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透過孤寂感,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以創作豐足心靈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透過孤寂感,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以創作豐足心靈

 2021-08-16 17:32
作者指出,只要一轉念,孤寂感會是上天給予人的珍貴禮物,在看似充滿苦難、無趣的世界中,或許可如卡夫卡般有奇思異想,刻畫出厭世感強烈,卻充滿嘲諷的《變形記》。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作者指出,只要一轉念,孤寂感會是上天給予人的珍貴禮物,在看似充滿苦難、無趣的世界中,或許可如卡夫卡般有奇思異想,刻畫出厭世感強烈,卻充滿嘲諷的《變形記》。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人心多少會有孤寂感受,國內本土研究顯示,高達九成五的青少年具孤寂感,其中三成八屬嚴重的孤寂者,容易陷入憂鬱漩渦,少數甚至有自殺念頭。研究發現,生命早年家庭關係是影響孤寂感的關鍵之一,青春期階段父母未限制交友、家庭凝聚力強,感到嚴重孤寂的風險顯著較低。顯見,孤寂感對台灣青年來說,會是個重要且糾纏一生的課題…

然而,攤開這樣的研究數據,不免讓人暗自擔心,如此高比率的孤寂者,到底正不正常呢? 或許,不管是寫文的本人跟看文的讀者本身,皆是個不折不扣的孤寂者呢!其實「孤寂感」,長期以來,總被視為一個「負面」的訊號,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但我們想問的是說:「難道孤寂感就必須除去嗎?如何看待孤寂感這件事呢?」這將會是個有趣,並值得繼續深入探討的問題!

現代人的孤寂感,來自於資訊媒體的發達。速食化的快步調,讓人們越來越無法忍受,失去「即時回應」的制約機制。一旦,期待事物能馬上得到答覆及結果,我們也就沒有太多耐心,去等待種下希望的喜悅、辛勤耕耘的過程、成果綻放的雀躍了!然而,這些進程,似乎都是「我們與自己」一同經歷的點點滴滴。當一切皆被捨棄之時,內心的空虛感、孤寂感,想必油然而生……

深究這些經驗,我們會記得,許多我們的第一次:「第一次學會騎腳踏車、第一次上學、第一次出國、第一次戀愛…」在一幕幕的視覺及聲音刺激中,堆疊出精采的人生。但,當第一次已成過去,而日復一日的既定步調,被安排好的生活,是否遺留下來的,僅是巨大卻勞不可破的孤寂感呢?《約翰克利斯朵夫》裡的一段很深刻的話: 「大部分的人在三十歲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 ,此後的餘生,只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如此切中人心之語,恰似打在你、我身上!

然而,在正視自己的「孤寂感」後,又能如何呢?我們是不是都逃避著孤寂,而選擇忙碌呢?我們開始動身,去尋找撫平內心孤寂的解藥了嗎?哲學家尼采曾說過:「高貴的靈魂,是自己尊重自己!」事實上,孤寂感,來自於「漠視自己內心的感受」,放任其雜草滿佈,卻不願多加修剪、整理、澆水、施肥…… 僅是一味地喊著,沒人懂我、沒人在乎我啊!我想,箇中原因已呼之欲出:「孤寂感,來自於內心對生命的『渴望』及『使命』不夠清楚與強烈,以至於世界無法回覆,我們內心的強烈呼喚……」

因此,孤寂感,或許不該被視同如疾病一般,亟欲除掉的「壞東西」。相反地,孤寂感具有的積極作用在於:「促使我們起而行動,去尋找『生命的使命』。那個真正會讓你的內心,悸動不已的『生命依歸』!」可惜,國內本土研究,仍偏重於健康、心理層次,以原生家庭的親疏,來評判孤寂感的強度。然而,在無法改變過往的家庭氛圍時,人人卻依然有著再次「重生」的機會,只要我們願意…

轉念,孤寂感會是上天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在看似充滿苦難、無趣的世界中,或許你有著如卡夫卡般的奇思異想,刻畫出厭世感強烈,卻充滿嘲諷的《變形記》,背後實則在控訴不解人心、愛胡亂家暴的老爸,但自己孤寂的內心,也藉由書寫而得到昇華。又或者,安靜的你,其實想來點如馬克吐溫筆下,頑皮搗蛋的《湯姆歷險記》,呈現真實的叛逆、反骨性格,作為宣洩!這些讓人景仰的天才作家們,正是善用其孤寂感,醉心於生命的創作。因此,孤寂感,誘發出人類更深層的探索及尋找認同的過程,在這段旅程中,找到自己的使命。也因此,只有好好聆聽孤寂感所透露出的訊息,才不會扼殺了一個天才的誕生……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