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他為英雄塑雕像 她要為他蓋紀念館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他為英雄塑雕像 她要為他蓋紀念館

林文德、鄭愛華的白沙灣之戀

 2017-09-29 14:43
鄭愛華很喜歡林明德的素描。她把作品蝕刻在鐵板上,也把它放大做成圍牆大門的最佳裝置藝術。圖/陳婉真攝
鄭愛華很喜歡林明德的素描。她把作品蝕刻在鐵板上,也把它放大做成圍牆大門的最佳裝置藝術。圖/陳婉真攝

有人說,在天堂的人時間過得特別快,一轉眼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

兩年前的9月30日,前世台會會長、為鄭南榕墓園雕塑「自由之翼」,也為陳定南、王育德、蕭泰然、陳翠玉……等多位台派人士做雕像的台獨藝術家林文德病逝,讓很多人深感不捨;兩年後的同一天,好友們在鄭愛華的邀約下,相約到白沙灣他生前的工作室看海、聽音樂、看他的作品、想他。

從小就喜歡畫畫捏泥巴的林文德,很早就展現藝術創作的天份,他在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時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女人〉,很受老師李澤藩(李遠哲的父親)欣賞,他說要送老師,老師說不行,以4百元買下,1966年的那個時代,4百元可是不小的數目。

他畢業退伍後還沒找工作,正好他的老師李梅樹在修三峽祖師廟,李梅樹深知他的雕塑才華,找他幫忙修廟,他在祖師廟住了好幾個月,完成了幾幅銅雕作品,這應是全台唯一有銅製浮雕,也是唯一結合學術界合力修建的寺廟。

隨後他跑到師大(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近開設美術補習班。那時學美術的學生考大學第一志願是師大美術系,美術系要加考術科,其中石膏像素描是必考項目,但當時市面很難買到石膏像,只有師大美術系考術科時用的一尊,林文德於是自己做了一尊阿古力帕胸像供學生學習,結果他的學生術科成績都考得很好,補習班也聲名大噪。

差不多同一時間的1970年,他獲得第一屆全國雕塑獎首獎,因而獲聘成為建國中學美術老師,這個美術老師上課時都要由灌輸學生自由思想講起,因為他認為藝術家一定要有自由的思想,才能有好的創作,結果遭到學校警告,他決定出國,前往維也納藝術學院,跟隨雕塑大師沃土巴(Wotruba)大師學習,3年後教授過世,他也結束他的學院生涯,並搬往澳地利第二大城格拉茲(Graz)定居。

由於女兒出生等家庭因素,他改行開了一家「亞洲餐廳」,拿雕刻刀的手拿起鍋鏟一樣靈巧,加上他個性熱情豪邁,生意很好,兩年後還清了當初開餐廳的貸款,不久又把那棟4百年歷史的建築買下來,樓下開餐廳,樓上成立「陰陽畫會」,他自己也在那裡開班教授素描,所得全部作為畫會開支,成為格拉茲當地重要的藝術家聚會處。後來他又另在郊區建了別墅,作為住家。

「我第一次和他回格拉茲,看到他沿路和熟人打招呼,5分鐘的路程走了2小時,我看到每個人和他打招呼時那種高興的表情,感覺他比市長還風光。」鄭愛華說。

鄭愛華是在林文德於2004年回台定居前後和林文德相識的,或許因為兩人各自有一段受傷的感情,反而更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歡愉,一個是雕塑家,一位是畫家,在林文德人生最後的11年,彼此相知相愛,是朋友圈中人人稱羨的神仙眷侶。

鄭南榕墓園自由之翼 出自林文德之手

林文德甫出國到奧地利,他在戒嚴台灣被禁錮的靈魂充分得到解放,他加入台獨聯盟,後來成為台獨聯盟歐洲本部主席;他也積極參與同鄉會會務,曾擔任全歐台灣同鄉會及世界台灣同鄉會會長,除了留學生之外,當年所有台灣的異議人士到歐洲參訪的,幾乎都曾受到他的招待,都會念念不忘他餐廳的美食美酒及他的豪邁熱情。

