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清大研發「機械手」 幫忙中風患者做復健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清大研發「機械手」 幫忙中風患者做復健

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未來還可建立手部復健數據資料庫,量身打造客製化運動

 2016-12-23 15:46
清大教授張禎元(右)、博士班卜書偉(左)研究團隊跨領域合作,為中風患者開發「復健機械手」。圖/清大提供
清大教授張禎元(右)、博士班卜書偉(左)研究團隊跨領域合作,為中風患者開發「復健機械手」。圖/清大提供

獲科技部工程司身心障礙輔助科技技術專案計畫支持,清華大學研究團隊花費近3年的時間,與長庚醫院等單位合作,成功開發「復健機械手」,可以在機器人輔具中加入偵測肌肉張力的系統,同時監控手指關節運動狀況與鬆緊程度,目前進入臨床試驗,未來若上市,預期可使復健治療更趨向數位化、智慧化與客製化。

「將5根手指套上特製的機械手,在機器引導下,手可靈活的做出開合、握拳、比劃數字等動作,同時每一次機械手施放的力量,都同步地傳送到雲端資料庫中。」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張禎元表示,中風患者無法靈活控制手指,造成許多生活功能喪失,需靠復健才能讓失去的神經功能重新連結。傳統復健需要醫療人員親自診療、評估,「尤其是患者每次需要抓握的肌肉張力」除了由治療師判斷外,沒有其他可靠的數據來源。

張禎元率研究團隊跨領域合作,與工業工程系教授王茂駿、以及長庚醫院復健科系副系主任裴育晟等實驗室團隊合作,為中風患者開發「復健機械手」,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醫師也期許藉此建立手部復健數據資料庫,為中風患者復健之路展開新頁。

讓復健治療數位化和智慧化 

張禎元表示,此機器人智慧輔具研發成果,預期可使復健治療更趨向數位化與智慧化,結合雲端資料庫,將可達成遠端數位復健醫療、提供國人更客製化的復健。

參與「復健機械手」核心開發人員、清華動機系博士生卜書偉表示,這個系統可精準紀錄復健每隻手指的所用到的張力,分析其數據,反應病人即時狀況,並上傳至雲端資料庫,成為醫生判斷病情的參考,「這是傳統的復健無法辦別的!」

長庚醫院復健科系副系主任裴育晟表示,最近天氣轉涼,正是腦中風的發病高峰期,最讓中風病患困擾的就是「肢力障礙」,中風病患近8成有上肢癱瘓問題,高張力和肌肉無力造成關節活動侷限並失去手部抓握功能,影響日常生活、無法照顧自己。

裴育晟指出,機械手可以依照醫生指示,精準重複病患需要的復健動作,就像是無時無刻都有一雙治療手的手,溫柔的活動病人的關節,同時又細心感知病患手部的張力,讓復健的力道恰到好處,又能減少人力的開銷與負擔,讓復健不再受限於醫療人力問題,也為高齡與少子化的台灣提供新的復健療法。

「復健機械手」具有監控系統,每一次機械手施放的張力,都會紀錄於雲端資料庫中,成為醫療人員診斷追蹤的參考。圖/清大提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