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歐洲之聲】文學家談德國黨爭與難民潮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歐洲之聲】文學家談德國黨爭與難民潮

 2018-11-19 09:33
威斯納(左)認為2015年總理梅克爾夫人將國門敞開,接納大批中東戰爭難民是一種仁義之舉,當時很受國民的支持,發展出一種「歡迎文化」。圖/廖天琪提供
威斯納(左)認為2015年總理梅克爾夫人將國門敞開,接納大批中東戰爭難民是一種仁義之舉,當時很受國民的支持,發展出一種「歡迎文化」。圖/廖天琪提供

數週前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議會選舉,一向執政的基社盟失去了絕對優勢,接下來黑森州的選舉中,梅克爾夫人的基民盟也慘敗,失去約11%的支持率,人民用選票來對執政的大聯合政府表達不滿。梅克爾總理的「難民政策」是姊妹搭檔的基民盟和基社盟之間內鬥爭執的導火線,也是困擾歐盟28個國家的頭號難題。

一向深受民眾愛戴的梅克爾夫人在總理的寶座上穩坐13年,今年初她第四次連任聯邦總理,但不斷受到姐妹檔基社盟主席賽賀佛的掣肘,現今地方選舉她的黨受到牽連,民意巨幅下跌,她深諳「見好就收」的道理,優雅地宣布放棄繼續擔任基民盟黨主席,但是總理的職位還將保持至任期結束的3年之後。

筆者跟對德國文壇很有貢獻的文學評論家威斯納(Herbert Wiesner)先生探討了這個目前在歐洲媒體備受關注的議題,威斯納一直認為文學和政治這兩個領域是息息相關的,他的文學評論往往都帶著社會性和廣闊的視角,聆聽他如何看待這場動搖德國政局的變化,有助於我們了解當下歐洲面臨的困境。

威斯納認為2015年總理梅克爾夫人將國門敞開,接納了大批中東戰爭難民,這是一種仁義之舉,當時很受到國民的支持,發展出一種「歡迎文化」,凡是有難的人,不分族裔,只要我們有能力就應伸出援手,這是基督教文化裡的人道精神。但是還是有一些德國人,特別是原來東德地區的居民,他們以前較少有跟外國人接觸的經驗,害怕過多的難民會衝擊德國本身的社會。然而德國是個經濟強勁,社會穩定的國家,來自敘利亞的戰爭難民,人數並不那麼多,德國有能力消化吸收他們。當年納粹恐怖時期,許多德國人也都變成難民,逃到別國去,尋求安身立命之地,如今進行反饋,接收難民是很自然的。

威斯納出生於1937年,自小在杜塞爾多夫成長,大學專業是文學和藝術史,畢業後在慕尼黑的《南德意志報》擔任文學評論主筆和記者。1985年,威斯納在柏林創辦了「文學館」(Literaturhaus),這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文學融入社會的機制。在文學館周遭,還附帶有咖啡館、書店、庭院,館內有較大的空間可以舉辦文化活動,如演講會、朗讀會、舞台戲劇和藝術展覽等,這是對普通民眾開放的,讓城市居民能直接接觸到文學家和他們的作品。以後德國各大城市紛紛緊跟建立了類似的「文學館」,推動普及了人們對文學的愛好。

威斯納從1985年至2003年都擔任柏林文學館的館長,為許多尚未成名的作家,提供了公共平台,讓這些作家有機會將自己的文學作品在讀者和媒體中拓展空間。在他擔任館長期間,他在文學館舉辦的展覽和文學活動的基礎上,編撰了許多文學和藝術集子和目錄,為無數的文學活動留下了歷史性的紀錄。2005年,德國聯邦總統給威斯納頒發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勳章,該勳章是表彰在德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士。


威斯納夫婦,威斯納的妻子是德國著名的女作家UrsulaKrechel。圖/廖天琪提供

威斯納先生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原來對醫學有興趣,但是孩童時期就聽聞了納粹藉「優生學」之名,進行種族清洗,甚至種族絕滅,因此成年後,斷然走上文學之路。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對流亡議題感興趣,並且關心流亡人士和作家,這一直影響到他往後的事業。他始終從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出發,幫助有困難的異議人士和異議作家。擔任德國筆會秘書長期間,他非常關注中國的作家群體,特別是劉曉波的寫作,其博士論文《審美與人的自由》引起威斯納的共鳴,非常感動,佩服劉的洞見和勇氣。

威斯納可算是德語文學評論的重鎮,凡是經他評論過的書籍,都會引起公眾界的關注。順便提一句,威斯納的妻子是德國著名的女作家UrsulaKrechel,她是詩人,出版過十幾本詩集,但她最近幾年的小說為自己在文壇上奠定了盛名,其中《上海,遠在何方?》和《地方法院》都在中國有中文譯本。兩本書都是以猶太人在納粹時期的悲慘流亡命運為主題。不過威斯納為了避嫌,自然不會為自己妻子的小說寫書評,實屬可惜。

歐華論壇 | 政黨內鬥動搖了鐵娘子梅克爾的威信

資料來源:明鏡火拍youtube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