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波克羅埃西亞共和國(Herceg─Bosna)
黑塞哥–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克羅埃西亞語:Hrvatska Republika Herceg–Bosna)是1993年克羅埃西亞人在波士尼亞戰爭中建立的共和國,1994年由於與波士尼亞的穆斯林民族簽署《華盛頓條約》併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與塞族共和國是組成了今天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兩個政治實體。
莫斯塔爾(Mostar)離塞拉耶佛130公里。莫斯塔爾位於波赫南部,赫塞哥維納中部地區。莫斯塔爾都市區位於赫塞哥維納地區的地理中心,因內雷特瓦河流經峽谷中心,因而又名「內雷特瓦河之城」(grad na rijeci Neretvi)。在波赫的兩個的政治實體中,莫斯塔爾屬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另外,莫斯塔爾是赫塞哥維納–涅雷特瓦州的首府,赫塞哥維納地區最大的中心都市,波赫國內第五大都市。內雷特瓦河流經市內。在波赫戰爭期間,莫斯塔爾被實際上獨立的克羅埃西亞赫塞哥波士尼亞共和國定為首都。
首先看莫斯塔爾的人口結構,才易了解戰爭。1991年統計,莫斯塔爾126,066人,其中波士尼亞人穆斯林系(34.9%);克羅埃西亞人(33.8%);塞爾維亞人(19.0%);南斯拉夫人(10.0%);其他 (2.3%)。波士尼亞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當中,波士尼亞的民兵要對抗的是當時駐在波士尼亞的南斯拉夫人民軍,使人民軍撤離波士尼亞。
1992年5月,戰爭轉變到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波士尼亞的克羅埃西亞裔與穆斯林聯合對抗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裔。這些塞裔在1月宣布成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og naroda Bosne i Hercegovine)」,8月又更名為塞族共和國。塞裔藉其優勢,將原先佔有55%的土地擴張到約70%左右。之後,塞裔的戰鬥的目標轉向波士尼亞東北部,他們計畫在這區建立一條連接塞爾維亞本土與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地區的走廊,並在1992年10月達成這項計畫後。
1993年春天,戰爭轉換到第三個階段。為了爭奪領地以及莫斯塔爾市的所有權,原先合作對抗塞裔的克裔及穆斯林之間爆發了戰爭。克裔想要以莫斯塔爾做為國家的首都,他們稱這個國家為「黑塞哥–波士尼亞共和國」有別於穆斯林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共和國」。
這樣的局勢維持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期間內產生了一些以民族主義觀點來看非常弔詭的事情。克裔為了躲避穆斯林的攻擊,躲到塞裔的陣地後面,而塞裔後來還護送他們安全回到自己的地區。這時候,塞裔主要是在持續對波士尼亞克人所屬的塞拉耶佛政府施壓,並且鞏固他們已經佔有的地區。直到1994年3月,簽屬了華盛頓協議,局勢才開始又有所轉變。這項協議在波士尼亞建立一個由穆斯林與克裔組成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克裔與穆斯林再度站在同一陣線。
莫斯塔爾(Mostar)原意為「守橋人」(mostari),當時橫跨內雷特瓦河的木製橋樑是莫斯塔爾的代表性象徵,連結兩岸的兩種宗教文明,一頭是清真寺的喚拜樓,另一頭則是天主教教堂。而如今看到的莫斯塔爾古橋其實是1990年代內戰時期摧毀後復原重建的石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努力下,古鎮的許多建築也得到了修復或重建。整個舊城於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如今成為協調和解、國際合作的象徵,也是不同文化、種族和宗教社會之間和睦相處的代表。
