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歐洲之聲】台灣的外交生機在復活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歐洲之聲】台灣的外交生機在復活

 2019-05-16 11:21
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朗根(Werner Langen),於2月20日在台灣向蔡英文總統親自面呈155位歐洲議會跨黨派議員聯署的「促進台海和平與穩定聲明」。圖/總統府
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朗根(Werner Langen),於2月20日在台灣向蔡英文總統親自面呈155位歐洲議會跨黨派議員聯署的「促進台海和平與穩定聲明」。圖/總統府

近年來,美中關係全線繃緊,一碰一觸,全球股市跟著抽搐,國際政治跟著顛簸。其實歐洲與德國,這裏的黎明也未必是靜悄悄,雖然不至於狼煙四起,但也不是死水一潭……。

胡平有一說法,「如果台灣能得到廣泛的國際承認,大陸對台動武,就會被看成是如『北韓打南韓』,整個國際社會就會出面干預,聯合國就可能通過決議出兵制止。」換句話來說,台灣應該力求贏得國際承認,才能增強台灣的自身安全。

這些年來,世人總以為:站在孤獨的台灣背後,只有美國,其實不然。如此的國際承認與關係,這一年來在歐洲與德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習近平的「告文」點燃德國火種

2017年漢堡20國峰會前,習近平撰文道:中德關係已經成為「全球框架內重要國民經濟體之間相互合作的典範。」在中德關係火熱的這些歲月裏,台灣被德國社會遺忘,似乎無人察覺。如今看來,「全球典範」的關係背後卻也問題多多。

今年元月2日,習近平發表了「對台政策講話」,大有警憒覺聾的味道。對於事後習蔡之間的唇槍舌劍論戰,這裏且按下不表,我們曾撰文在台灣《民報》、香港《前哨》雜誌均有發表。今天就談談,這火藥味嗆著了的德國與歐盟。

對於台灣的現況,德國電視一台有客觀的表述:今年一月「中國和台灣之間的聲音再次變得糟糕,北京威脅,台北請求國際援助,他們之間的關係為什麽如此複雜?」文章說:「事實上,兩個說中文的國家已經存在了70多年:共產黨的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可在國際上人們熟知的後者,是位於一個島上的台灣。」台灣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德國國會友台小組主席、基督教民主黨(CDU)籍議員威爾許(Klaus-Peter Willsch)16日在國會針對中共領導人的對台談話提出質詢。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在答詢時表示,德國政府將秉持過去立場,向中方代表清楚表達「德國無法接受用武力威脅台灣的作法」。他是近年針對台灣議題,清楚表達立場的最高層級德國官員。問題在於外長的表述並未到此結束,馬斯進一步指出:在歐盟各國外長定期出席的外交事務委員會上,中國用了狡猾的方式影響個別成員國,至少一次成功阻止了針對台灣的決議案,他因此期盼歐盟將來能採多數決、而非共識決,對台灣議題采取一致立場。

德國外長層級的強硬態度,別說中德關係蜜月期,就是前些年也不不曾發生過,這真是中德外交上的大事,或者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從「外交無小事」洞察中德外交碰撞

外界很快感覺到了中德外交上的浪潮起伏。

1月23日,我們與德國外交部有關部門,約談筆會會員王怡被捕一事,及為身陷囹圄的筆會會員呼籲與聲援。在與德國外交官的談話中,我們獲悉了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離任,接任者是中國駐荷蘭大使吳懇。

中國已故總理周恩來有句名言:「外交無小事」,恰恰警示了中德外交正面臨暗流碰撞,也驗證了此話不虛。德國外長馬斯的強硬表態發生在1月16日,我們是1月23日獲悉史明德大使調離,可見中方在這之前已經知會德國外交部了。不到一周,中德外交發生了近年來罕見的對沖與碰撞。何以見得?且聽筆者悉述一、二:

一、從中國駐德國大使列表中,得到這麽幾個信息。中國近幾任派駐德國大使,從任命到赴任都是在10天到20天內完成。而吳懇的任命顯然是在1月23日之前,否則我們無從知悉。他的赴任是3月20日,遞交國書是3月27日。什麽理由使這個跨度達2個月之久?道理很簡單,史明德大使的調離是突然發生的,其原因就是馬斯外長公開支持台灣的講話。

