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歲學習京劇、18 歲接觸西方戲劇,劇場表演在許栢昂身上是中西合璧。然而學習過程中讓他浮現了新的想法,「是不是可以用屬於台灣的方式說台灣的故事?」疑問刺激出動力,許栢昂在24 歲那年創立了「栢優座」。
突破框架 長出台灣戲曲身體
「我們不是劇團,我們是栢優座。」這是許栢昂自我介紹時必說的開場白,一語道破栢優座的創立目的並非為了演戲,而是找尋專屬台灣的說故事方式。「我們想透過劇場表演呈現每階段的實驗,當然栢優座的戲也演得好。」許栢昂信心十足地說道。
創立栢優座後,許栢昂有許多嘗試。他改編過經典的西遊記、施公案、岳飛傳,更在創作過程中自我探索,試圖找出創作之於自身的意義。他提出「戲曲身體」的概念,認為若把戲曲擬人化,那「台灣風格」的戲曲會有個「身體」。而許栢昂所編排的劇本內容、演出方式,都是企圖讓這個身體成長得更明確、更實體化的手段。
許栢昂認真指導著栢優座樂師表演的訣竅。圖/林冠良
以古喻今 道出台灣故事
身為7 年級生的許栢昂,觀察到同世代年輕人有個共同焦慮,就是對台灣的國族認同。因此,他創作南島三部曲:《惡虎青年Z》、《降妖者・齊天》與《行動代號莫須有》,試圖透過經典京劇文本,提醒觀眾歷史會不斷重複,在不時受到中國文攻武嚇的當下,台灣人要思考怎麼借古鑑今。
再者,許栢昂將集體焦慮聚焦到個人身上,發展出《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這部戲。藉由交錯於漢末、現代兩個時空的手法,講述現代年輕人面對過年圍爐的焦慮,「親戚在飯桌上的諸多追問,讓回家吃飯彷彿上戰場般。」許栢昂精準地描述年輕人的心聲,透過創作道出專屬於台灣的故事。
栢優座使用的戲服兼具傳統與現代風格。圖/林冠良
背負眾人耕耘 創作堅持不懈
栢優座已走過13 個年頭,不僅參加桃園眷村文化節、地景藝術節,更到外縣市演出。許栢昂笑說栢優座是桃園代表隊,藉著巡演讓各地鄉親瞭解桃園能孕育出如此有文化能量的團體。輝煌事蹟及創作能量,也讓栢優座在2016 年至2018 年及今年皆獲選了桃園市傑出演藝團隊。
談起一路走來碰到的最大困難, 許栢昂認為是「堅持」。他說自己是個極其念舊的人,創作困難過了便忘,但這些年來曾共同努力過的夥伴,總令他惦記。然而身為座首,他明瞭如果自己放棄,那找尋台灣自我說故事方式的路,或許也就到此結束了,「所以不管碰到什麼困難,我都會在這個崗位堅守到底。」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