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高等教育現場的特殊現象將牽動未來的競爭力持續下滑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高等教育現場的特殊現象將牽動未來的競爭力持續下滑

2014-01-06 09:20

【經濟臺灣專欄】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年輕人競爭力不足,禁不起壓力,使得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年輕人才,甚至有人批評,現在許多大學畢業生說不定連22K都不夠格,但是大家一昧地批評現代年輕人,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有沒有人真正深入的去想過。新一代的年輕人如果真的如大家所感覺的競爭力不足,其實對整個國家社會的未來發展應該是絕對不利,也不是大家所樂見。而有關這一點,我想從台灣高等教育的角度來觀察與思考這個問題,因為現在這幾年的高等教育現場,尤其私立大學校院,筆者與許多同樣在大學教育現場第一線教師非正式的談論發現,很多老師都有一些共同的感受,認為現在大學生的求學態度,一年不如一年,但是對於這樣的現象,我也經常反問,那老師你的處理方式是什麼?講得更白一點,學生作業不合格、考試成績不及格甚至很少來上課,擔任大學教授的老師們,有將這種情形的學生評定為學習成效不及格嗎(當掉)? 我發現竟然有很多老師都沒有守住這一關,少子化是最大的藉口,但少子化現象就能夠違反「有努力才有收穫」的基本教育理念嗎?少子化不就更應該更重視、更謹慎孩子的教育嗎?但我們為什麼卻反其道而行,孰令致之?列舉二項目前高等教育現場的現象,請大家思考,到底誰是受害者,誰將承受這些後果。

一、沒升等就走路(不續聘)的教師聘任制度

目前在高等教育工作的老師,都知道各級教師的升等潛規則,很多都是只看有多少「數量」的期刊發表,加上各大學院校不論是否為研究型大學,也幾乎都訂有限期升等條款,短則六年長則八年,甚至更有三年內必須至少發表一篇「合規定」的期刊論文,否則也不續聘的高規格要求,試想在這種制度誘導下,原本想認真教學與輔導學生的老師,也無可避免地花更多時間在所謂的期刊論文上,教學變成副業,輔導學生能免就免,因為輔導學生完全不列入升等考核成績,願意投入這項良心工作的老師如鳳毛麟角,行政服務若沒有額外優惠條件,更是吃力不討好避之唯恐不及。曾經遇過有老師語重心長地指出,沒足夠的論文數量若升等不過,工作都不保了,連他自己都需要人家輔導,他憑什麼去輔導學生,叫學生努力用功考證照,但他自己證照一堆最後還不是被學校fire;更有聽聞學音樂及藝術的老師也被要求寫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學引文索引)、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期刊論文,否則不能提送升等,整個高等教育現場都在瘋狂SCI、SSCI,而這些所謂的SCI、SSCI,為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建立的科學文獻資料庫與社會科學文獻資料庫,卻成為我們這些自稱高等知識分子膜拜的對象,因此這些指標也已被戲謔改名為Stupid Chinese Index以及Super Stupid Chinese Index,這個結果,促使許多高等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有些變得不在乎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成效,因為一切以升等為繼續存活在高等教育現場的主要手段,升等不過工作就沒有保障,明年聘書還收不收得到,可能都是未知數,遑論要求他們能有多少心力去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即使升等通過,這五年甚至十年來所犧牲掉是誰的權益,其實不言可喻!

二、避免學生流失對學習成績不能或不敢「要求」

高等教育雖日益普及,但對應之學齡人口卻呈下降之勢,近5年大專校院招生均有4~5萬人之缺額,但我們可以看到,排名在前段的國立大學,囊括了愈來愈多的教育經費(類似5年5百億之類的財務奧援),相較之下,私立大學所獲得的挹注便相對微薄,而且競爭力與招生誘因都不如國立大學,更遑論還能有多少理想與抱負,由於私校的營利存續色彩,支撐學校的主要經費來源幾乎是學生繳交的學費,故在內外環境影響下,許多學校管理當局,不論明示或暗示,講好聽是希望老師們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標準,都要想盡辦法給予學生「最大的學習空間」,講白一點,只要學生有來學校上課,都要儘量給予及格,如果你評定成績「太過」嚴格,下一次可能因教學評鑑成績不好看,或是學生不選擇你的課,該課程可能無法繼續開設,後果自負。在這樣的氛圍下,「聰明」的老師,便會逐漸使出最大的「優惠」讓彼此都能「獲利」。舉例來說,老師為了能讓學生成績不至於太難看,除了考試題目都先講過幾遍,甚至演練好幾遍,如果不及格仍佔大多數,甚至有人仍然交白卷,但為了學校的存續及自身的「權益」,許多老師仍會發揮最大的「寬容」,給學生最大的學習空間。學生的學分數是取得了,但學到了什麼,你想像得到嗎?

目前台灣高等教育現場的的這二個現象,教授無心他顧只拚論文,徒增論文奴工的博碩士生,對學生的要求與標準愈來愈寬鬆,將不斷侵蝕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尤其佔了全部高等教育半數以上的私立大學校院,可能都普遍有類似的現象,而受害最深的更是學生本身卻不自知,因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可能因此無法確實培養應有的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競爭環境的抗壓力,無怪乎當他們從學校畢業後進入職場,讓很多企業主總是覺得,現在年輕人的競爭力、抗壓力不若以往,甚至也有批評其專業素養不足的聲音,然而,是誰造就他們變成這個結果,我想很多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老師們心裡應該清楚,我們能怪罪現在的年輕人不如過往嗎?老師們在這升等制度的生存遊戲與少子化兩大衝擊下,還有多少能堅持基本的教育信念,我不知道,但是如果這些現象繼續發展下去,最後大家就一起承擔這整個後果吧。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