二、中國政府旋即調離史明德大使,顯然是在表達對德國政府的不滿情緒,同時公開懲戒史明德,當著客人面打下人。

三、不過中德雙方隨即刻意掩飾這種火藥味十足的沖突。況且史明德任內畢竟侍候了習近平2次訪德,李克強4次訪德,默克爾總理6次訪華,及高克總統和施泰因邁爾總統的先後訪華,也算是勞苦功高了。史明德的離任招待會一直拖到2月25日舉行,德國方也給足了史明德面子,派出聯邦政府10餘位國秘級以上的政要捧場。

四、4月12日,中國新任駐德國大使吳懇夫婦舉行到任招待會,德方出面捧場的規格顯然放低了許多,與史明德的歡送格調不能相比,德國僅派出了聯邦農業部國務秘書弗赫特爾等政府官員。有意思的是,吳懇大使在講演中提到了「我們要增進彼此認知、提升互信水平。通過坦誠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和理解,減少誤解。」一語道破:問題是出了,碰撞也發生了,誤解是有的,慢慢化解吧。

讓德國認識與了解台灣

吳懇的這番願望與表白,恰恰正是台灣駐德國大使謝志偉這兩年一直堅持的基礎工作。去年11月中旬,我們在《民報》上刊文《聽謝志偉大使講台灣的「故事」》,其中有這樣的描述:「有一位德國聯邦議員去自己選區的中學(實驗中學)演講,他問學生一個問題:「知不知道台灣?」結果無人回答,於是議員就請謝大使去實驗中學演講。演講前,謝大使提出了同樣的問題:「誰知道台灣?」居然真是無人知曉。謝大使憂憂感慨道: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長此下去,台灣被世界徹底遺忘的日子就不遠了。」


謝志偉除了跟德國和歐盟的議員議會接觸,也經常奔波於德國各地的大學,在文化學術界進行交流溝通活動「講好台灣的故事」,使台灣能夠在德國文化界、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激活台灣文化在德國的生命力。圖/獨立中文筆會

謝志偉赴德國任職以來,除了跟德國和歐盟的議員議會接觸,也經常奔波於德國各地的大學,在文化學術界進行交流溝通活動,其實他就是在「講好台灣的故事」,使得台灣能夠在德國文化界、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激活台灣文化在德國的生命力。謝大使玩笑地給我們看了手機中無數的火車票與飛機票,真是馬不停蹄,席不暇暖,足跡遍及德國各地。

歷史上,歐洲著名的使者利瑪竇與湯若望,攜帶著西方的宗教、科技、語言與文化,進入亞洲播種與傳承。謝志偉是名符其實的台灣使者,他身負責任,勤勉耕耘,在德國土地上播種台灣的文化,光陰荏苒,世紀傳承,通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影響到德國的青年一代,使他們產生了對台灣文化的興趣和對台灣命運的關注。

試想一下,德國國會友台小組主席威爾許,針對中共領導人的對台談話,向德國外長馬斯提出質詢是孤立事件嗎? 自然不是,於是這就有了今年2月歐洲議會更大的動作。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朗根(Werner Langen),於2月20日星期三在台灣總統府向蔡英文總統親自面呈155位歐洲議會跨黨派議員聯署的「促進台海和平與穩定聲明」,聲明說,歐盟及其成員國應持續支持中國和台灣和平發展關係,以國際法為基礎解決兩岸爭端。聲明呼籲有關各方避免採取片面行動改變現狀,呼籲中國避免在台灣海峽進一步采取軍事行動,並重申堅定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和活動。聲明還說,將繼續密切關註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並且希望北京和台北能盡快恢覆官方對話。

這裏有幾個信息需要知悉:

一、歐洲議會共有785名歐洲議會成員,155名議員聯署,就占了差不多五分之一,這樣規模的歐洲政治家站出來支持台灣,為台灣吶喊,非比尋常。

二、朗根是何許人也?他來自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的政治家,是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黨員,曾任歐洲議會 CDU/CSU黨團主席,現任歐洲議會歐洲人民黨理事會成員、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

