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使命來的人!人權遺址重建:陳孟和的大功德簿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使命來的人!人權遺址重建:陳孟和的大功德簿

2017-03-05 14:02
2015年陳孟和在「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講解新生訓導處,背景就是他指導製作的巨幅模型。圖/陳文成基金會提供
2015年陳孟和在「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講解新生訓導處,背景就是他指導製作的巨幅模型。圖/陳文成基金會提供

世上有一些人,可稱為「使命來的人」。這些人很多是來受苦受難的,因為經過苦難,所以有強烈的動機要改變苦難。雖然他們在受難時,不見得有這種「使命意識」,但綜觀生命軌跡,其實都在為這個使命做準備,而且這種願力會牽動許多助緣,協助他完成使命。在受苦受難的政治犯中,我們看到了陳孟和。他的使命,就是重建白色恐怖消失的遺址,讓它成為人權紀念的豐碑。

被昔日學弟陷害,兩度入獄

1930年10月16日,陳孟和出生於台北,當時陳家住在大稻埕的下奎府町(今後火車站太原路)。1943年,畢業於台北市日新國民學校,考入台北中學(1947年改名泰北中學)。1946年從台北中學初中部畢業。之後,先是投考空軍,在松山機場擔任繕寫員,再改調信號台,半年後辭職。1948年考入台北師範學校(今台北市立大學)美術科。這美術科的經歷,對他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日後白色恐怖紀念遺址得以重建,也得力於他的美術訓練。

陳孟和本人的案子,就所有檔案、資料來看,是百分之百的冤案。這個冤案的起因,是鄰居、同學兩種關係。在介紹案件前,先了解一個宏觀背景:白色恐怖如果喻為瘟疫的話(事實上,兩者高度相似),那麼這場白色瘟疫有幾個「超級帶原者」。他們到處發展組織,吸收成員,最後自新或自首保命,但組織成員卻大量犧牲。

南投青年劉占顯就是這類「超級帶原者」,陳孟和的案子跟他有關,因為劉占顯吸收其弟劉占睿,劉占睿吸收同學劉茂己,陳孟和則被羅織到「劉茂己案」。劉占睿是陳孟和的鄰居(住在對面);劉占睿和劉茂己又是陳孟和在泰北的同學,三人有來往,陳孟和更曾去劉茂己家串門,因而被打小報告,誣為參加「叛亂組織」。據陳孟和的說法,打小報告的人,就是他的老鄰居兼泰北的學弟蘇焜煌。

根據官方檔案,蘇焜煌在保安司令部情報處服務,對本案有深度涉入。陳孟和第二次被捕後第三天(1952.01.06),偵訊他的人就是蘇坤煌。以陳孟和說法,蘇是「職業學生」,可能要做「業績」,先從周圍的人下手,並先後兩次陷害他。綜合官方檔案和陳孟和口述,茲將這兩次冤獄的來龍去脈,略述如下:

第一次冤獄的起因,是陳孟和讀台北師範美術科時,遇見一位國文老師李慶華。當時陳孟和能畫能文,又任級長,得李慶華賞識。但可能因為之前工作不遂,擔心畢業後的前途,乃請老師幫忙介紹。李是廣東人,對台灣不熟,建議陳去中國發展。陳認為青年當志在遠方,遂口頭答應。1949年2月李返中國;4月來信,介紹陳去汕頭覓職,行前被特務知悉。6月,陳孟和與同學石火山在基隆港登景興輪被捕,兩人被送到情報處(東本願寺)關了三個月(此據官方檔案,與陳孟和的憶述有所出入),之後一同保釋出獄。

根據檔案,官方認為李慶華是「左傾分子」,陳孟和去汕頭,是「企圖投匪」。但為什麼將他釋放?因為當時劉茂己逃亡,「據運用之人員表示,劉匪與在押的劉天福陳孟和二人關係密切,時通音訊。劉匪之行蹤,此二人定知。如將此二人釋出,劉匪不難緝捕歸案法辦」。此「運用人員」,可能就是蘇焜煌。陳孟和父親當時在基隆港,目睹整個過程,抓陳孟和的特務,就是蘇焜煌帶來的。

