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論民進黨政黨認同度之狂跌:回歸政策、以民為本、改革文化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論民進黨政黨認同度之狂跌:回歸政策、以民為本、改革文化

 2021-07-14 10:33
台灣民意基金會6月民調,民進黨認同者較今年3月銳減15個百分點,中間選民態度轉變,與今年5月疫情爆發,政府危機應變的表現有關。圖/擷自台灣民意基金會
台灣民意基金會6月民調,民進黨認同者較今年3月銳減15個百分點,中間選民態度轉變,與今年5月疫情爆發,政府危機應變的表現有關。圖/擷自台灣民意基金會

本周一(7/12)游盈隆教授公佈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民進黨認同者較今年3月銳減15個百分點,自43.1%狂瀉至28.2%;而中間選民則從30.3%遽升至48.2%。坦白說,對此次民調巨變,筆者一點也不意外。因為過去民進黨之所以擁有超過四成認同度,這些認同者並非全部都是無條件認同綠營的選民,其中不少是中間選民。何謂中間選民?他們會理性判斷,不一定偏藍,也不一定偏綠,而是根據所處情勢,盡力為台灣人民做出最佳選擇。

這些中間選民之所以過去兩年回答自己是民進黨支持者,不啻出於三個原因:2019年初習近平喊話要和台灣一國兩制,2019年中爆發香港反送中運動讓一國兩制確定破產,2020年疫情蔓延世界但民進黨政府卻能守住台灣。也就是說,他們是因為支持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和防疫成果,而支持民進黨的。但是今年5月疫情爆發,一切開始轉變。

中間選民的信心崩潰

誠心而言,僅僅因為病毒進入台灣,這些中間選民未必就會放棄他們對民進黨的認同。因為過去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和防疫成果,在這些中間選民心中已累積一定之信譽資產。但是今年民進黨政府面對台灣疫情爆發的危機,卻未能妥善因應。導致這些中間選民從信心動搖,到最後全面崩潰。當他們對民進黨政府心存高度疑慮,無法再度信任時,自然也無法認同民進黨。所以游教授的民調數字可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這些中間選民的信心是如何崩潰的呢?筆者這段時間觀察一些朋友從原本支持民進黨到不相信民進黨,將他們的心路路程整理如下。當台灣疫情甫起之際,因為剛發生機組人員染疫和諾富特飯店事件,喜歡推理的中間選民自然而然會認為這非常可能是破口。如果此時政府拿出魄力好好處理疫情,未必會完全喪失這些中間選民的認同度。問題是,5月疫情竄燒之際,醫療量能不足,有的民眾確診無法就醫,最後猝死在家。此時指揮中心卻告訴民眾醫療系統並未崩潰,和民眾實際經驗不符。然後指揮中心又來個校正回歸,矢口否認PCR檢驗能量未有不足之處。中間選民看不懂如果檢驗能量足夠,為何需要校正回歸?

此外,中間選民看到疫情甫起之時,地方政府和醫院忙到焦頭爛額,而指揮中心卻每天報導數字,從容鎮定,彷彿處在不同的平行時空。看到上述種種現象,中間選民的信心自會動搖。

民進黨的疫苗政策則讓這些中間選民信心崩潰。台灣疫情延燒,每天一條又一條的寶貴生命不斷喪失。向來愛護生命的台灣人民怎能不心痛?台灣人心惶惶,盼疫苗如大旱之望雲霓。此時永齡基金會郭董提出購買BNT疫苗的行動計劃。就算有的中間選民平日不特別挺郭董,還是選擇就事論事支持郭董的提案,為的就是避免台灣喪失更多寶貴性命。但是有些政論評論者仔細觀察指揮中心的態度,卻認為看不到真心支持。筆者詢問原本認同民進黨的中間選民朋友,他們也有同感。政府當然可以辯解這非他們本意,但這些中間選民形成這樣的印象,筆者也只能如實陳述。

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國產疫苗,這原本無可厚非。但若要只做完二期就施打在台灣人民身上,中間選民在得知歐美疫苗至少有做到三期期中(而非只做到二期)時,他們當然不樂意被施打只做到二期的疫苗。再加上民進黨人員製作的梗圖寫歐美疫苗只做到二期,和事實不符,自然讓這些中間選民更加漸行漸遠。

