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養殖漁業具國際競爭力
台灣最主要的四大養殖魚類:鯛魚、鱸魚、虱目魚、石斑,過去最主要外銷至中國、日本、泰國、美國……等國家,在2014年時,出口值約有19億美元。台灣漁業水產品的優異品質,連帶提升了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除了外銷之外,也常被用來作為餐廳桌菜宴客使用,在一般消費者心目中算是難以取得的高貴菜餚。不過,隨著台灣養殖技術的進步以及透過加工廠的加以包裝改良後,現在想吃到這些魚再也不是件困難的事情。
台灣養殖漁業面臨的衝擊及挑戰
大家都知道除了鳳梨有外銷的困境之外,就連漁業水產品也連同受到影響。台灣的養殖漁業最容易受到極端氣候的考驗,近幾年因全球氣候變遷快速,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的事件,對台灣的漁業及漁民來說是相當大的衝擊,尤以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影響甚重,根據農委會統計,此次災害讓台灣漁產損失將近32.6億元。除了全球氣候的變遷因素,對於台灣漁產品帶來更大的另一個衝擊便是—「武漢肺炎」。約莫在2019年年底左右,中國爆發武漢肺炎,造成全球疫情快速升溫,導致台灣漁產的外銷市場嚴重受阻,對漁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及挑戰。受到疫情的影響,著實打亂台灣漁產品的外銷步伐,根據漁業署統計,2020年上半年因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外銷數據與往年相比,最高差距達到兩成。
想吃台灣魚 再也不是件難事
台灣人普遍覺得吃魚是件麻煩的事,不外乎是覺得吃魚之前的處理步驟過於繁瑣耗時,一整條大隻的魚在料理前還要去鱗、去鰓、去內臟,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確實麻煩。再加上受到疫情的影響,政府宣導減少群聚,多數餐廳因來客數少、營業額下滑而無法再經營下去,導致民眾要前往餐館食用處理好的魚料理又更顯不易。不過,隨著加工技術的精進,業者多已將整隻魚經過去鱗、去鰓、去內臟等處理、切成方便料理的片狀後真空包裝並急速冷凍,讓民眾覺得吃魚再也不是既往的烹調耗時、處理麻煩的一件事了。
鱸魚經過處理後並加以真空包裝。示意圖/鱸好家提供
台灣漁產銷售通路 增加網路電商
台灣漁產過去多仰賴盤商收購以及批發商銷售給餐廳通路。針對電商所需之拍照攝影、美編製圖、線上客服之能量較為不足。政府相關單位亦投入輔導資源,協助成立電商網站,增加漁民之銷售量。
愛用台灣魚 https://reurl.cc/R6gl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