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文蛤暴斃有解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文蛤暴斃有解嗎?

 2017-06-28 21:31
文蛤。圖/取材自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
文蛤。圖/取材自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

媒體報導雲林及台南沿海養殖之文蛤發生大量死亡,許多魚塭蛤苗剛放養即全部暴斃,養殖業者欲哭無淚,普遍災損約3到5成。受到供需影響文蛤零售價格也飆漲至每台斤100元至120元,商家及消費者大喊吃不消。有業者懷疑是整個大環境改變,氣溫忽高忽低,導致文蛤無法正常生長,至於真正原因(弧菌?病毒?天候?…)則有待水產試驗研究機構和接受政府委託相關計畫的專家學者,給出明確答案並接受外界檢驗。

文蛤大量暴斃 養殖業者質疑近親繁殖所致?

事實上台西、麥寮文蛤去年即發生大量暴斃,逾六成的魚塭育成率竟不到三成,部分魚塭幾乎全軍覆沒,水產試驗所初步認定與弧菌和氣候有關,有養殖業者則質疑和文蛤長期近親繁殖出現基因缺陷有關,建議水產試驗所應引進東南亞種源去除近親繁殖因素。這些可能的因素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現場採樣調查分析,應該有更具體的結果,可以輔導養殖戶正確的應變方式。若覺得天然環境已經變的不再適合養殖,也應該清楚告訴養殖戶並擬妥退場機制及輔導轉營其他養殖物種,才不會讓養殖戶盲目養殖下去。

國內文蛤養殖多年,但是對於國內目前養殖的文蛤學名是什麼?一共有幾種?都不甚清楚,在對養殖文蛤的物種與遺傳結構尚未解明之前,想以遺傳育種改善基因缺陷無異緣木求魚。一旦有貿易商自國外引進他國文蛤或雙殼貝進入臺灣市場,難保不會重蹈過去日本珍珠貝的慘痛經驗,也可能引進附在外國貝類之外來病原菌,對現有文蛤市場帶來不小衝擊。政府部門應加強調控及檢疫,以免讓國內文蛤養殖業者雪上加霜。

重新建構一套新的水產養殖生產模式

極端氣候如酷寒、酷熱、暴雨、乾旱等,對養殖業帶來的傷害越來越大。想要繼續經營的漁民和水產養殖者,除了靠經驗外,還需要更充分地瞭解氣候波動、氣候變化和其他外部威脅因素,可能給產業及自身生計帶來的各種災難性威脅及風險。他們必須有能力根據當地情況評估相關變化,例如,通過簡單的環境指標(如水溫、鹽分、水位、水透明度和魚類健康指標)做出評估,並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台灣產官學研除了積極研發新適應品種外,有必要重新建構一套新的水產養殖生產模式,讓傳統養殖生產模式轉型升級,避開高溫、暴雨、乾旱、颱風等極端氣候帶來的重大傷害,這些應列為水產試驗研究機構的首要任務並建立有效的管考制度,讓科研機構能真正幫漁民解決問題。

水產試驗所每年花費國庫數億元經費,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國內養殖文蛤發生大量死亡,正好檢驗該所和接受漁業署委託文蛤計畫的學者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現如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