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比士》(Forbes)雜誌,7月6日一篇由亞太版編輯提姆·.弗格森(Tim Ferguson),撰寫的簡短專文,內容評論,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是亞洲國家一件暴動起義(uprising,另一件為,今年5月間當選菲律賓總統的杜特迪(Rodrigo Duterte)。)任職於中部大學的外籍英語教師麥克爾.特登(Michael Turton)在其部落格撰文指出,弗格森「天龍國」言論,係因不屑台灣民主進程,並說作者的觀點是大便言論。特登還說,《富比士》先前就有一些偏頗傾向,例如該雜誌亞洲版,上海分社的社長范魯賢(Russell Flannery),就曾對台灣某位失敗者(魯蛇)領導人馬英九,多次給予激賞評價(其呵護程度,或許還不到「人間極品」地步)。
對於《富比士》的奇特異論,英國諾丁罕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非住民研究員寇謐將( J. Michael Cole),7月7日在《關鍵評論網國際版》(The News Lens International),發表一篇評論,名為「富比士對台灣無比費解的蔑視」(Forbes’ Inexplicable Contempt for Taiwan),內容指出,《富比士》總是對台灣這個島嶼國家的民主成就,表達「鮮明嫌惡感」;而且一次又一次,發布危言聳聽的專欄文章;並透過其「肆無忌憚」言論,企圖證明台灣是台海之間和平、經濟繁榮的麻煩製造者(或阻礙者)。
這次《富比士》又重施故技,由弗格森(Tim Ferguson)發表專文,表達其厭惡褊狹歐洲民族主義者的立場,也批評一些川普者流的政治人物,並將其競選美國總統行徑,視為「荒誕」(grotesque);另一方面,這篇《富比士》文章,對於英國「脫歐」的民主公投,則將之與「政治時尚」(political craze)劃上等號。
弗格森的專文指出,目前多數亞洲國家,皆已掙脫「保護主義」潮流;不過,仍有2個國家還在負隅頑抗,其一是,剛就職菲律賓總統的羅德里戈·杜特迪(Rodrigo Duterte),另一位遭點名的亞洲國家,就是台灣。台灣的成就,對許多人而言,是亞洲民主轉型成功的「亮點」;從弗格森觀點看來,台灣只得到「膚淺表面」成就,實質上跟「荒誕激情」的英國脫歐公投,歐洲封閉式民族主義,以及川普現象,根本是「半斤八兩」。
弗格森的專文,用極其不公失真的詞彙「起義暴動」(uprising),來形容小英當選台灣總統;該字詞暗示其勝選,並非(或很少)透過自由、公平,以及和平等理性手段(或公眾期待)的權力轉移。弗格森的敘述,還提到其它負面詞語,如「荒誕」(grotesque)、「政治時尚」(political craze);他還更進一步說,當作者6月抵達台灣期間之際,嗅出民進黨一股「衝動魯莽的本性」(impetuous bent),該黨在台灣史上第一次取得國會多數黨控制權(弗格森並沒說明,哪些事件,讓他有這番觀感)。作者也提到,對於北京咄咄逼人的敵意,台灣採取較為小心的「民主抵禦」立場,是可以被理解的(譯註:此一描述是文中唯一的客觀見解。)
很難想像,關於2016年1月16日台灣總統大選,作者會用「揭竿而起」(uprising)一詞,加以形容;難道透過魔法影像,作者看到了暴力、不受節制激情,以及民粹主義嗎?難道作者不曉得,台灣陳水扁2000-2008年就擔任台灣總統;以及2014年11月間的縣市長選舉,民進黨也獲得壓倒性勝利。寇謐將專文,設想指出,《富比士》作者可能推斷,國民黨KMT選戰慘敗,可能因其政黨內部的「中國因子」使然;實際上(正如其它國家的多數例證顯示),「內政治理」不力,才是K黨敗北主因;導致其8年來乏善可陳的施政,遭民意「嚴懲」;另一方面,K黨一直承諾要重振台灣經濟,結果卻看不到起色。其三、K黨執政8年來,民主發展處境艱難,民意監督機制失靈;而且政府做錯事未受究責,民怨日深。
寇謐將專文的尾聲指出,北京對台灣咄咄逼人敵意,當然是大選期間的「影響因素」之一;然而《富比士》作者卻拒絕詳細察看其背後意涵,即中國蠻橫,威脅到台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正如香港經驗所呈現的諸多警示,北京的高壓統治,以及併吞主義政權野心,這才是挑激港人想要「揭竿而起」,推翻暴政的原動力。民進黨的勝選,係因K黨喪失民意支持,以及K黨的統一願景未獲青睞(主張中台終極統一者,民意支持度不到10%),這才是K黨失利關鍵,而非民進黨暴動起義(uprising)。
悲哀的是,《富比士》作者不但對台灣民意潮流無知;對於北京強力暴力鎮壓中國民間社會,管制媒體,逮捕律師,以及嚴打少數民族等作為,這些才是真正的「荒謬醜陋」(grotesque,);作者弗格森,卻對於這類北京政權醜陋面,沉默不語(譯註:這豈非《富比士》作為媒體公器的另一層醜陋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