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十多年前的黨國威權時代裡,高醫唯一的創辦人杜聰明博士,毅然決然來到高雄,創立了高雄醫學院,開始了高雄在地的高等教育。而一群由台大南下的醫師、教授,為高醫的教學、研究、醫療,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對這些前輩,我們無比感恩……
此外,高醫大校史的研究第二冊即將出版,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說:「六十多年前,我們今天所站的地方,還是一片水田。在這片土地上耕作的佃農,他們被迫放棄了法律規定給他們的繼續承租下去的權利,以及優先購買這塊土地的權利,讓高醫得以建設、成立。我們應該感謝這些佃農,他們被迫放棄了賴以為生的農田,才有今天的高醫。以往,他們的名字因為種種原因,被埋沒在黨國威權時代的歷史之中。但很幸運地,不是每個人都遺忘;在我們新編著的高醫校史裡,我們找回了這段故事」。
劉景寬強調,校史出版之後,請各位務必找來看。高醫人,要做一群有記憶的人!
最近有一個新的詞彙,叫「斜槓青年」。它指的是現代的年輕人,往往都有、也應該有多元化的能力,並在人生之中多元化發展,因此頭銜上都有好幾筆斜槓。比如說,你是「醫師」也是「旅遊作家」,你是「科學家」也是「簡報設計師」。劉景寬並特別舉高醫傑出校友今獲頒榮譽博士的吳樹民醫師,當年也是位「斜槓青年」。吳樹民醫師1966年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在1982年獲頒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他還參與台灣醫界聯盟的成立,曾經擔任國策顧問。他積極推動醫療人權的提升,也推動台灣政治、社會的改革,致力於使台灣成為一個更加自由民主的國家。
他期許同學的,就是在十年、二十年以後,希望你們的頭銜裡,都有一個「革命家」。不管你促成的革命,是大、是小,是社會的、是法律的、是政治的、是哲學的,還是科技的、是學術的革命,他期待各位關注這個社會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推動這個社會的改革與前進,實踐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高醫大今9日(六)上午在國研大樓地下2樓高醫國際會議中心A廳舉辦106學年度畢業典禮,監察院長張博雅、前科技部長、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董事長楊弘敦等與會,高醫大校長劉景寬以「回憶歷史、審視當代、迎向未來」勉勵學生,並頒授吳樹民高醫大名譽博士與高醫大第22屆傑出校友包括陳保中、邱文章、林榮松、鄭丞傑、侯武忠(由其夫人代表)、黃淑賢、高揚威。
楊弘敦在專題演講推崇高醫大是全國得到醫療奉獻獎最多的大學,他勉高醫大學子要守住這榮耀,楊並感謝與劉景寬共組高醫-中山攻頂大學聯盟的成果非凡;吳樹民在演講致詞以創辦人杜聰明講課都用台灣話,強調其自己受其感召也都是以台灣話演講,他肯定高醫是一流大學,台灣人是世界一流民族與其廢除刑法一百條投入醫界聯盟社會運動,並舉高醫傑出校友陳永興醫師平反228何其偉大為例 二次強調勉學生除本業外,要落實社会関懷,此外並提高醫董事會一定要改組,脫離陳家掌握,是其從29年前到現在的持續目標。(完整內容,詳見後續影音);高醫大校友總會理事長藍傳盛致詞強調高醫大確實是社會公共財,萬年董事會要改革。
※高雄醫學大學2018畢業典禮校長 劉景寬致詞
「回憶歷史、審視當代、迎向未來」全文
來賓……、各位畢業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貴賓、各位高醫教授同仁,
大家早安!
又到了一年的六月,又是高醫校園開滿阿勃勒的時節。但這一年,對在座的各位同學而言不同以往。恭喜我們的1546位同學,你們畢業了!也恭喜各位父母家長,明年不用交學費了!