黑名單解禁後,林文德在2004年回台,回台定居的前兩年,他為鄭南榕墓園設計的「自由之翼」,及鄭南榕頭像浮雕落成。「自由之翼」銅雕後來作成228件限量縮小版,2016年蔡英文總統出訪巴拿馬時,過境美國邁阿密,會見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榮譽主席羅絲雷提南(Ileana Ros-Lehtinen)時,所贈送的就是這尊象徵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自由之翼」。

宜蘭陳定南紀念園區中,陳定南坐在椅條上,很多人都會去和他坐著合照的雕像,也是林文德的作品;他也分別幫為突破黑名單返鄉而死的陳翠玉、民進黨創黨主席江鵬堅、史明…多位台獨運動人士作雕像,最後作品是音樂家蕭泰然教授頭像。


陳定南雕像,彷彿也已準備好迎接眾老友的來臨。圖/陳婉真攝

林文德回台後不但創作不輟,街頭運動也從不缺席,2012年年底開始一連串的丟鞋風潮中,在一次馮光遠發起的丟鞋運動中,林文德只收了工本及材料費,以一星期的時間,趕製了一隻大鞋,搬到民進黨中央黨部附近的中央藝文公園,作為民眾丟鞋的標的,運動過後,大小鞋丟滿公園,林文德把那隻大鞋搬回白沙灣住家,高掛在二樓牆上,現在成了白沙灣工作室的最明顯地標。

和林文德的回憶 凝聚鄭愛華向前動力

2013年林文德中風,在努力復健中,仍在2014年辦了「2015因為愛——鄭愛華油畫與林文德雕塑展」。「復健過程很辛苦,尤其在做雕塑時,拿材料的左手常不聽使喚,一不小心就傾倒,不但沾滿全身,還弄得滿室狼籍...」鄭愛華邊說邊拭淚,但說到林文德的素描功力、憶起兩人在一起時的快樂時光,臉上又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很多人想說,文德走後,我一個人在海邊這麼偏僻的地方敢住嗎?還有很多人想來買這間房子。」鄭愛華說,剛開始辦完喪禮後,她和家人去環島一周,回來後大家都離開了,的確有一段很難熬的日子,隨後因為辦畫展忙禄,有時走在和文德走過千百遍的海邊小徑,看到路旁的小花小草,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依舊開出美麗的花朵,引發了她的生命力,也想到林文德臨走前感嘆很多事還沒做,慢慢在沈澱後,決定在自家旁邊開設林文德美術館,目前已經開始整地。

「文德喜歡自由,喜歡大自然,這裡是我們共同蓋起來的家。」這些和林文德的回憶,兩年來凝聚成為她向前走的動力,她目前正在籌備成立「林文德文化藝術推廣協會」,他想到林文德常說,台灣很美,但有人的地方就變醜了;想到林文德常光著身子在院子澆花,因為他很想在家附近的海灘成立一個天體營;想到林文德很多大器的作品,於是開始把一些紙板雕塑作品,改造成銅製品以利保存,她的生活過得充實,她要把林文德希望故鄉更美的願望,以白沙灣為基地,漸漸讓它變得更美。


馬英九執政末期很流行的丟鞋運動,那隻鞋現在成為白沙灣工作室最明顯的標誌。
工人正在旁邊整地,準備迎接眾多好友來看林文德。 圖/陳婉真攝

林文德的人緣很好,鄭愛華只以臉書訊息邀請他的生前好友,想不到一呼百應,包括張燦鍙、陳唐山、楊黃美幸、李敏勇…,連遠在奧地利剛好回國的老友高成城等人都會參加林文德逝世兩週年的家庭聚會,而我們也看到一對藝術家夫婦由小愛而大愛而實際改變台灣的一段美好故事。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