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東亞迫遷法庭」今(2)日早上於華光社區舊址開庭,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香港、菲律賓跟台灣本地的各個反迫遷運動團體集結發聲,主辦單位邀來國際居住權專家三名,以及民進黨立委蔡培慧、民事法官孫健智跟青年樂生聯盟的李雨柔擔任審判團。
東亞迫遷法庭是亞洲地區首度舉辦的國際迫遷法庭,也是全球第一個區域性的迫遷法庭,來自東亞地區的27個迫遷案例,抗爭期間短則3年,長則25年以上,所面臨的開發威脅包括大型軍事基地、交通建設、奧運賽事、市地重劃、都市更新、區段徵收、公有土地活化與礦產開發。
審判團包括Cesare Ottolini(前聯合國人居署強制驅逐問題諮詢小組成員)、Soha Ben Slama(國際住民聯盟突尼西亞聯絡人)、Elisa Sutanudjaja(印尼Rujak都市研究中心執行長)、蔡培慧委員、孫健智法官五位國內外的居住權專家;審理結果,將會提交給總統府以及十月在厄瓜多舉辦的第五屆「國際迫遷法庭」。作為「國際迫遷法庭」先聲,同時也是台灣各大反迫遷運動的首次國際集結,這次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早上主辦單位在已經被拆遷的華光社區舊址搭建大型帳篷,開庭記者會前,土地迫遷仍然烽火連天,籌備小組的陳虹穎指出,就在今天早上開記者會前,在台北永春都更案的最後一戶不同意戶,被建商突襲拆除。另外,在內政部,南鐵東移案也正在進行擴大專案小組審議會議。
陳虹穎說,這些事件其實也是這幾年,在場的所有團體遇到的迫遷現況,隨時隨地、東亞各地都有迫遷的情形正在發生。在場團體宣示,他們拒絕經濟的霸凌,也拒絕被迫的拆遷,他們認為一次一次的建設只是標榜出虛假的開發神話,而他們拒絕這樣子的導向和生活。
來自馬來西亞的代表在台上向審判團報告社區遭到迫遷的過程(李秉芳攝)20160702
反迫遷團體強調無論未來的路將越來越艱難,他們將堅持居住人權,也希望社會持續邁向這個方向,「跨地團結,終結迫遷。」
隨後即開始進行法庭審理,由香港天台屋非正式居住區,因歷史紀念公園而遭迫遷的泰國包帕素棉堡社區、桃園航空城迫遷案跟馬來西亞的吉哥園丘社區等分別向審判團報告,由審判團進行提問跟現場討論,會議結論將於今年十月的聯合國第三屆人居大會提出,代表亞洲地區受迫遷的人民向國際社會發聲。
來自韓國的反迫遷團體現場擺攤介紹案例(李秉芳攝)20160702
「東亞迫遷法庭」系列活動,包括7/2於台北市杭州南路與愛國西路口,即華光社區舊址(中正國中旁)舉辦的法庭審理,7/3將於於蔡瑞月舞蹈社舉辦的圓桌論壇,以及7/4早上將從華光社區走到至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的「全國反迫遷誓師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