莫斯塔爾市內主要的兩個民族是克羅埃西亞人和波士尼亞人。莫斯塔爾市的塞爾維亞人有很多在戰爭中都被迫離開城市,但仍有少數塞爾維亞人居住在莫斯塔爾。戰爭結束之後,市政也十分重視民族之間的平等。大多數克羅埃西亞人和波士尼亞人都隔內雷特瓦河生活。
世界遺產:莫斯塔爾(Mostar)古城和莫斯塔爾老橋
說到莫斯塔爾(Mostar)這座城市,大家一定會馬上想到著名的莫斯塔爾老橋。Stari Most (意思是 Old Bridge),這座橋是奧托曼帝國在 1557 年下令用石頭材料代替當時的木橋,總共花了9年才完成。在那個年代是全世界最寬的橋。它的長度 28公尺,高20公尺,當時的工程到底如何,以當時的技術建造這座橋史書並沒有詳細記載。這座古橋曾是世界上最寬、最令人驚嘆的拱橋:寬4公尺、長29公尺、高20公尺,能夠承受軍隊、馬匹和貨運通過,橋的兩端各有一座石砌橋頭堡。由於設計師Mimar Hayruddin沒有留下一張設計圖,這座橋不僅是世界建築史的奇蹟,興建過程更成為一個謎。1990年代的內戰摧毀的了這座古橋,為了修補古橋斷裂的歷史,聯合國支援的古橋重建團隊派潛水員打撈河中的石塊,研究材質及構造,修復工程除了繼續使用河裡的殘磚,甚至到400年前的採石場蒐集石材,考究原橋的色質和形狀,完成重建。橋頭上的紀念碑寫著「勿忘1993」,石塊來自當年被炸毀的橋身,紀念悲劇發生的年代,插在上面的鐵管是當年炸毀古橋的彈殼,在如今人聲鼎沸的觀光景點中,默默紀念這段歷史的記憶。(見版面首圖)
老橋如今已恢復昔日榮景,遊人如織,常有高空跳水高手在橋上表演。但走近橋頭,你很難不看到一堆生鏽的砲彈殘骸,底下石碑寫著「DON'T FORGET '93」,勿忘93年的傷痛。
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看,莫斯塔爾老橋( Stari Most)就是有不同風味。重建後的老橋(又名彩虹橋)於2008年9月完成。(圖/李界木)
這座橋尾端的堡壘早上看起來端莊許多,很有中古世紀的感覺,1998年世界遺產組織開始幫忙籌劃如何修建這座橋,直到2004年橋完工為止,維修的技術以及石頭都盡量用之前的材料。据說他們為了用奧托曼帝國建橋的方式還找土耳其公司幫忙呢!(圖/李界木)
在橋端擺了這個紀念碑,如果不知道這邊的歷史一定無法了解其中的意義。(圖/李界木)
過橋的摩斯林區。(圖/李界木)
橋上看科斯基.麥哈麥德帕夏清真寺。莫斯塔爾( Mostar)這個城市非常奇妙,很有中古世紀但又帶有伊斯蘭教的風味。(圖/李界木)
戰爭的慘痛
(圖/李界木)
Yugoslavia 南斯拉夫聯邦磁鐵貼片,那些國家一目了然:南斯拉夫(Yugoslavia)有 「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形容。1992年到2008年間,Yugoslavia除了塞爾維亞以外的民族紛紛獨立建國,此聯邦政體也慢慢解體,南斯拉夫成為歷史名詞。
註:
一個國家: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二種文字:拉丁文字與斯拉夫文字;三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與馬其頓語;四種主要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與伊斯蘭教;五大族裔: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馬其頓人與蒙特內哥羅人;六個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七個鄰國: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奧地利與義大利;八個政治區: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科索沃自治省、伏伊伏丁那自治省。
在莫斯塔爾老城外面,還是可以看到許多波士尼亞戰爭遺留下來的廢棄建築。
上車後在山坡上看的新墳墓。据說許多年輕的生命都因為這戰爭而失去,最震撼的是所有墓碑都是刻著1993–1995。這場波士尼亞戰爭 Bosian War 造成約20萬人死亡,200萬人淪為難民,有點像是現今的 Syria 敘利亞。(圖/李界木)
原來這棟是以前廢棄的大學,不止這棟,周圍還有更多大型的廢棄建築。(圖/李界木)
戰後莫斯塔爾被毀損的建築。(圖/李界木)
戰爭雖然慘痛,獨立建國強烈企圖心,人們還是重建再生,留給子孫幸福、希望、繁榮。這是毅勇、歷史!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