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是座古城,又有科學園區,成為新舊交織中的迷人城市。古蹟必須留下才能保存市民的共同腳跡,才能顯現出獨特性,也才有吸引觀光客佇足留連的條件。
新竹公會堂是在地許多美術大師喜愛描繪的場景,位於今武昌街的「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正面現在看不到原有的模樣,因為前面增建了一棟前廳,作為展覽之用,但舊建築本身並沒有被拆除,且計畫恢復原貌中,所以我在重繪的過程中,特別感到欣慰,現在文化創意喊得震天價響,就得從古蹟的重燃生機做起吧。
日治時期的公會堂是日人用來舉行重大集會,或宣揚政令、教化百姓,例如開辦「國語」(日本話)、播放社教影片等等,在此之前,台灣漢人的集會多數在大廟埕,且公會堂遍佈全台,國民黨政府來台接收後,便順勢改名為「中山堂」或「實踐堂」等,也照樣是用來宣示新統治者權威的場所。
新竹公會堂曾在1945年遭美軍炸毀,那一年的5月15日上午,美軍大批B-29轟炸機空襲新竹,投彈目標瞄準新竹火車站、州廳、市役所、新竹醫院以及公會堂等,美軍幾近濫炸的瘋狂行動,使得新竹遭受重創。
新竹畫家鄭世璠有幅關於公會堂的水彩畫,就是呈現當時公會堂遭炸毀後滿目瘡痍的慘狀。1947年3月,有鑑於新竹還是需要個公眾集會的地方,於是就原公會堂進行復原的工程,該計畫從是年10月份起,花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完工,原有的公會堂係紅磚白飾帶的式樣建築,有著總督重要工程師松山森之助的風格,正立面屋頂有切角頂背心式(jerkinhead roof,日本稱此為「半切妻」)結構,左右各有衛塔,衛塔上的牆飾為灰泥作成的勳章飾;背立面屋頂採「入母屋」即歇山的形式,總體雍容華貴,歐風洋味十足。
但在重建的過程中由於受損嚴重,恢復屋頂半切妻的工法複雜,乃直接另立山牆,其次,在白飾帶的部份,以洗砂子和白漆粉刷,總體建築乃有如洗盡鉛華,變成素樸的外表,後來加蓋的前廳更遮住立面,彷彿公會堂已不復存在。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新建的前廳,將原公會堂原有的紅磚白飾帶的立面遮掉了。(魚夫提供)
我所繪製的新竹工會堂是根據1921年7月15日上棟式的老照片,及參考許多相關照片及研讀中原大學黃俊銘教授的調查研究資料而來。
鄭世璠的老師李澤藩(台灣十大重要本土畫家,也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之父)在1982年也畫了一幅「社教館古風貎」,從這張畫裡看到公會堂周遭原本具有開闊的景象,林木蔥蘢,透過李澤藩的畫筆,更顯得彷彿其間有曲徑通幽,可惜到了1959年為了省運會在其旁增建了體育場,空間頓時變得狹小局促,這座曾經是新竹市民重大集會的共同記憶,其雍容大度的往日風華居然只留在畫家的畫作裡憑吊了。
「社教館古風貎」裡入口處畫有兩座石獅,其實際雕塑現在放在新竹市議會前。石獅原由新竹望族林占梅(1821-1868)聘唐山泉州師傅所製作,雕工純熟,模樣頗具閩南獅的古錐逗趣,原本是要放在林家祖祠前,進入日治時期,被搬到新竹神社前充當「狛犬」,按日式擺法,側身面對來者,民國以後,搬到了公會堂入口,獅頭向前,後來公會堂已無空間安置,又被市議會搬了去鎮守大門。
我在新竹交通大學建築所唸了五年的書,經常抽空到老市區內閒逛,發現古蹟正在迅速消失當中。譬如在李澤藩作品中,又有1936年「潛園住宅庭」、1976年「潛園懷古」等,畫出林占梅當年一手建造的「潛園」爽吟閣的優雅典範,這棟1849年完成的古厝,命運乖厄,最後在許明財市長任內,因未列入市府文化資產,竟於2012年的6月27日,無預警的遭建商以怪手拆除最後的門樓與八角古井等,截斷歷史傳承,令人扼腕!
新竹是座古城,且為科學園區所在,附近更是著名大學林立,學風鼎盛,在新舊交織中,為不可多得的迷人城市。1997年蔡仁堅當選市長後,許多古蹟重獲新生,新竹火車站對街廣場整治設計為呼應歐風車站的市民休憩廣場,其中將東門城成功改造為「新竹之心」和我所就讀的交大建築所充分合作,在所內至今仍是重要的研究案例。留下古蹟才能保存市民的共同腳跡,城市有了不可抹滅的印記,才能顯現出獨特性,也才有吸引觀光客佇足留連的條件,光是摩登大廈林立,和其他新興城市也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本文轉載自9月1日出刊《民報文化雜誌》第8期)
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