結論顯而易見:謝志偉與史明德的外交博弈,台灣方占了上風,台灣的德國外交是成功的,也可以說是蔡英文總統的外交策略發揮了作用,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

從中德摩擦中觀察變化

現在看來「全球典範」的中德關係背後,也是暗流洶湧,問題多多,近來的中德關係急速冷卻,從兩件事上便能一目了然,世人可以檢測到中德關係的水溫,絕對不同尋常。

上文我們談了一個方面,中德在「武力統一台灣」問題上的嚴重碰撞。

另一個問題就是敏感的「一帶一路」,德國這裏使用的是「新絲綢之路」。對德國與歐洲政界來說,這背後真是籠罩著重重疑點與謎團。德國與歐洲深陷「一帶一路」的憂慮與困擾,不是空穴來風,歐洲的政治家們熟知殖民主義套路,無非是「軍隊、經濟加宗教」,這是西方玩膩的資源掠奪遊戲,或者說是「戰略利益」。眼下的「一帶一路」,經濟牌打頭陣,文化孔子學院緊隨其後,中國軍費倍增,海軍艦艇駛向遠海遠洋,明擺著的武力作為後盾。在西方人眼裏,這豈不是中國人變著花樣,遮蔽世人眼球的「古彩戲法」嗎?在「毯子」底下掩蓋的,與舊時西方人玩弄的殖民遊戲,如出一轍,一言以蔽之,有如德國外長馬斯所指出的「中國也在通過經濟政策尋求其戰略利益」,言下之意豈不是行新殖民主義路線?

其實,這也不是馬斯外長一人所言,一人所慮。早在2018年2月,默克爾總理就有公開言論,擔憂中國的「一帶一路」。默克爾總理在記者會上強調:自由貿易必須是「互惠」的,且開放「不能只是一方,而應該是各方」。默克爾也明確陳述了擔憂:問題在於……(中國與當地的)經濟關係是否與政治問題掛鉤?她表示:經濟與政治掛鉤將「與自由貿易精神不符」。

美中關係因貿易的衝突,十分緊張。中德外交也陷入低谷,傳說中,默克爾卸任德國總理後,非常有資格擔任歐盟最高領導人——歐委會主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中德關係的走向如何?中歐關係的發展如何?目前看來還不好說。但是如果默克爾未來步向歐洲政壇,以她這位牧師家庭出身,基督教文化薰陶下成長,本身有著科學家學歷背景,又在以前東德共產主義專制體制有過親身體驗的人來說,她不必再背負德國一國的利益,而是有著更為廣闊的歐洲平台,那麼很可能她將表現出自己是具有政治倫理道德風範的政治家。

根據英國雜誌《經濟學人》評出的2018年世界各國的民主指數,挪威、冰島和丹麥繼續排名前三名,是全球最民主的國家。南韓和日本分列21和22名,跟排名25的美國和32的台灣,同屬於部分民主的國家。而中國排名落後將近一百名,在167個國家中,名列130,屬於標準的專制政權,比柬埔寨、盧旺達這些國家還不如。這項指數是按照各國的民主選舉、政府運作、民眾政治參與、政治文化和公民自由這五個標準來衡量的。中國根本沒有任何自由選舉,民眾的參與也等於零,公民自由亦是缺乏,本來排名還要落後,好在貪腐就如潤滑油,政府的運作倒是比較「順暢」所以沒有敬陪末座。試問一個專制的中國用武力去攻打佔領一個民主的台灣,這不是「北韓攻打南韓」一樣荒謬,讓世界不能容忍嗎?

歐洲經過了上兩個世紀「殖民主義」、「法西斯主義」甚至「共產主義」的酸甜苦辣經驗,如今是一塊民主制度覆蓋的地區,從道義上,從實際經濟利益上和地緣政治上來說,它都不會再為專制極權的國家站台了。現在看來,蔡英文總統的謝志偉外交牌是一手好牌,台灣的外交基礎不僅僅是在美國,歐洲這一塊同樣顯示了極大的後勁與空間。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