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人在台灣的音樂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甚至有「宜蘭幫」之稱,這其中有許多音樂家都是張月娥老師的學生,在三四十年前那窮苦的年代,鄉下人是學不起音樂的,然而在張老師義務指導和資助下,由於她的無私奉獻,宜蘭出了許多知名的音樂家,也使得宜蘭在國樂人口密度全台最高。
張月娥,民國16年生於瑞芳,因對音樂有興趣,一生致力於音樂教育,曾服務於礁溪國小與礁溪國中,34年的教書生涯,培養許多音樂人才,退休後更將重心放在宜蘭歌仔戲的田野調查,從事老藝人的訪問及唱腔寫譜工作,至今不輟,縱使她今年已88歲高齡了。
歌仔戲啟蒙
她有個大她三歲的姊姊,小時候他們經常看歌仔戲,回來後姊姊當導演,她喜歡演小旦,常跟鄰居們一起演戲。
那時爸爸做的是礦坑的礦坑木,它取材自相思樹,因此哪個地方相思樹多,他家就搬家到那兒,因此小學曾搬過四次家,從礁溪→四結→宜蘭→頭城,讀過四所小學。
她跟姊姊感情很好。但姊姊15歲突然過世,這給全家人很大的打擊。爸爸在日記中寫道:「天要滅我!」家中遭此變故,她則靠著音樂,才從精神錯亂中走出來。
正式選修音樂
小學畢業後,她幸運地考上很難考的蘭陽女中,高二時選修音樂,跟著日本老師織田永生學習風琴、樂理,畢業前也學小提琴。那時蘭女要念四年,三年級畢旅去台中,同學都去買吃的、玩的東西,她買的卻是木琴和笛子。晚上回旅館就請老師教她,且迫不及待地吹了起來,也顧不得吵到別人,被同學笑說:「音樂瘋」。老師看到她的表現,知道她真的喜歡音樂,也很肯教她。
自學繪畫 管樂 國樂 先後組管樂 國樂團
蘭女畢業後,織田老師引薦她去礁溪國小教音樂,任音樂輔導員,那時曾組過合唱團。在礁溪國小服務了14年。
婚後育有子女七人,四男三女,而今大多從事跟音樂相關的工作或教職。
而後再到礁溪國中教音樂、美術等。對她影響最大的是民國55年去省訓團學國樂概論及國樂團組訓。她自學管樂,先組管樂團。後來絲竹樂的聲音非常吸引她,從此愛上國樂。民國57年是國家音樂年,她去台北學琵琶及其他樂器。她開始邊學邊教,在學校組國樂團。後來礁溪協天廟落成典禮,國樂團應邀表演,當時縣長陳進東對礁溪國中國樂團讚賞有加,直說:「太好了,保持下去!」
這過程很艱辛,常沒有禮拜六、禮拜天的,但也相當有成果。畢業後再深造的學生也常會回來幫忙教學弟學妹,尤其是省賽前。她最欣慰的是,當時國樂團的學生,有不少人畢業後繼續音樂的學習與深造,也獲得不錯的成就。
培育優秀音樂人才
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表示,我的第一把胡琴是張老師送我的,麵包也是那時吃最多。那時代,買一把胡琴等於買一台鐵牛車,他父親就說鐵牛仔可以養活全家而胡琴能嗎?我失望極了,結果張老師買了一把胡琴送給他,激勵並延續了他的音樂之路;國家交響樂團低音首席傅永和在法國巴黎音樂院拿到第一名畢業的殊榮,也是受了張月娥老師很多的指導與幫忙;吳沙國中校長吳錫傳、當代樂坊執行長李建興、曾任國家國樂團首席的林永塗、北藝大教授朱文瑋,任職於台北市立國樂團的吳榮燦,也在內湖社區大學教民俗音樂歌謠,甚至許多企業界的人士等等,都受過張月娥的薰陶。傅永和說:張老師對我的影響有三方面:以德養生(其生活簡單樸素)、積德(我想學音樂,張老師拿錢到我家,說服家人讓我學音樂 )、持之以恆(選擇善、捨棄惡)。
張月娥老師說:「學生本身對音樂有興趣,我就引起其學習動機。」談起優秀學生,她如數家珍:「吳榮燦是第一個讀音樂的學生,其認真學習、勤於練習,教授很高興。我不在時,傅永和就會代替我指揮。黃正銘上課很專心,樂理吸收很快…。那時國樂團裡沒有一個戴眼鏡的,真的是個個『耳聰目明』呢!」
永遠的音符
她的音樂素養,全靠自學而得。張月娥老師說,源於她對音樂的愛好,會儘量培育有能力的下一代。張月娥女士因國樂的扎根、推廣與培育許多音樂人才,還有對傳統戲曲的保存和推廣,貢獻卓著。她的「本地歌仔戲音樂之調查與報告」是記述本土音樂的經典之作!詳實記錄了本地歌仔戲的歷史、老藝人的資料、歌仔戲戲曲的各種唱腔和樂器。因此獲選為85年的第三屆噶瑪蘭獎得主。
宜蘭市公所於10月21日到25日舉辦「2015丟丟銅蘭城國際音樂節」(簡稱國際音樂節),並以「音樂的禮物-張月娥老師」特展向無私奉獻於音樂教育的張月娥老師致敬。
張月娥老師可說是當代宜蘭的音樂之母。對她而言,生活不能沒有音樂,音樂陪伴他的一生,是她一輩子的興趣。
師生情 左起 李建興 黃正銘 張月娥 傅永和。
看展覽 左起宜蘭市長江聰淵 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 張月娥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