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奧運人系列/從自備國旗到自繪會旗 那年,老國手這樣守護台灣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奧運人系列/從自備國旗到自繪會旗 那年,老國手這樣守護台灣

發起成立「奧運人協會」 回饋、傳承、照顧後輩,也要把台灣人參加奧運的血淚與驕傲留下紀錄

 2016-09-01 07:45
一日奧運人、終身奧運魂!射擊杜台興、冬奧翁明義及林廷芳等奧運老國手,認為體育成就了他們一生,計畫成立「奧運人協會」,回饋、傳承、照顧後輩。圖/ 張世欣影像後製
一日奧運人、終身奧運魂!射擊杜台興、冬奧翁明義及林廷芳等奧運老國手,認為體育成就了他們一生,計畫成立「奧運人協會」,回饋、傳承、照顧後輩。圖/ 張世欣影像後製

【編按】1970年到80年代,是台灣國際情勢最險峻的時刻,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2年台日斷交、1979年台美斷交,感觸最深的,是代表國家在外征戰的運動選手,無時無刻在擔心,自己的國家和比賽「被消失」。

當時國手與中國代表團,由場外打到場內,拍桌對罵,對照如今開放自由的環境,那個「窮得只剩下國家」的年代,他們是「揹著國旗出賽」的選手,行李唯一必備是各種尺碼的國旗;當被迫換拿奧會梅花旗時,沒有人比他們更悲涼。但是「世界可以沒有台灣、台灣不能失去世界」的信念支撐他們,為台灣維持住國際僅存的能見度

早年比賽得名沒有獎金、移地訓練還得打工賺生活費。即便如此刻苦艱辛,包括射擊杜台興、冬奧翁明義及林廷芳等老國手,至今仍認為體育成就了他們一生,計畫成立「奧運人協會」,除回饋、傳承、照顧後輩及擴展奧運精神的社會價值,更希望把台灣人參加奧運的血淚與驕傲留下紀錄。《民報》今起將推出系列報導,揭櫫許多可能不為人知的台灣奧運史。

那面千夫所指的會旗  真正繪製者心裡痛更深

隨著剛閉幕的里約奧運,台灣參加國際賽的「旗歌」問題,又成焦點。被痛批為「自我矮化」的奧會會旗與國旗歌,是當年政治情勢下,一段無奈的故事。但沒有人,比曾親身經歷這一切的運動員心更痛。

杜台興,6度入選奧運的射擊選手(1屆代表團退賽及1屆抵制);翁明義,3度冬奧(1屆代表團退賽)國手;林廷芳,入選過冬奧滑雪項目、就是台灣唯一退賽的冬奧,3位加起來獲選10次奧運資格的硬漢老國手,翁與林更已成功轉型企業家,但提起30多年前被迫由國旗換會旗,眼眶仍泛淚光。

準備發起「奧運人協會」的老國手,聚在一起,有說不完的故事。特別是,說到國旗,「當年真的是看到國旗,就會掉淚。」翁明義說。

時間回到1984年,冬季奧運在南斯拉夫塞拉耶佛舉行,參加冬季兩項比賽的翁明義、擔任掌旗官。他手上的旗幟已由國旗被迫換成「奧會會旗」,鮮少人知道的是,翁明義,就是這面旗幟的設計者

64歲的翁明義憶當年,「心裡真的很衝擊,但那時的時空背景,如果不接受這面旗幟,就什麼都沒了。」

前一屆、1980年美國寧靜湖冬奧,台灣代表團遭國際奧會禁止以中華民國名義出賽,憤而退賽,當屆代表選手林廷芳,深深理解「運動員不能比賽的痛苦」。

林廷芳解釋,那個時代背景是,台灣退出聯合國,台日、台美斷交,老蔣總統死了,台灣真的風雨飄搖,當時中共的技倆是,向運動賽事的主辦國施壓,不給台灣選手簽證、根本不給入境。「地球上不缺台灣的運動選手,但我們不走出去,就沒有了,沒有人知道地球上有『台灣』。」

