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也是我國軍人節,中國在北京舉行93大閱兵,總統馬英九今(3)日上午也前往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主持秋祭典禮,這是馬總統任內首度前往國軍示範公墓告慰英靈。稍晚馬總統在臉書貼出長文,強調中華民國抗日戰爭的領導者,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
馬總統一早先到位於台北市大直的忠烈祠主持中樞紀念革命先烈暨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隨後前往位於新北市汐止區的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主持秋祭典禮。馬總統將率國防部長高廣圻、參謀總長嚴德發及陸海空軍司令、後備、憲兵指揮部指揮官和其他官兵代表,向先烈靈位上香獻花致敬。
約與北京大閱兵開始的同時,馬總統臉書貼出這篇長1386字長文,強調「中華民國抗日戰爭的領導者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並對抗戰正面、敵後之爭做出定調:「抗戰期間不論『正面』或『敵後』,國民政府始終居於領導地位,中共也不是『中流砥柱』。」
民國34年(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向同盟國遞交無條件投降的《降書》。70年後的同一天,我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及慶祝104年軍人節活動,並頒發「抗戰勝利紀念章」給在場多位參與過抗戰的先進們。
近年來,「誰領導抗戰」的爭議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我必須嚴正地指出,民國26年至34年(1937-1945年)間,中華民國抗日戰爭的領導者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
十年前,抗戰勝利60週年時,中共曾經肯定國軍領導「正面戰場」,但強調共軍在「敵後戰場」的領導,是抗戰的「中流砥柱」。事實上,隨著大量史實公開,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抗戰期間不論「正面」或「敵後」,國民政府始終居於領導地位,中共也不是「中流砥柱」。
1. 在22次會戰中,中共唯一參與的所謂「正面作戰」,是民國26年的「平型關戰鬥」,殲滅日軍500餘人的輜重部隊。此後,中共就轉往敵後從事游擊戰,採取盡量避免與日軍正面交鋒的策略,以保存實力,併吞地方部隊,甚至攻擊國軍,擴大自身地盤。
2. 抗戰8年268位殉國將領中,僅有1位前八路軍的少將副參謀長左權屬於共產黨,其餘267位均不是共軍。抗戰過程中,國軍傷亡人數超過320萬餘人,共軍傷亡為20萬餘人。
3. 1941年我國對日本宣戰,加入同盟國,蔣中正出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出席9月2日東京灣盟軍受降典禮的中華民國代表是軍令部長徐永昌,不是中共代表;在南京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典禮,由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以中國戰區全權代表身分,接受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署的降書,也不是中共代表出面。當時全中國大陸分為15個區受降,15位受降主官都是國軍代表,沒有中共代表。
以上史實再再顯示,二戰期間領導全國軍民抗戰者為中華民國政府,不是中共。
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抗戰是國民政府蔣中正委員長領導全國軍民艱苦奮鬥的結果。這是客觀的「史實」問題,不是主觀的「史觀」問題。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中華民國就沒有現在的和平與繁榮。長期以來,中共自稱其領導抗戰,共軍是抗戰的「中流砥柱」,忽視國民政府領導全國軍民對日抗戰的事實,令人十分遺憾。
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深遠的民族保衛戰。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同為炎黃子孫,都應該忠於抗戰史實,永誌不忘。大陸當局已經不是70年前延安時代的格局了,應該有完全不同的高度與胸襟,大陸當局應以「面對歷史,實事求是;面對老兵,將心比心」的態度,公開表示「八年抗戰是由國民政府領導、中共參與輔助」,既符合事實,也展現高度,才能獲得海內外華人的肯定。
此外,近來國內對臺灣人的抗日與抗戰有一些討論。我絕對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也明白人民面對時代與命運,有許多無奈與感傷。但是臺灣人反日與抗日,要比大陸人民至早少30年。許多前輩,為了反侵略與反殖民前仆後繼,付出心血乃至生命。例如新竹的姜紹祖、吳湯興、徐驤,臺中的林朝棟、「抗日三猛」林少貓、簡大獅、柯鐵虎;臺南「噍吧年事件」的余清芳;霧社事件的莫那魯道。推動非武裝抗日,爭取設立議會、自治民主的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等人。這些史實都證明臺灣當時雖然為日本的殖民地,但他們效忠的祖國並不是日本,這個事實,不容任何人「選擇性遺忘」。
于右任先生的名詩句:「不容青史盡成灰」,就是我的基本信念,也是中華民國面對國史應有的態度。慶祝抗戰勝利,不是要挑起仇恨,而是要譴責侵略;不是要炫耀勝利,而是為追求和平。