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人物】胸腔外科名醫得了肺癌 盧光舜(1918~1979)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人物】胸腔外科名醫得了肺癌 盧光舜(1918~1979)

 2021-06-21 11:00
人物-盧光舜。圖/擷自榮總
簡介:

盧光舜,1918年生於湖南,他的父親在30多歲時就因得到日本血吸蟲的感染而喪命,沒想到他自己剛初中畢業時也得到相同疾病差點喪命,當時是1934年他剛考上長沙的雅禮高中,他在學校對面的湘雅醫院獲救,埋下了他日後學醫的種子。1937年高中畢業,他以第一名考上了國立湘雅醫學院,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他加入紅十字救護大隊前往湘西各地戰區為軍民注射疫苗防治霍亂、傷寒等傳染病,畢業後1944年他由湘雅醫學院推薦,到重慶陸軍醫院擔任外科醫師,二次大戰結束,陸軍醫院遷至上海江灣,他同時兼任國防醫學院外科學講師,1949年陸軍醫院隨政府遷台,次年他赴美國麻省總醫院進修胸腔外科一年後回台灣於陸軍醫院開設胸腔外科,先後發表30餘篇胸腔外科學術論文,並在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系從講師升任副教授再升任教授。1959年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盧光舜擔任胸腔外科主任以及外科部主任,1968年升任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並被授予軍醫中將階,同一年他被選為國民黨中央政務機關優良人員,1976年他當選為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並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可見其在軍中和榮民體系的影響力。

盧光舜在1979年得了肺腺癌,經過榮總所有同仁的討論之後,他決定前往芝加哥大學接受老友外科主任斯金樂(Dr. David Skinner)教授的手術,他把所有的治療過程和心路歷程整理成〈病榻心聲〉全文刊登在《中央日報》供國人參考,術後回到榮總,他希望成立肺癌基金會,並建立肺癌診治中心,1979年12月20日他告別人間,捐出遺體給他的學生做大體解剖,並留言不要公祭,力求簡約,他的親友和榮總同仁真的為他完成了遺願,設立了「盧光舜肺癌基金會」遺愛人間。

盧光舜,1918年生於湖南,他的父親在30多歲時就因得到日本血吸蟲的感染而喪命,沒想到他自己剛初中畢業時也得到相同疾病差點喪命,當時是1934年他剛考上長沙的雅禮高中,他在學校對面的湘雅醫院獲救,埋下了他日後學醫的種子。1937年高中畢業,他以第一名考上了國立湘雅醫學院,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他加入紅十字救護大隊前往湘西各地戰區為軍民注射疫苗防治霍亂、傷寒等傳染病,畢業後1944年他由湘雅醫學院推薦,到重慶陸軍醫院擔任外科醫師,二次大戰結束,陸軍醫院遷至上海江灣,他同時兼任國防醫學院外科學講師,1949年陸軍醫院隨政府遷台,次年他赴美國麻省總醫院進修胸腔外科一年後回台灣於陸軍醫院開設胸腔外科,先後發表30餘篇胸腔外科學術論文,並在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系從講師升任副教授再升任教授。1959年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盧光舜擔任胸腔外科主任以及外科部主任,1968年升任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並被授予軍醫中將階,同一年他被選為國民黨中央政務機關優良人員,1976年他當選為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並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可見其在軍中和榮民體系的影響力。

盧光舜回憶他剛從美國進修回到台灣時,要做胸腔外科手術的條件非常不足,當時沒有血庫,沒有麻醉醫師,沒有內視鏡,沒有在美國的各種術後照顧病人的設備,他只能克難從簡,要開刀前一、兩星期,就把病人的家屬、朋友都找來抽血,預備手術時輸血之用,那時軍中同胞為戰友來輸血非常踴躍,令他非常感動,他要開刀還得自己做術前氣管檢查以及為病人上麻藥,開刀要八、九個鐘頭,之後還睡在病人床邊兩、三天,照顧病人的安全, 所以在軍醫院中他被稱譽為「克難英雄」。 由於盧光舜的工作太忙,開刀總是超過時間,常常無法規則進食,久而久之,他自己得了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後來消化道疼痛,還發生幾次大出血,1968年才由榮總張先林醫師為他做了胃切除手術,沒有想到手術後五個月他的胃部仍然疼痛,經急診檢查又發現他的胃與小腸交接部位有邊緣潰瘍,二度由他的學生陳良善醫師為他開刀,結果術後又發現他還有膽結石、膽囊發炎及黃疸,相隔一年第三度再由李杰醫師開刀,歷經三次手術才解除了他腸胃道的痛苦!

可是盧光舜萬萬沒有想到上帝又開了他最大的玩笑,他是胸腔外科的名醫,專門治療病人的肺癌,竟然讓他在1979年得了肺腺癌,經過榮總所有同仁的討論之後,他決定前往芝加哥大學接受老友外科主任斯金樂(Dr. David Skinner)教授的手術,他把所有的治療過程和心路歷程整理成〈病榻心聲〉全文刊登在《中央日報》供國人參考,術後回到榮總,他希望成立肺癌基金會,並建立肺癌診治中心,1979年12月20日他告別人間,捐出遺體給他的學生做大體解剖,並留言不要公祭,力求簡約,他的親友和榮總同仁真的為他完成了遺願,設立了「盧光舜肺癌基金會」遺愛人間。


盧光舜肺癌基金會籌備會議。圖/擷自榮總院史廳

※本文將收錄於《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續集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