 
談起被迫「換旗」,事隔30多年,杜台興(左)和 翁明義仍紅了眼眶。

蒙特婁奧運舉著國旗出去  退賽撤回、4年心血歸零

1981年3月23日,國際奧會和在台灣的奧會於瑞士洛桑簽訂協議,規範我國運動員參加奧運使用的國家名稱與旗、歌,稱為「奧會模式」。當時,翁明義身兼奧會工作人員,只因為學的是機械,被認為「應該會製圖」,於是負責繪製奧會旗的工作。

翁明義回憶,當時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包括外交部、教育部、體協還有奧會官員,每星期有兩天在南京東路的第一飯店,從早到晚長時間開會,就是為了讓台灣的運動員,能夠「重返」奧運殿堂。

說「重返」,因為1976年加拿大蒙特婁奧運,當時在中國施壓下,加拿大總理杜魯道,以「中華民國不能代表中國」為由,拒發簽證給我國的代表團。當時杜台興擔任掌旗官,代表團分兩路,分別飛到美國洛杉磯和波士頓兩地,等待轉圜,以便進入加拿大參賽。

加拿大已在1971年和中國建交,1976年時要求中華民國以台灣名義參賽,奧會主席和加拿大總理協議,折衷同意讓我國代表團手持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演奏國歌,但「不得以中華民國名義參加開幕式」。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表示「不能接受」,

我國的代表團,在美國苦等一周,最後被迫退賽,只能返國。杜台興說:「大家拚了4年,不能比賽,多難過!」但那也是最後一次台灣拿著國旗進軍奧運,出發前在機場的照片,杜台興珍藏至今。

蒙特婁奧運的事件後,我國開始與國際奧會談判交涉。林廷芳說,台灣也造成國際奧會許多改變,譬如,因為蒙特婁奧運拒發簽證給我代表團的事件影響,國際奧會後來開始研究,奧運選手證就能替代簽證,「到了今年2016里約奧運,也才有難民奧運隊沒有簽證都可以入境。」

 
1976蒙特婁奧運,杜台興任掌旗官,手持國旗由國內出發。圖/杜台興提供


80'年後國際比賽被迫換掌奧會或單項協會會旗出賽。圖/杜台興提供

自製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意外「統一」中國

此外,後因台灣控告國際奧會違憲,於是國際奧會修改憲章,此後各國的國家奧會使用「國家名稱」及「國旗」、「國歌」參加奧運會之規定,改為使用「代表團」之名稱及旗、歌參加奧運會。

杜台興說,「也從那時候開始,我想,如果有實力,誰也擋不住。」他們打聽,如果中國選手練6個小時、自己就要練8個小時。

1981洛桑協定之前,是「漢賊不兩立」的年代,台灣代表團和中國選手爭搶「插旗」,也養成那輩選手出國必備「國旗」的習慣。杜台興說,「是4號、6號、8號各種尺碼的都要備齊,以防大會沒有準備台灣國旗。」他還曾在領隊會議上與中共代表對罵,「什麼難聽的字眼全飆出口,現場其他外國人聽不懂兩方人馬說什麼話,但都背著老共給我們比『讚!』認為中共打壓台灣太鴨霸!」

翁明義甚至曾在歐洲比賽現場親自製作國旗。1978年他前往歐洲參加冬季兩項的5站歐巡賽,在奧地利站發現沒有國旗,他立即去買布自己裁、12道光芒自己畫;下榻旅館老闆娘女兒也幫忙車繡。

這面旗子他一直放身上,在歐巡賽最後一站義大利,送給大會。「其實歐洲人不太了解台灣與中國國旗的差別,結果隔年中國參賽,給他們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嚇得中國選手直喊:『不是!不是這面!』」這「統一中國」的往事,至今讓翁明義十分得意。

那個年代,每一位國手,就像是「護旗手」,有外國人問翁明義:「為什麼那麼堅持(用國旗)?」他說:「這是公平問題。」他曾參加芬蘭世錦賽,大會不讓他升國旗,他見會場有5支空的旗桿。大會人員跟他說:「少你一支旗沒人會發現。」翁明義則回:「那多我一支旗也沒人會發現,你不說、我不說,我讓選手偷偷去升,否則我到司令台不敬禮,拉出我們的國旗來抗議!」

