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歐洲之聲】《低端中國》敲警鐘!眼看他樓塌了?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歐洲之聲】《低端中國》敲警鐘!眼看他樓塌了?

 2021-05-06 15:37
資深記者羅谷(Dexter Roberts)寫的書"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 The Worker, the Factor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台灣譯名是《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來到的經濟危機,譯者:廖世德)。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資深記者羅谷(Dexter Roberts)寫的書"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 The Worker, the Factor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台灣譯名是《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來到的經濟危機,譯者:廖世德)。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近期以來,中美、中歐、亞太、印台地區的外交、經濟、地緣政治的變化很大,甚至軍事對峙都已經浮出水面,各種分析文章佔據了媒體不少篇幅。因此一本解析中國政經和農村及社會危機的書一問世,就洛陽紙貴。這本書,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 The Worker, the Factor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中國資本主義的迷思:工人、工廠和世界的未來》,在台灣出版的中文版本的譯名是《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來到的經濟危機,譯者:廖世德)幾乎是中英文同步,於4月間分別在美國和台灣出版,立刻受到媒體和各方的關注。

資深駐華記者解構「大國崛起」的迷思

本書的作者羅谷(Dexter Roberts)是位資深記者,從1995年就被美國媒體派駐中國,長達23年。曾任《商業周刊》(Businessweek)與《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中國社長。他曾踏遍中國各個省份,包括新疆、西藏、蒙古等地。採訪了中國的工人、農民、農民工、牧民、不同族裔的普通民眾,當然也接觸了中共高層的幹部,大公司、工廠的老闆、在華外資企業裡的中外負責人。他對中國的戶籍制度特別感興趣,對於這個類似當代「農奴」制度所造成的等級差異,社會衝突和不公平,了解深刻,在書中有大量著墨。羅谷也到過香港、澳門,曾在台灣師範大學學習中文。他遍訪東亞的日本、南北韓以及印度和越南、柬埔寨等國家,對於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力量對於周邊國家和地域所造成的影響,也瞭解透徹。

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

當下充斥世界媒體有關中國的報導,不是中國的強勢經濟、一帶一路橫掃全球、西方企業、商貿、投資甚至就業情況都受制於中國,就是指責中國在新疆設立再教育營、干預香港的法治、新聞自由和人權,當然也有不滿中國的霸凌和不守國際法則和遊戲規則的,但是很少有報導分析中國今日的經濟崛起是怎樣產生的?在這所謂的「經濟奇蹟」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血淚故事和埋伏的危機。「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有人預言「眼看他樓塌了」嗎?羅谷的這本書就放出了「樓塌了」的預警。

「不為人知的故事—嚴控政策正遏制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句話是亞馬遜推銷此書的經典句子。我們來看看書的目錄:一個中國,兩個世界;沿海的工廠;工人的子女;賤賣的土地;政權的打壓;機器人是解藥還是毒藥?回家的困難;即將到來的危機;後記:精準扶貧還是精準控制?從每個篇章的主題,就知道作者正在試圖解構中國那令人驚奇的、飛速發展的畸形經濟。而這繁榮昌盛的畫皮之下,竟是如此滿目瘡痍的人間慘況,「低端人口」生不如死的生存環境。幾億中國人在自己本國和家鄉,竟然是流民、是二等賤民,必須躲躲藏藏,免被警察城管抓捕拘留,享受不到最基本的人權(居住權、遷徙權、子女受教育權、衛生醫保健保都更談不上)。

習近平熱衷「脫貧」——中國標準的「貧」

世人真不該只看那光彩奪目、奢華迷人的沿海大都會的大商場、購物中心和遊樂園,那些逛街購物,任性吃喝玩樂的城市人口,雖然是令人羨慕的中產階級,但是中國還有一半人口還掙扎在此標準之下。習近平上台之後,的確很注重農村的貧困問題,他任期內幾乎每年都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大約除了「反腐」,「扶貧」就是他的工作重點之一。這是否跟他7年知青經驗有關很難說,但是精明如他,知道如果中國底層農民繼續貧困下去,不但他的「中國夢」實現不了,連老共的統治都會被動搖。今年兩會之前,中共官方就高調宣揚脫貧成功。習近平在元宵節前一日,2月25日宣布,按現行標準,中國農村將近一億(9899萬)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意味著百年老店中共,如期完成,打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

中國「脫貧」的標準自然有別於國際標準,聯合國發展署制訂的全球貧困線是人均日收入1.9美元,中國的標準如何?世界銀行在2020年9月公布:中國有3.73億人每天生活不足5.5美元。李克強總理於去年5月在人大會議期間說,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的人群,他們平均每月收入是一千人民幣。」可以說,中國大陸當前是沒有吃不上飯的貧民,甚至可說他們衣食無憂。當然,這個標準太可憐,《低端中國》的作者羅谷就指出:中國的農村人口依然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這些農民奔向城市,成為農民工,為中國的建設和經濟騰飛貢獻巨大,但是他們並沒有享受到成功的果實,他們遭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待遇,被政府和企業無限制地剝奪,在戶籍上成為賤民甚至「逃犯」,忍受妻離子散的痛苦,卻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和回饋。

作者羅谷寫道:「中國要世界相信一個迷思:中國的發展和專制制度會成為各國的榜樣,甚至會取代西方。但是本書會證明,這是錯誤的。正好相反,中國的經濟發展會嚴重放緩,許多中國人會失望,社會動盪是可能發生的。」


《低端中國》的作者羅谷指出:中國的農村人口依然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他們遭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待遇,被政府和企業無限制地剝奪,在戶籍上成為賤民甚至「逃犯」,忍受妻離子散的痛苦,卻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和回饋。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戶籍和土地制度是兩塊絆腳石

對於不公平的戶籍制度作者著墨甚多。這個從五十年代就施行的《戶口登記條例》行之多年,把人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類,前者可以在農村獲得土地使用權。在計劃經濟的50〜70年代,實行物質配給制(想想那時的糧票、飯票、肉票、油票、布票、媒票甚至肥皂票等等……),在管理城市和農村的糧食、人口、醫療、住房、就業、教育等方面,便於管理,但是弊病很大。特別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之間人口流動和交流交叉的情況迅速高升,這種制度的弊病、僵化和不公,日益暴露。雖然本世紀以來,有所鬆動改革,2014年國務院已經宣布停止劃分農業和非農業人口,也放寬了人口流動的限制,但是此制度勢必根除,否則社會無法「與日俱進」。

羅谷在書中也點出中國土地政策的謬誤。中國1982年的憲法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這就限制了農民無權自由買賣或租賃土地,這限制了他們大規模耕種和發展的機會。每戶人只能小耕小作,完全違反現代的經濟原理,助長了農村陷於貧窮落後,農村人口流失,造成城鄉貧富差距日增的趨勢。

羅谷的這本書揭露了中國社會由於制度上的缺失,造成了發展不均,分配不公,民怨甚深,危機四伏的情況。這本書的問世,為中國敲響了警鐘,其實我們看到,中共政權本身也都注意到這些問題,開始修修補補地改進、改良,但是錯誤的政策再改也成不了事,應當有決斷地拋棄,因應時勢訂出新的條例和制度,才能解決問題。本書也打開了世人的視窗,認識到僵化教條的中共體制之下,另一個真實的中國。


資深記者羅谷(Dexter Roberts)寫的"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 The Worker, the Factor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英文版封面。圖/擷自網路,作者提供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