:「盧牧師,我們感到相當奇怪,短短兩個禮拜,後段班學生不到四百個,已經捐出了一萬八千多元,但前段班學生有四百二十多個,卻只有捐出八百多元。怎麼落差會這樣大?」

我跟陳主任說:「這很正常,因為我們的教育是在教競爭,並不是在教分享和愛。因為有競爭,所以一定要打敗對手,甚至還會不擇手段,只為了要贏過競爭的對手,不會去注意別人的困境,否則就會輸了。但若是有分享,就會有愛,而有愛的地方,就會知道要對苦難的生命生出憐憫的心。

「這些後段班的學生,因為自己被前段班學生瞧不起,也被老師當作「麻煩」,甚至是被放棄不管。因此,她們心中有一股說不出且帶有怨恨的心境。但現在聽到有人比她們活在更悲慘的環境中,她們善良的心靈就生出一股憐憫的心,就好像我們常聽到的『同病相憐』的心境,就決定出錢幫助。」

耶穌曾說:「以仁慈待人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也要以仁慈帶他們!」(馬太福音5:7)聖經也說:「濟助窮人等於借錢給上主;他的善行,上主要償還。」(箴言19:17)「慷慨把食物分給窮人的,必然蒙福。」(箴言22:9)

真正好的教育,不一定要靠制度改革,而是培養我們的孩子對生命有憐憫的心。有這樣的心境,會幫助社會增添和諧的力量,也會使我們彼此之間減少仇恨。更重要的是,有好的宗教素材在教育裡,孩子的誠實、憐憫之心就會在生命裡生根、茁壯。

本文摘自《伸出你的手:為生命灌注愛與意義的33堂課》一書,啟示出版◎城邦

新書發表會

時間:2019年7月6日(六)13:30-15:30
地點: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