蔣介石恣意加工,10年改判15

不過特務失算,劉茂己逃得徹底,讓他們無法循線捕人。直到1951年底,劉茂己自首,1952年1月1日被情報處收押,兩天後(1月3日)陳孟和、劉天福就又回籠了。特務開始收網作案,將劉茂己(商)、黃瑞聰(台大生)、劉天福(教員)、陳繼光(警察)、陳孟和(店員)、劉裕和(小販)六人做成一個「學術研究會案」,聲稱該會是劉占顯、劉占睿兄弟建立的外圍組織,陳孟和等六人被控加入該組織。

然而「學術研究會」根本是子虛烏有,憑空捏造。案件實情,是因為陳孟和六人和劉氏兄弟,都是泰北同學,較有來往;而劉氏兄弟疑係參加地下組織(省工委竹山支部),這六人遂被連帶清算。六人中,只有劉茂己比較可能有「組織關係」,陳孟和、陳繼光、劉裕和三人則可確定純屬無辜,被羅織「陪榜」。

不只如此,陳孟和的判決書說他「對於參加研究會,聽取劉占睿講解匪幫理論及動態之事實,業據在本部保安處供認不諱」云云。然而從筆錄到自白書,從偵訊到審判,陳孟和從頭到尾都沒有「供認」,也明言沒有「學術研究會」,判決書卻可以架空這一切供詞而公然說謊,顯示判決書造假情形比吾人想像嚴重。對於陳孟和在審判庭上再度否認,判決書則以「被告不能提出反證,自不能任其狡詞諉卸罪責」打發掉,這又嚴重違反《刑事訴訟法》的「無罪推定原則」。事實上,台灣許多冤獄(不只政治案件)之所以成立,都跟法官要求被告自證無罪、而被告無法自證無罪(或法官不認定被告已經自證無罪)有關。

陳孟和六人的案子,1952年3月8日經軍事檢察官杜峻嶺起訴,8月25日審判官邢炎初在軍法處第二法庭宣判。前三人(劉茂己、黃瑞聰、劉天福)死刑,後三人(陳孟和、陳繼光、劉裕和)15年。但這份判決經過恣意加工,原先在保安司令部的初審,劉天福只判15年,被總統府小組(參軍長桂永清署名)加重改為死刑;原先陳孟和三人只判10年,被蔣介石加重全部改為15年。至於整起案件的源頭劉占顯,只受感化處分,其弟劉占睿則判死刑。

新生訓導處照片,多出自陳孟和之手

1952年9月,22歲的陳孟和被送到綠島集中營「新生訓導處」,直到1967年1月2日才離開綠島;甚至1965年新生訓導處裁撤,原址改為管訓流氓的職訓總隊時,陳孟和還是少數因為工作特殊、被迫留下來的政治犯(大部分已移監泰源)。所謂工作特殊,是陳孟和的攝影和美術專長,無人可以取代,繼續被職訓總隊需要。

陳孟和的攝影是家學加自學,家裡開設黎光照相館,在綠島又勤於鑽研;美術則是得力於天分和美術科的專業訓練。這兩大專長,讓他在綠島時,不必同一般政治犯做重勞動,而是調到處本部服務:或在照相部拍照(這是綠島唯一的照相館,除拍公務照外,也對外營業),或在布景室畫布景(文康活動所需);或出公差,到綠島各村畫「反共抗俄」的宣傳圖像標語等。

陳孟和沒有想到,他在綠島的這些工作,日後影響何其深遠。因為過了40年,1990年代後期開始,當白色恐怖的歷史開始被記憶、口述訪談開始被有系統的整理,影像因為比文字更為稀有,重要性遽增(一直到今天都很缺乏)。這時陳孟和的照片就價值連城了。由於他是新生訓導處的「御用攝影師」,因此大部分留存至今的新生訓導處照片,都出自陳孟和之手(少數來自中央社)。這些影像,對研究白色恐怖集中營的歷史,具有莫大價值。