你們這個班級跟我一起走過高醫透明革命與轉型正義,雖然革命尚未成功。你們是我最特別的畢業班,因為我將要跟你們一起畢業。
在這樣的日子,各位同學第一個該感謝的,就是二、三十年來,栽培自己的父母。他們養育你,給你鼓勵,也給你期望,讓你可以走到今天。也要感謝各位老師,不管是通識人文教育、基礎學科、臨床學科,無數的師長帶領你們,讓你們成長茁壯,成為今天學業有成的優秀畢業生!同時,各位也要感謝坐在你們身邊的人——你們的同學;你們彼此陪伴著,走過這些年的所有酸甜苦辣。我們是醫學大學,各位同學的成長,是貨真價實地有血也有淚!這樣的情誼,校長在此期許你們,維持下去,這會是你們一生最寶貴的資產。
但除了這些之外,站在這片校園上的我們,還要感謝另外一些人。現在的我們都知道,在六十多年前的黨國威權時代裡,高醫唯一的創辦人杜聰明博士,毅然決然來到高雄,創立了高雄醫學院,開始了高雄在地的高等教育。而一群由台大南下的醫師、教授,為高醫的教學、研究、醫療,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對這些前輩,我們無比感恩。
還有一群人,他們的貢獻多年來沒有被提起,連我都不知道。是最近高雄醫學大學校史的研究,第二冊即將出版,我們才知道。六十多年前,我們今天所站的地方,還是一片水田。在這片土地上耕作的佃農,他們被迫放棄了法律規定給他們的,繼續承租下去的權利,以及優先購買這塊土地的權利,讓高醫得以建設、成立。我們應該感謝這些佃農,即使他們貧窮、即使他們默默無聞,但他們被迫放棄了賴以為生的農田,才有今天的高醫。以往,他們的名字因為種種原因,被埋沒在黨國威權時代的歷史之中。但很幸運地,不是每個人都遺忘;在我們新編著的高醫校史裡,我們找回了這段故事。
校史出版之後,請各位務必找來看。高醫人,要做一群有記憶的人!
而除了恭喜各位畢業之外,我也要在這邊,給各位一些期許。
近年來世界的醫療衛生界有一個標語:「Leave no one behind.」。台灣應該對世界伸出援手,應該跟全世界站在一起,並肩對抗疾病與死亡的威脅,讓全世界成為我們的盟友。過去高醫的師生,在馬拉威、印度、印尼、索羅門…等海外醫療志工,就是最好的表現。這樣的傳統,應該在各位手中延續下去,並拓展為更進一步的公共衛生或生物科技的合作。去年、前年高醫獲得衛福部頒贈國際醫療典範獎第一名,今年 外交部外交之友貢獻獎,高醫也是第一名,這是高醫延續創辦人杜聰明博士重視山地偏鄉醫療的優良傳統。
未來,各位大多會在醫藥衛生與生命科學領域工作,而對真理真相的探索,以及對人類福祉的追求,在我們的領域裡是同等重要的。Leave no one behind,這是所有醫療與公衛人士的志業!
而說到國際,這幾年來,有一件事深深地影響這個世界,就是AI人工智慧, 2017年已被稱為AI人工智慧元年。現在的AI,已經來到了自主學習、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的階段;只需要輸入一些基本規則,再給予訓練資料,AI就可以學會如何判斷並行動。從回答問題到駕駛汽車、從AlphaGo下西洋棋、到人臉辨識、臨床診斷Watson,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也就是各位在職場中發展的時候,AI將會直接衝擊所有產業,醫藥衛生、生物科技也不例外。影像判讀、疾病診斷、藥物開發、數據分析,AI都一一做到了。
在這樣的時代裡,你們不只要具備本科的專業能力,也要具備AI的能力。你們還需要具備足夠的知識,去理解跟你合作的AI程式、去管理你工作上要用到的程式,甚至去設計和改進這些AI。今天,我們也請到前科技部長、前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校長,為我們演講。AI是新的壓力,也是進步的契機。
最近有一個新的詞彙,叫「斜槓青年」。它指的是現代的年輕人,往往都有、也應該有多元化的能力,並在人生之中多元化發展,因此頭銜上都有好幾筆斜槓。比如說,你是「醫師」也是「旅遊作家」,你是「科學家」也是「簡報設計師」。這是你們這個時代的優勢,因為你們有網路時代的豐富資訊來發展專長;也是你們這個時代的幸運,因為你們生長在一個豐衣足食、自由民主的社會。
然而,你們可以做到的不只這樣。
在此,我要先跟各位介紹一位前輩,就是我們今天的榮譽博士——吳樹民醫師,他當年也是位斜槓青年。吳樹民醫師1966年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在1982年獲頒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他還參與台灣醫界聯盟的成立,曾經擔任國策顧問。他積極推動醫療人權的提升,也推動台灣政治、社會的改革,致力於使台灣成為一個更加自由民主的國家。
我在這邊要期許各位同學的,就是在十年、二十年以後,希望你們的頭銜裡,都有一個「革命家」。不管你促成的革命,是大、是小,是社會的、是法律的、是政治的、是哲學的,還是科技的、是學術的革命,我期待各位關注這個社會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推動這個社會的改革與前進,實踐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最後,在你們畢業前,我要再次強調,「高醫是我們共同的DNA」。大家不一定記得我的治校理念I L K M U是哪五個字,但是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他合起來代表的意義是「I Love KMU」,「我愛高醫」。從各位的校友學長姐們身上可以看到,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在醫療或生技領域,他們對母校的熱愛與支持始終如一。這是高醫一甲子以來的傳統,也是各位寶貴的人際網絡。
你們走出這個校門之後,就是高醫的校友,要像你們的學長姐一樣愛護母校。高醫,是高醫人共同的DNA!