在社會輿論強烈質疑數週後,所幸政府有改弦易張,不僅從日本和美國募得國際疫苗,也終於從善如流開大門讓台積電、永齡基金會和慈濟洽購國際疫苗。但不幸的是,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崩潰卻很快。從5月到6月的心理折磨,對很多過去認同民進黨的中間選民來說,他們對民進黨的認同和信任已經回不去了。他們認為,政府當初的防疫態度令人不解甚至憤怒,而今幡然改變也不過是靠輿論的不斷努力才獲致現在的成果,因此並不會對民進黨報以過去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游教授發佈的民調數字,民進黨認同度大降15%,符合筆者這段時間對民心向背的觀察。

面對認同度的雪崩式下滑,和中間選民的遠離,如果民進黨不願意面對現實,找出其中原因,怕是難以挽回。雖然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但筆者還是從善心出發,給民進黨以下三個建議。


作者指出,民進黨的疫苗政策讓很多過去認同民進黨的中間選民,對民進黨的認同和信任已經回不去了。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一、回歸政策,不要再迷信網路聲音

過去兩年多民進黨之所以得到中間選民的支持,或許有人認為主因是網路聲音(民進黨聲明他們沒養網軍,故本文寫網路聲音)造成「從眾」效果。網路風向或許可以鞏固基本盤,但對許多中間選民來說並不見得有用。因為對中間選民來說,理性判斷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不是人云亦云。因此這些中間選民很可能對兩岸看法早有定見,方才認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而非是因為網路聲音帶風向,他們就跟著跑。換言之,中間選民的支持和網路風向兩個方向一致,並非代表網路聲音是主因,真正原因應該是中間選民經過理性判斷後得出同樣的結論。

今年台灣疫情也顯示,親綠的網路聲音並無法大幅影響中間選民對政府的看法。無論親綠的網路聲音如何大聲量地為國產疫苗造勢,許多原本認同民進黨的中間選民卻還是不買單。原因很簡單,因為中間選民喜歡蒐集資料、進行分析,然後做出理性判斷。當他們發現歐美國際疫苗不只做到二期,至少有做到三期期中,又已施打在數億人身上時,自然能判斷出這是比較安全、效力受到確認的疫苗。他們也不是反對國產疫苗,只是希望國產疫苗不要二期做完就立刻上市,而是按部就班按照科學程序進行。這個事件顯示,中間選民並不會輕易被著網路風向帶走,他們有自己的分析、判斷和抉擇。

民進黨要繼續執政,是否非贏得中間選民不可?過去選戰結果一再證實,要選贏不能只靠基本盤,更需要中間選民的支持。那要如何贏得中間選民的支持?如前所述,中間選民的特質在於並不對任何政黨死忠,而是透過觀察和分析做出對台灣整體有利之決策。因此要贏得中間選民的支持和認同,方法就在民進黨過去的成功經驗裡,也就是擬定並執行對台灣人民好的優質政策,而不是透過網路帶風向。因為中間選民並不會輕易被網路風向所帶走,尤其是攸關自身利益的事情。

這次台灣疫情中間選民不被網路聲音影響,反對政府一開始的疫苗政策,這顯示過去他們支持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極可能並非純粹是被網路聲音影響,只是剛好和網路聲音一致而已。若做出錯誤歸因,以為是網路聲音造成中間選民來朝歸順,夢想透過網路聲音就可以操縱輿論,根據此次疫情經驗,應該無法成立。因此,筆者提出第一個良心建議:如果民進黨想贏回中間選民繼續執政,考量中間選民比較重視理性思辨而非網路聲音,所以民進黨應該回歸政策面,以優質政策贏得民心,不要再迷信網路聲音可以治國。

二、以民為本,而非打擊對手

最近柯P說他被打壓,也有政治評論者說侯友宜也被打擊,郭董買疫苗也被卡。當然以上總總言論,政府和民進黨應該都是否認的。若以商業競爭來做譬喻,的確光靠打擊競爭對手,並無法得到成功。

筆者留學美國時,行銷教授教導我們,在商場上雖然必須緊盯競爭對手。但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顧客。同理,在政治上,和其他政黨比賽競爭雖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民需求。比如說,如果政府能擬定優質政策,也能妥善因應各種情勢,以順應民心、滿足人民需求,這樣柯P有何憑藉點得以批評民進黨進而拉抬民眾黨民調?政府做的好,則亦無必要大費周章去攻擊對手。因此,滿足人民需求方是正道,如果捨近求遠,捨政策而大力打壓對手,這樣只是緣木求魚,甚至可能會增加人民的反感。像林昶佐被環南市場自治會長林勝東奪麥克風怒嗆,應該也是因為給了人民這樣的印象。由此可見,選民還是最重要的。如果有好好服務選民,也沒有太大必要去打擊對手。捨本逐末,對民調幫助有限,應以民為本,民調才有回升的機會。

