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0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傑出獎』,頒發給臺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林麗瓊,其研究領域涵蓋了半導體、能源材料與薄膜合成與開發等技術。從訪問的過程中,更發現林麗瓊不只在學術界打拼,並致力於拔擢更多的女性科學家。
與物理的邂逅
談到就讀物理系的契機,林麗瓊笑著說這是一個美麗的機緣。
因為從小就對任何事務都很感興趣,不論是畫畫、寫作或是科學領域。不過影響她走向物理這條路是因為大她4 歲、當時已就讀臺大物理系的姐姐。在姐姐耳濡目染的影響之下,也讓她走向了物理這條路。「其實,原本我還天真地以為土木系可以結合我喜歡畫畫和科學的興趣,因此把臺大土木系填第一,物理系填第二,不巧聯考差了0.25 分,進入物理系,就這樣結緣一生。」
而在就讀臺大物理系期間,林麗瓊也認識很多厲害的同學、學長姐與學弟妹。「在我讀大學的年代流行一個口號: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似乎當時所有念臺大的學生,都想去美國闖一闖,林麗瓊也不例外。
從臺大物理系畢業後,林麗瓊為前往美國深造,申請了美國幾所學校的博士學位。在那個年代,出國的學生們考慮的主要是獎學金以及學校的排名。最後,她選擇了修讀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博士,不過卻不是因為獎學金最多,而是因為這是她最嚮往的學校。
在出國前結婚,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博士期間,林麗瓊也經歷了懷孕、生下女兒。「為了堅持完成學業,還找了保母幫助我照顧小孩,也會和先生分工合作。」也因為可以利用的時間變短,林麗瓊學會了更精準地掌握自己可以運用的時間。
博士畢業之後,林麗瓊獲得了美國奇異(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公司的研發中心工作,主要是擔任材料科學研究員。在當時的研發中心,林麗瓊是第一個亞裔女性研究員,因此也發生了不少的「特殊」待遇與經驗。「剛進入奇異公司時,我頂著一個肚子到公司報到,那時候懷了第二個寶寶。也因為我一進入公司時是懷孕的狀態,在進行會議時,我隱約發現主管在分配大的研究題目時,總是跳過我。幾次之後,我主動到主管辦公室,想要爭取我有興趣的研究題目。」林麗瓊心想,「我又不是不行!」
當林麗瓊去跟主管爭取研究題目時,主管的表情十分驚訝。「他認為我除了目前正在懷孕外,還有一個2 歲的小孩需要照顧,若參與這些工作,那也意味著要跟著團隊飛越到各個不同的城市,在許多的工廠來回穿梭,畢竟,奇異的工廠遍及美國各地。」聽到主管的解釋後,林麗瓊才發現主管是基於體貼的心意,並非歧視。在一個以男性為主的工作場域中,他們對於女性的夥伴是陌生的。
經過幾次溝通後,主管願意讓她參與大的研究題目,「當然,我真的就在1年內飛了8 個不同地區進行研究工作,也真的發現自己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刻,也開始懂得放開一些會議,讓自己可以在健康、家庭與工作當中取得平衡。」
林麗瓊也以自己的經驗,想鼓勵女性朋友一句話,在「職場上遇到可以表現的機會,要主動去爭取或溝通,無論成功或失敗。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當然是帶著和緩的語氣與清晰的邏輯,可以讓同事與上司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
拉脫維亞大學固態物理研究所學者參訪臺大。圖/林麗瓊提供
萌生回臺想法
雖然林麗瓊在美國的薪水不錯、生活與工作也都很好,但卻不免有些缺憾。舉例來說,周末假日時,幾個待在美國的同鄉朋友,會相聚在一起唱歌,解解相思之愁。但是周末過後,大家轉過身還是繼續為美國IBM、GE 等公司效命。
因此,在美國生活多年後,開始思考回臺灣找工作與定居,變成了與先生最常聊的話題。「我先生比我還有行動力,沒多久他就真的回臺灣找工作,比我早1年半回臺灣。他的理由是,趁女兒們還小回臺灣,因為若等她們更長大一點,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就更難離開了。」因此,在美國待了11 年後,林麗瓊回到了臺灣。
實驗室內的微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Microwave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圖/林麗瓊提供
進入臺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
打定主意要回臺灣之後,林麗瓊積極地將履歷投到了臺大物理系、材料系等單位,但是因為在業界的資歷太淺,沒有得到青睞。但是說也幸運,在 1992 年臺大成立了一個新單位,一個純研究性質的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簡稱凝態中心)。或許由於這樣的研究中心在前無古人、也還不是很多人知道它的情況下,林麗瓊幸運地於1994 年獲得在這裡工作的機會。