復原新生訓導處:2D到3D,重現到重建

更重要的,是陳孟和將他的美術專才,運用到對新生訓導處的重現/重建上。首先要知道,作為台灣史上最大的監獄——1950年代的新生訓導處,到了1990年代時,除少數殘跡外,幾乎蕩然無存。陳孟和為此憂心,在他生命最後的二十年,傾全力還原重建。最早是畫地圖,接著是畫鳥瞰圖,1999年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出版的三本政治案件口述史,就是以他的鳥瞰圖當封面。他的鳥瞰圖越畫越精、越畫越大,從局部畫到全貌,最後將新生訓導處的透視全圖重現於世。

但陳孟和不以此為滿足。繪圖利用透視技巧,雖能產生立體感,終究無法呈現每個細節。因此他2007年受官方委託,指導工作團隊,製作新生訓導處的3D模型。製作模型挑戰極大,地貌和建物的大小、形狀、位置、數量,每個細節都要考究,而且環環相扣,馬虎不得。但陳孟和憑其博聞強記的工夫、多年創作平面圖像打下的基礎,以及在新生訓導處全區趴趴走的經驗,殫精竭慮,縝密規劃,終於完成10×16公尺的巨幅立體模型(現典藏於綠島人權園區)。每個細節都精準到位,令人讚歎。立體模型的完成,讓所有關於這座集中營的官方檔案和口述歷史,背景更為清晰。

但陳孟和仍不以此為滿足。模型畢竟是模型,不是實物,他的心願是重建新生訓導處,並將它打造成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紀念園區。為此,2008年他又受官方委託,指導工作團隊,製作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的展示規劃案。其中有一個展覽室,是重建一個中隊的通舖式押房,政治犯全部以一比一的蠟像呈現,維妙維肖,極為吸睛。當然這又是一個浩大工程,從考證細節到溝通製作,下了無數工夫。

陳孟和能完成這些工程,除了前述提到的經驗實力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重視細節和數據,這是製作2D圖像或3D模型實物的基礎。陳孟和對這方面的重視超越一般政治犯。中研院的口述史中,其他人多半十幾二十頁講完,陳孟和卻講了42頁,而且比其他人更詳細的介紹新生訓導處。對於集中營的勞動,他曾經做過統計:「維修營舍內外,覆蓋營舍屋頂。每人次須採集40公斤(茅桿、茅草)回營。每年須割取25萬公斤茅桿、17萬公斤茅草。」這種量化觀念,正是台灣白色恐怖研究最欠缺的。

重建遺址紀念人權,完成使命與世長辭

跟陳孟和相處的人都知道,他講話緩慢,但內容清楚、具體、周詳,毫不含糊,那是他不斷鑽研學習的精神使然。他說:「我在綠島整整十五年,一分一秒都沒有浪費過」;他請家人寄來很多攝影理論的日文書,「我盡我所能,念到我的知識無法理解為止」,出獄後才發現,他所念的東西,已經達到日本大學的水準。這種「頂真」精神,對於白色恐怖遺址的重建,也真的非他莫屬了。

然而陳孟和在七、八十歲投入模型製作和現場重建,勞心勞力甚鉅;加上一些客觀條件(如經費、法令)限制,未能盡遂其志,終於天不假年,在今年1月24日飄然遠引,為台灣留下白色恐怖許多珍貴圖像、模型、實物作品,對轉型正義最重要環節之一的「遺址保存」,貢獻厥偉。這是陳孟和的大功德簿,無人能及。

俗語說「就算跌倒,也要抓起一把沙站起來」,陳孟和不只抓起一把沙,而且把跌倒的地方,用盡各種方法做成一個場址,紀念所有在這裡跌倒的人,並提醒所有的人不要再跌倒。孟和仙,您的15年苦牢沒有白坐,您在台灣的偉哉修行,也已經功德圓滿,請安息吧!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