此外,最近有一些親綠的網路聲音不斷抱怨台灣人民不懂得感謝,一直批評政府。誠心而言,這些言論對於挽回中間選民的心,並沒有太大幫助。為什麼?一如在商業競爭,沒有不是的客戶。因為公司做的產品就是要給客戶,不是做給自己的,也不是做給空氣的。如果產品不符合客戶需求,就怪客戶,這合理嗎?公司應該要反躬自省方是。同理,在政治上,政黨的顧客是全體人民,政黨本應服務人民。當人民的需求是拯救更多同胞,但政府卻沒有好好回應時,自然民怨四起。此時若責怪人民不懂得感恩,並不會贏回民心。透過網路聲音想影響民眾看法,甚至可能會弄巧成拙,也會把人民推得更遠。因為中間選民從頭到尾都不會無條件支持一個政黨。執政黨做的好,就支持,做不好,就不支持,如是而已。看到無條件支持一個政黨的網路聲音,只會讓他們更加明白自己不想成為這樣的人。所以譴責他們不懂得感謝,只會把他們推得更遠。因此以民為本還是最重要的。

綜上所述,推動以民為本的優質政策,才是政黨高民調根本培源之道。在攸關人民利益的政策上,網路聲音和打擊對手不僅可能對中間選民的效果有限,甚至有可能會引起中間選民的反感。還記得韓粉們嗎?若親綠網路聲音無法保持一定之品質,確實可能會讓中間選民敬而遠之。如果網路聲音只是一直打擊對手,甚至打擊本是支持綠營但對政府提出不同意見的人,又經常做出不合常理之論述,甚至引用不實資訊,上述種種行為都只會讓中間選民放棄他們對民進黨的認同,因為這不是中間選民認同的價值。

三、組織文化改革

要推出以民為本的優質政策,牽涉到政策形成和政策調整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形成政策時,根據人民需要、諮詢專家、廣納民意再加上綜合判斷,自不待言。在第二階段實際執行時,可能會因為時空變化或先前未料想到的事件,而需要進行調整。以此次疫苗政策為例,如果台灣一直沒有疫情,國產疫苗做完三期期中再來施打,多數國民應該不會有意見。但是問題是今年5月疫情如星星之火燎原,國產疫苗緩不濟急,大家自然希望快速引進國際疫苗以拯救台灣人命。此時疫苗政策應快速進行調整,而不是按照之前的節奏不能改變。其實當時政府若能快速調整,今天應該不會有這麼多中間選民出走。撐了數週之久,最後民意依舊難擋。早知就在第一時間就從善如流,現在應不會是這個局面。

為什麼政府一開始無法聽到民眾的聲音?難道執政黨內沒人知道民心所向嗎?這當然不可能。民意代表向來和民眾有密切接觸,相信許多執政黨的民意代表接獲選民不斷陳情抱怨,應是知道人民需求的。但為何這些聲音無法被好好善用,拿來做為政策迅速調整的養份?反而是柯P和國民黨不斷砲轟中央,講出人民的聲音?僵持了數週之久,民意依舊沒被親綠網路力量帶走。此時政府再做政策調整,諫言功勞就被柯P和國民黨拿走了。也因為柯P當了民意代言人,此次政黨認同度民眾黨上升7.1%,高達15.6%。

試想,如果民進黨容許黨內有不同聲音,能讓民意代表說出人民的聲音,這樣柯P會奪得民意代言人的龍頭嗎?但不幸的是,早年民進黨陳述己見、公開辯論的文化已然不復見。現今在團結口號下,就算是違背民意的政策,也聽不到任何民意代表為民喉舌。這樣的組織文化不只讓政策調整速度變慢,到頭來還造就了柯P更浩大的聲勢。這難道是民進黨想看見的結果嗎?

總之,這次疫情造成民進黨認同度大跌,顯示出民進黨確實面臨危機。筆者善心提出諫言,但是否真能看到自身問題並進行改革,這是民進黨自己要做的決定。筆者相信,無論是哪一個政黨,若能推行以民為本之優質政策,並塑造一個開放容納黨內建言的組織文化,進而成為執政黨,這樣對台灣人民來說,都值得額手稱慶。所以這不僅是給民進黨的諫言,亦供所有台灣政黨作為借鏡。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