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翁山蘇姬急見中國外長王毅透露的訊息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翁山蘇姬急見中國外長王毅透露的訊息

2016-04-07 15:07
2015年6月翁山蘇姬訪問中國,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中央社資料照)
2015年6月翁山蘇姬訪問中國,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中央社資料照)

雖然受限於緬甸憲法無法參選總統,但去年11月贏得緬甸國會大選的「全國民主聯盟」(NLD) 領袖翁山蘇姬曾發下豪語要「凌駕總統之上」(Above the President)。短短幾個月她就用行動實現此一宣示,包括提名親信廷覺 (Htin Kyaw) 當選緬甸新任總統、個人身兼總統府事務部和外交部長兩個重要職位,更重要是,她更運作占國會多數席次的「全國民主聯盟」為其量身打造權力等同總理的「國政顧問」一職。

值得注意的是,翁山蘇姬以外長身份接見的第一個外賓不是美國國務卿凱瑞或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而是中國外長王毅。根據報導,兩人的會晤談及果敢邊界衝突,以及先前緬甸軍政府統治下,一度中斷與中國合作的基礎建設項目,包括重要的中緬鐵路計畫和密松大壩等建設。王毅在與翁山蘇姬會晤後表示,中國亟欲與緬甸加強信任關係,並矢言會支持緬甸的國內和解進程。翁山蘇姬則說,2015年6月她訪問中國時,親身感受到兩國人民深厚友誼及對雙方關係的重視,緬甸不會忘記中國給予的支持和幫助。她表示,相信中國將繼續成為緬甸的好朋友。緬甸新政府願意與中國共同努力,加強高層往來與經濟合作,使緬、中關係在現有良好基礎上取得更大的發展。

翁山蘇姬與王毅會晤的時機耐人尋味,卻是各有盤算。對緬甸這位強人新領袖而言,未來執政之路最大的障礙就是要和軍方勢力持續鬥法,而引進「外援」正是翁山蘇姬構思的政治策略,中國只是其中一枚棋子。儘管在前任總統登盛時期,中、緬兩國在邊境衝突和基礎建設造成環保抗爭等議題上出現矛盾,但緬甸軍方長久以來和中國共產黨的依賴關係,是翁山蘇姬希望借助北京鞏固政權之處。當然,重啟中國這個緬甸最大貿易國對其投資、促成緬甸經濟的成長也是翁山蘇姬最務實的思考。

去年6月翁山蘇姬的北京行以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面,早已顯示她獨特的外交戰略。打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人權光環,翁山蘇姬在國際人權組織的關切下,並未在中國之行提及有關中國異議人士王曉波遭到拘禁之事。加上去年緬甸國會大選時,對於緬甸境內少數族裔羅興亞族遭受打壓事件噤聲不語,讓外界批評她已淪為現實的政客而不再是人權鬥士。

其實深入探究翁山蘇姬的外交思維的確是現實主義導向,而且是在和時間賽跑,畢竟翁山蘇姬已年屆70,在追求包括修憲參選總統等政治議程的速度必須加快。對外關係上,緬甸傳統是採取「不結盟主義」,2011年之前緬甸仰賴中國的外來投資,北京不只提供武器,也在緬甸境內建造天然氣輸送管線、銅礦場、水壩以及緊鄰孟加拉灣的深水港口等基礎設施。但2011年緬甸政府以破壞森林環境為由,關閉中國興建中的密松水壩工程,成為關係生變的導火線。近年來緬甸北部和雲南交界的果敢自治區也出現政府軍和叛軍武裝衝突,邊境情勢緊張升高。

翁山蘇姬先與中國改善關係,更是一種「外交平衡主義」的展現。因為過去幾年來,美國和日本都覬覦緬甸這塊處女地,除了經貿投資誘因,還有戰略考量。美國總統歐巴馬推動「亞太再平衡」(Rebalance to Asia) 戰略,觸角也伸至中南半島,緬甸踏出民主選舉的第一步被歐巴馬政府視為其亞太外交政績之一,歐巴馬也兩度親訪緬甸,與翁山蘇姬會面,取消對緬甸的經濟制裁。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訪問緬甸,除了帶來海外援助款項,更一筆勾消緬甸對日本所有債務。有評論家甚至指出,當美國「轉向」緬甸,緬甸也「轉離」中國 (When the U.S. pivots to Myanmar, Myanmar is pivoting away from China)。

只不過翁山蘇姬掌權後的盤算是要在美、中、日三強之間維持平衡,運用她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微妙進行著合縱連橫的「平衡外交戰略」,且是以經貿是首要目標,俾獲取最大利益。下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是緬甸新政府對加入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計劃是否出現不同思考。去年北京宣佈成立「亞投行」與「一帶一路」時,緬甸政府仍以可能危及邊境安全為由並未參加,這次從翁山蘇姬接任外長就先邀請王毅來訪觀察,轉向意圖已經十分清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