沒想到,大會連夜把空旗桿的鋼筋水泥都挖掉,開會決議「除了主辦國三支國旗引領進會場,其他各國都不拿國旗」,翁明義進場前,大會還派人來檢查他的羽絨夾克,怕他還是偷藏、拉出國旗來抗議。

現任滑雪滑草協會副理事長林廷芳,至今在選手出國比賽時,都不忘叮嚀:「要帶會旗和『國旗』。」他說:「這是我們這輩改不掉的習慣!」


1978義大利世界盃,翁明義背後掛的是他親手縫製的國旗,並與義大利協會主席Paul Zingerle9(右)結為好友。隔年中國選手去比賽,也被誤升了這面「國旗」。圖/翁明義提供

出國受訓、比賽  靠媽媽標會和滑雪訓練兼打工

那個年代,沒有國光獎章,不管奧運、世界盃,出國比賽拿獎回來沒有獎金,甚至還得自掏腰包去訓練、去參賽。翁明義移地訓練時還替滑雪場油漆賺生活費、林廷芳則是媽媽標會讓他「為國爭光」,他倆目前都是成功的企業家,始終認為「是體育造就了我們」。

這些從台灣「貧窮時代」與「孤島時代」走來的選手,彼此的革命情感與對國家的情感特別深。杜台興說,早年左營訓練中心設備簡陋,沒有冷氣,南部高溫,夏天非到午夜12點後,空氣都是熱呼呼,大伙訓練完沒辦法立即入睡,就擺起「龍門陣」談天說地,所以多年來培養好交情。

雖然這些當年的「台灣之光」,無法靠運動比賽「發達」,但有人卻能把訓練的毅力與耐力,轉換為創業的動能。如林廷芳在建築業和氣象預測產業有一片天地、翁明義在運動用品及氣動工具建立根基、前現代五項選手彭彥誕更是美國紐約舉足輕重的房地產商,加上近年已成專業罕見疾病志工的社台興幾人奔走,發起「奧運人協會」,希望把奧運「堅毅」、「不服輸」及「為社會立榜樣」的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出資發起「奧運人」協會  盼照顧後輩、回饋社會

今年里約奧運期間,爆發不少單項協會與選手的紛爭,凸顯部分協會偏離照顧選手的宗旨。「奧運人協會」為了維持以奧運選手為核心的原則,「拒絕非奧運人加入,創建也由發起人及會員出資,不接受企業和政黨的捐助,避開政治與宗教,回歸體育,奧運國手都是背景單純、為國家榮譽而努力的人。」杜台興強調。 

成立協會的門檻需要31人,現已連絡上5、60位奧運國手,包括跆拳道陳怡安、朱木炎、黃志雄,田徑乃慧芳,射擊林怡君等人,都一口答應加入。林廷芳補充,在2000年雪梨奧運前,奧運國手人數相當少,大約50人左右,雪梨奧運以後,包括團隊項目在內,奧運國手人數增加,大約有200多人,「集合5、60位OB,不是問題。」

杜台興也透露,「奧運人協會」成立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過去國家對運動員的照顧不夠,像今年5月底癌逝的十項鐵人古金水,就是一例,其他也不乏棒球國手等,退役後生活困苦等實例,透過協會的成立,能夠改善這些問題。同時也希望提供奧運選手職業技能再造、社會公益連結等, 強化奧運人的社會回饋與價值。協會暫訂會在11月正式成立。


林廷芳(左一)當選國手還被行政院長孫運璿接見,但出國移訓的經費是靠母親標會而來。圖/林廷芳提供


林廷芳(左起)、翁明義、杜台興與其他老奧運人,發起「奧運人協會」希望照顧後輩、也發揮奧運人的社會價值。

《奧運人系列專題》
系列二/沙地練滑雪、出賽兼衛國 台灣冬奧的「飛躍奇蹟」
系列三/看報「應徵」練滑雪 苗栗囝仔翁明義三度攻奧寫歷史
系列四/最悲情的天才神射手 杜台興 6次入奧2度「被迫退賽」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