恭喜大家,祝各位鵬程萬里,海闊天空!
謝謝!
※高醫大第22屆傑出校友優良事蹟
學 術 類-陳保中(醫學系1986年畢) 醫學系第26屆校友
長期致力於環境職業醫學及流行病學研究,亦是生殖發育流行病學、兒童環境健康專家,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並多次獲得台灣大學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論文期刊發表成果豐碩,學術表現傑出。
領導者類-邱文章(醫學系1976年畢)醫學系第17屆校友
為促進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年創立日本台灣醫師連合會,每年定期舉辦活動為台灣發聲。曾任在日台同鄉會會長,致力台日兩國友好活動,並推動與維護台日校友同鄉互動與交流。2018年擔任日本高醫校友會會長,凝聚旅日校友對母校的向心力。
領導者類-林榮松(醫學系1975年畢)醫學系第16屆校友
長期熱心參與台灣民主化運動、關心台灣及美國的聯繫互動與母校發展,為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基金會創會會長,曾任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NATMA)會長,以醫生懸壺濟世的心情,積極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工作,並長期於中美洲及緬甸義診,發揮高醫人醫療援助與關懷弱勢精神。
母校貢獻類-鄭丞傑(醫學系1980年畢)醫學系第22屆校友
積極推動母校國際化,擔任本校國際長期間,為學校增加近50所國際姊妹校,提升本校國際學術能見度及學生國際視野。接任國際醫療中心主任後,中心營收五年間成長三十倍;督導本校駐索羅門共和國台灣衛生中心,推展援外國際醫療,使附院榮獲第一屆國際醫療典範獎團體獎殊榮,對學校之國際排名及醫院經營貢獻良多。
社會人類文化貢獻類-侯武忠(醫學系1988年畢)醫學系第29屆校友
一生致力於澎湖偏鄉醫療的援助,是醫療奉獻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高醫畢業後回到故郷澎湖服務,為方便巡迴各離島間看診,自費打造二艘船,20多年來駕船在島嶼間巡迴看診,是全國首位自己開船行醫的醫師,被澎湖居民封為「白沙守護神」,一生奉獻給偏郷醫療,是醫界的行醫典範。
社會人類文化貢獻類-黃淑賢(牙醫學系1980年畢)牙醫學系第19屆校友
長期投入身障與弱勢族群的口腔醫療照顧,是全台少見具麻醉人員資格的牙醫師,善用其麻醉及牙醫醫療專長協助身障者鎮靜麻醉治療牙科疾病,深獲病人信賴。義診足跡深入偏鄉、社福與特殊機構。為全國第一批身障者口腔衛生教育的種子老師,於2016年榮獲第26屆醫療奉獻獎肯定。
社會人類文化貢獻類-高揚威(醫學系1980年畢)醫學系第24屆校友
長期深耕原住民部落醫療服務,為台灣山區開設私人診療所的先驅之一,近廿年來從事巡迴醫療,替交通、行動不便的山區居民義診。結合政府的山地及離島醫療支援計畫,申請復興區後山山地醫療資源計畫,順利獲准,成為唯一一個由私人診所主導的山地醫療計畫,是復興區居民公認的熱血仁醫,於2017年榮獲第27屆醫療奉獻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