不同於一般學校裡的系所,凝態中心沒有固定的學生來源,研究該如何進行,與人合作變得十分重要。「幸虧有許多貴人的相助,我們透過合作的方式,讓我的實驗室也能有學生進來學習、幫忙、協助執行研究計畫並接受我的指導。藉由合作,許多不同系所的學生加入我的實驗室。」也因如此,林麗瓊的研究方向越來越多元,涉獵的領域也越來越多,這些是她當初始料未及的。
「 現在回頭來看,我當時真的很幸運,除了與凝態中心一起成長外,也共同走過了必須努力,才能夠創造出能發揮自我所長的環境;而在與中心同仁一起打拼之下,也逐步勾勒出它現在的模樣。」
目前林麗瓊有來自多達8 種不同科系的學生,包括物理、化學、化工、材料、電機、電子光電、生醫光電、機械各領域,而且近年來也招收了很多國際生,「因為凝態中心的特殊性,這個單位一開始就希望以多元跨領域為主,所以中心裡眾多的研究員們都是招收不同系所的學生,這些學生以臺灣人為主。外國學生的招收則是因為中研院的國際研究生學程(Taiwa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中的奈米計畫,我與之合作,因此收了外籍生。在我的研究團隊中,也能看到有幾位包著頭巾的身影,她們的研究表現不俗,讓我很開心。」
除了學生的多樣性外,從訪談的過程中也不難發現林麗瓊對於女性科學家的稀少感到可惜,因此她也不諱言的表示若有機會,會優先收女生為學生,「我希望女學生在我的實驗室裡學習,能得到一些啟發跟鼓勵,如果學生們願意以我當作模範,繼續往科學的路走,這會讓我覺得自己盡了指導本分與社會責任。我喜歡科學,也認為從事科學這個行業,無分性別,只要努力都可以做出貢獻。」
「無論男生或女生,都能夠做很好的研究,不用害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阻礙前進,把那些障礙一個個搬開就是了。」
女科學家的優勢與劣勢
在科學的道路上,「女性」這個性別,有其優勢與劣勢。例如,女科學家本身的數量少,感覺上是一種劣勢,但換個角度想也可能是一種優勢。
林麗瓊還記得有一次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發表,「因為女生少,別人對我更有印象,在同行之間的討論度與曝光度都明顯的提升。大家會記得為數眾多學者中的少數女生。『就是那個臺灣來的姓Chen(陳)的女生』,大家一聽就:『喔~我們知道那個女生。』,我的英文名有掛夫姓,所以會被稱為那個姓Chen(陳)的女生。」因為稀少性,所以突出;優勢與劣勢,往往都是一體兩面。
身為女性工作委員會一員的林麗瓊,認為女性在科學上應該被更加推廣,以促成更多她們可以發展的機會,「因為現今還是處在性別沒有平衡的時代,雖並不是1:1就叫做平衡,但是以現在約1:10的比例絕對是過少的,所以也以此在努力。」林麗瓊也強調,「當有一天,女性選擇科學當作終身職業時,不再有社會或家庭的異樣眼光或反對時,那麼才是真正的平衡與平等。」
給讀者的人生建議
最後,林麗瓊想勉勵所有正在或未來想往科學發展的讀者,「在科學的鑽研中一定會遇到挫敗期,而挫敗感的發生不外乎是對於設定目標的落差與人際關係的問題。當科學研究中產生期待落差時,可能是因為自己所訂定的目標與基礎的認知產生衝突或錯誤,因為在廣大的知識圈中已知永遠小於未知,雖然已知會持續成長但是未知是無限大的,如果你所要挑戰的是一個距離現今所知還太遙遠的未知,那麼調整你所設定的目標吧!」
至於人際關係,林麗瓊建議讀者們要學習在大團隊中「與人相處」,而不是希望別人「配合自己」。接受並理解他人不照著自己的想法與思維,且在此情況下找出一起共事的模式,接受彼此的不同。「要盡量秉持著『我好,你也好』的人生態度,除了肯定自己外,也能欣賞、讚美他人,並在相處過程中,找到一條相互扶持、往前的路,讓挫敗感降到最低。」
從訪談的過程中,處處可以看出林麗瓊老師對於科學研究的熱愛,且不時鼓勵著讀者,「做科學研究真的是一個充滿樂趣的行業,因為能夠接受許多挑戰,能解決還未被解決的問題。」除了鼓勵,林麗瓊也不忘提醒,「科學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有時也會遇到在某個時間點,覺得問題像一座高山一樣難跨越。但是,也因如此,體驗到的滋味才會完整。就像一年有四季一樣。」
對於林麗瓊老師而言,科學研究有春夏秋冬,唯有親自摸索並體驗後,才能明白箇中滋味。
圖/王弘奕攝影
林麗瓊
經歷
1981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學士
1989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學博士
1989~1994美國奇異公司研發中心材料科學研究員
1994~2000臺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000~迄今臺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2~迄今臺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由李依庭(《科學月刊》編輯)、張敏娟(《科學月刊》副總編輯)執筆,科學月刊授權使用,謹此致謝。原文出處
創建於1970年的《科學月刊》,當年一群留美的台灣學生,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興辦,是台灣最老牌的科普雜誌,內容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工程科學。
訂閱 《科學月刊》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