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凱達格蘭、台灣與中華民國——回應蔡正元的不當發言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凱達格蘭、台灣與中華民國——回應蔡正元的不當發言

  2018-11-04 10:12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陳金萬認為,無論是什麼名稱,都不能否定外來人群移住大台北地區之前,本地居住著眾多平埔原住民的事實。圖/取自凱達格蘭文化館(王能佑攝)
陳金萬認為,無論是什麼名稱,都不能否定外來人群移住大台北地區之前,本地居住著眾多平埔原住民的事實。圖/取自凱達格蘭文化館(王能佑攝)

日本學者對大台北地區原住民族的命名——「凱達格蘭」,容有疑義;但是,前立委蔡正元於10月3日在「孫文學校」開設台灣史課程的記者會表示:「凱達格蘭在台灣不存在!」針對如此武斷、草率的說法,族人若不能有所回應,社會大眾對於凱達格蘭的認識,可能落入更大的迷思與誤解!

「凱達格蘭」一詞的源起,固然始於20世紀初日本學者伊能嘉矩的調查與記錄,但他所指稱的人群與空間範圍,自1940、1950年代,甚至到今天,在學術界一直有各種反省與討論。有的認為「凱達格蘭」是大加臘(註)一稱的擴大與衍伸而來,也有人主張「凱達格蘭」是由三個族群所組成。

無論那一種說法,都代表當時的資料狀態、研究成果或個別觀點,這些我們都予以尊重和理解。唯獨「凱達格蘭在台灣不存在」的說法,我們無法接受,因為無論是什麼名稱,都不能否定外來人群移住大台北地區之前,本地居住著眾多平埔原住民的事實。

解殖與被解殖的運動問題

所以,若要說:「凱達格蘭在台灣不存在」,那就是對大台北和桃園地區有原住民族存在的歷史嚴重失憶,也忽略了近二、三十年來族人試圖凝聚認同、恢復歷史記憶的凱達格蘭族復振運動!無論是「凱達格蘭大道」、「凱達格蘭文化館」和「凱達格蘭基金會」的命名都有經過我族耆老的同意,前二者的揭幕儀式也都有族人參與慶祝,此事絕不容他人說三道四。

如果「凱達格蘭在台灣不存在」,那麼參與這個運動的人又算什麼?我們的運動先驅難道是一群沒有靈魂的稻草人嗎?我們的族人借力使力來復興族群文化,不是把握住最好的時機嗎?其實,我們只是因為首都的地利之便而在道路正名的事情上走的比別人更快一步罷了;若要算總帳,位居政經要衝的凱達格蘭族在歷代殖民者手上吃的虧,也不會比別的族群少。

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作出道路更名的決定,對凱達格蘭族而言,只不過在恢復名譽上作一點補償罷了,最重要的還是帶動土地和歷史連結的反省。話說回來,除了族人以外,誰又有資格替原住民族命名呢?是政府單位?是學者專家?還是民意代表呢?恐怕這些人的意見都是參考用的,族人的看法才是最核心的關鍵!

我們知道,凱達格蘭族裡存有馬賽(巴賽)、雷朗、龜崙等至少三種以上人群的語言。但是,這些語言只留下一些單字、片語和歌謠,還有一些尚待研究和翻譯的文書資料無人能解。基本上,今天已經沒有人能夠再用族語作為日常生活溝通的語言了。

所以,按照語言差異來做族群分類的方法,對現在的凱達格蘭族人而言並沒有多大意義;還有抺煞前人努力、分化族群力量的後遺症而得不償失。除非凱達格蘭族正名成功之後,馬賽、雷朗和龜崙的族語教學課程也能建制完成,那時候再來談「凱達格蘭」是否分家的問題,也還來得及。

歷史沒有絕對原初的起點

歷史本來就沒有一個絕對原初的起點,一切都是持續變動的過程。就像「台灣」原本只是台南安平一帶平埔原住民部落的名稱——「台窩灣」;但是,時間久了,此名的使用者越來越多,指涉的範圍也越來越大,它就變成了整個「台灣島」的統稱或通稱。名稱本來就是「約定俗成」的事,只要是自然發生而不是刻意的人為操作,誰能說它錯呢?!

如果按照蔡正元的說法:「台灣」是不是也不存在呢?只有白紙黑字寫在憲法上的「中華民國」,才是橫跨台海兩岸唯一真實的存在嗎?其實,孫文當時對於台灣地位的看法也有疑義,他曾三度來到台灣,並尋求日本當局對中國革命的支持。孫文並未明確主張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份,反而認為台灣人應當在日本統治下先爭取最低限度的自治。

蔡正元身為「孫文學校」台灣史的授課老師,對於這段歷史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吧?這一切都是歷史變動的過程,包括中華民國實質有效的管轄範圍也是一樣,從原本不包括台灣的「秋海棠」,到現在只剩下台澎金馬。

當今局勢的變化不可謂不大,如何捍衛「中華民國」的存在,恐怕才是蔡正元應該優先考量的問題吧?否則,在光輝十月怎麼對得起孫文呢?對不起,更正!怎麼對得起武昌起義的革命烈士呢?因為孫文當時不在場,他在美國看到報紙,才知道革命成功的消息……。


前立委蔡正元曾表示:「凱達格蘭在台灣不存在!」針對如此武斷、草率的說法,族人若不能有所回應,社會大眾對於凱達格蘭的認識,可能落入更大的迷思與誤解!圖/張家銘

註釋:大加臘(大佳蠟、大佳蚋、大加蚋)原指萬華區新店溪邊的平原或部落。清代道光年間「大加蚋堡」設立之後指涉範圍更加地拓大,到了日治前期它已經含蓋台北市區超過一半以上的範圍;除了週邊的北投、士林、內湖和文山4區之外,其它區域大都已經攘括在內。大加臘一詞發展到現代已經成為台北市區的代名詞;在我族耆老的歷史記憶中,一般人稱它為「市內」,在地族人則稱它為「舊社」。

凱達格蘭族團體和各社代表連署名單如下:

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  永進忠  理事長
自立長老教會新北投教會  潘慧安  長老
三貂社祭祀公業  林勝義  管理人
北投番仔厝保德宮  潘國良  主委
北投社文化守護聯盟  陳金萬  召集人
南崁四社文史工作者  陳卿峰  老師
大雞籠社 潘江衛 頭目後裔
北投社 翁正德 頭目後裔
龜崙社 永深淵 頭目後裔
里族社 李玉貞 族人
擺接社 林永飛 族人
淡水社 潘志宏 族人
唭哩岸社  潘柏宏  族人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