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農曆新年,令人奔波勞碌,未必人人喜歡,我也不是例外。從小到大,我每年都陪伴父母到親友家拜年,往往連續兩天走遍港九新界。吃喝笑談,忙碌緊張,偶爾感到煩厭空洞。既有行禮如儀以應酬長輩,也有深度懇談以增廣見聞。無可否認,農曆新年固然有其社會功能,俾便個人跟親友團聚,甚至有人趁機返回鄉下,投入中國春運人群大遷徙洪流。農曆新年也有助營造除舊迎新的積極奮發心態,以及傳承文化風俗及民間信仰,包括尾牙、謝灶、開炸、蒸糕、洗邋遢、貼揮春、除夕團年、賣懶、壓歲錢、上頭炷香、拜年、逗利是、置年盒、回娘家、向車公求籤、開年、赤口、接灶、送窮、人日、穀日、天公誕、關公誕、元宵等,令大家都有共同生活習慣與話題。然而,華人真的清楚了解過年風俗的內容及意義嗎?了解過後,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又應該如何反省與改善面對農曆新年的心態?
香港人對過年習俗知之甚詳,我或許可以淺談台灣風俗,足供互相對照。台灣有首民謠叫《正月調》,家喻戶曉:「初一早,初二早(回娘家),初三睏甲飽(睡到飽),初四接神(諸神重回人間),初五隔開(結束節慶並開始回歸正常生活),初六是挹肥(清理廁內穢物並施肥),初七七元(人日),初八完全(完全恢復正常生活),初九天公生日(玉皇大帝誕祭),初十有吃食(吃祭祀食物),十一請子婿(剩食分享給女婿),十二請查某囝(女兒)返來吃糜(粥)配芥菜,十三關老爺生(關帝誕祭)、十四月光(月明),十五是元宵暝(元宵夜有燈會)。」足見,香港和台灣的過年習俗大同小異,不因兩地分別被殖民統治的歷史而有大異。華夏文化的滲染力量相當強頑。
習俗多屬官紳御民之術
如果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藏在這些習俗背後,除了那些民間諸神信仰元素(玉帝、關公、灶君)之外,基本上都涉及古時農業社會官員及鄉紳「御民」之術,屬於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範疇。例如:初三「赤口」本是官紳威嚇口角用以訓導百姓不要拜年,而台灣則用比較懷柔的口吻用以鼓勵百姓睡到飽,目的是要百姓在忙碌了兩個禮拜後好好休息一天;初五「隔開」就是官紳指示百姓結束節慶,恢復正常作息,否則農商廢弛;十五「元宵」就是以玉壺光轉的燈會,鼓勵男女拍拖定情,人人猜謎同樂,鞏固村民感情。時至今日,這些「教化」原先依附的社會結構背景已經不復存在,但這些習俗已經內化成為華人生活「習慣」,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猶如進入自動模式般慣性跟從。有些人誤以為所有習俗都是神諭或天啟,實則不然,綜如上述,多屬官紳御民之術,產生了持續政治和社會作用。傳統華夏超穩定膠著的農業社會結構,對天地君親師尊卑等級秩序的崇敬,正是這樣一點一滴形成:醬缸文化、服從權威、人治為本、和諧關係。
翻閱近代歷史,不論是國民黨、英國、日本的統治,都沒有根本改變這些至少自明朝開始傳承至今的風俗習慣。然而,中國共產黨的極權獨裁體制,卻一度消滅了這些歷史悠久的過年習俗,猶如在大醬缸中,放進一群碩鼠。文革始,破四舊,立四新,共產黨要大家過「革命化」新年,「移風易俗過新年,大年三十不歇腳」,不准放鞭炮、燒香拜佛、舞龍舞獅,禁說「恭喜發財」,要說「祝您今年見到毛主席」,聲稱「甚麼敬神、拜年、請客、送禮、吃喝玩樂,都統統見鬼去吧」,「我們工人階級從來沒有這些骯髒的習慣」云云。當時,中國政府甚至發佈「新年不放假」的通知,要求「堅決執行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當然,這樣硬幹,革文化命,全是徒然。十年浩劫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過年習俗又逐漸恢復,當時主要是從香港和台灣這些未受文革殘害的華人地方重新學習回來,但卻猶如為花木接枝,徒襲皮毛,例如學回怎樣辦尾牙之類。底子早已掏空,儀禮徒具表象,終究今非昔比。
文化風俗習慣只可點滴改良
中共暴政需要解構,華夏文化本身也需要解構。我對過農曆新年的態度是這樣的:尊重眾多華人奉行這個歷史悠久和普遍奉行的「民間風俗習慣」,但在充分理解過後,必須明確否定「官紳教化御民」的前現代思維框架,拋棄被天地君親師馴服的奴才習氣,以及一系列前現代諸神信仰、天人感應、求籤喧囂、顯靈炒作、運程預測、生肖流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自由追求符合真善美信念和價值的生活方式。換言之,奉行過農曆年習俗與否,我會放而任之,並且在可行範圍內,盡量敬而遠之,因為農業社會那套生活習慣根本跟現代社會實際處境格格不入,超穩定膠著的農業社會結構早已不復存在,大家也不宜繼續抱持「新正頭必須好意頭」這類前現代巫思暝想。看山,看水,看人,一切如舊,不會因為過年而「辯證昇華」的。畢竟,親友可以隨時相約聚會見面,一切隨緣,快樂生活。
我深知:全盤西化論者會更進一步呼籲大家全面拋棄包括農曆新年習俗在內的所有華夏文化,並以當年日本明治維新改行新曆而沒有造成混亂作為例證,指出華人必須除惡務盡。其初衷雖可理解,但我認為:文化風俗習慣只可點滴改良,不可全盤革命。一切改變,也應先由自己逐漸做起。保留年假,樂得餘暇,好好休息,閱覽新書,反省自己,養精蓄銳,相當理想,豈不快哉?從俗拜年,也無不可,但宜精簡一切繁文縟節,不為拜年而拜年,不為從俗而從俗,充其量只見重要親友。畢竟每個人怎麼做,各有處境侷限,各可自由選擇。我能做到的,就是告訴大家:「大家真的了解每個過年習俗的意義嗎?」這些是必修的生活文化知識。「了解過後,還是甘之如飴嗎?」我深有保留。如閣下還是樂在其中,予欲無言,盼君三思,活出自己的生命。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